本文作者
闻名遐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的家乡,美丽多情的额尔古纳河千年流淌,我的青春记忆伴随着岁月的流逝飘散远去了。这些年风吹雨打,曾经梦一样飘忽的思绪,空灵且美好。家人、同学或邻居怀旧的念叨,不时掀起我记忆的珠帘。
儿时的记忆里,对大草原和俄罗斯族是懵懂的。直到我十几岁时随舅舅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海拉尔,又搭上老式解放牌汽车来到舅舅工作的上库力牧场。住上几天后,好不容易才搭上乳品厂的奶罐车来到了母亲住的苏沁乡。这是个水草丰美的牧场,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太神奇了。夏季,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到野地里挖猪菜,偷出生产队马圈里的马,站在马圈的杖子上,扑到马背上,去草地上撒欢、采蘑菇。马跑起来感觉像飞一样,在感到惬意的同时,心里慌得要死。双手紧紧抓住前边的马鬃毛,真害怕掉下来被摔死。有几次在草原上、在麦地里,被跑起来的马甩出去好远,自己并没有死,却感到重生的快感和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额尔古纳右旗政府就开始对生活在中俄边境线上的俄罗斯族进行帮扶,昔日贫穷落后的边疆小屯逐步改变面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俄罗斯族更是在新时代大步前行。
额尔古纳市近几年主打生态旅游牌,尤其是俄罗斯族家庭旅馆很火。今年初夏,我放下手头创作的电影剧本,选了个好日子,怀着激动的心情,驱车前往我的家乡探亲访友,体验久违的家乡情意。
车窗外,目不暇接的美景让我喜不自胜。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这还是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没有稳定供电、不通班车的乡野牧场吗?还是那个一到夏秋就发大水汪洋一片、孩子开学要大型拖拉机接送的故地吗?
低矮的土坯房、坑坑洼洼的土路、破烂的桥,更有那冬天里天空飘着的黑黑云雾,张口呼吸就是煤烟子味……
记忆中的情景变幻为眼前湛蓝的天空、车流不息的高速公路、现代化的桥梁……无论城市还是乡镇,现代化的建筑规划齐整,一派生态绿色的桃源景象。
我的目的地是恩和俄罗斯民族乡。
在恩和乡的几天里,我了解到,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区农牧业帮扶工作成效明显。聚居区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所到之处,满目金黄的俄式木刻楞房子、家庭旅馆、俄式餐厅、高级酒店、展览馆、商业一条街、马场、家庭烧烤、新鲜蔬菜采摘园……景色美不胜收,美味让人流连忘返。就连我这个家乡人也被这俄罗斯族风情陶醉了。
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太太在家庭旅馆的院子里荡着秋千,满脸的笑容灿烂无比。院子中间,当地的俄罗斯族男女欢快地围成一圈,拍着手,手风琴奏响《喀秋莎》舞曲,大家尽情地跳舞。两个美丽的俄罗斯族姑娘向我介绍说,这还不算啥,到了七八月旺季,好多车好多人都在外边过夜,一堆堆的篝火,烧烤、啤酒、歌舞,那才叫热闹呢!
(责编 江凌)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