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阿尔哈浅村地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镇南沿,左依山右傍水,有草原有耕地,有鱼塘有民居……
我此次来到阿尔哈浅村,亦公亦私。于公,有幸被“莫日登哈拉族谱修缮组委会”抽调参与20年一次的莫日登哈拉族谱修缮;于私,因为达斡尔族的哈拉名称都与所处自然环境有关,或为河名或为山名,我希望更多了解和亲近自己民族的历史。
据记载,目前莫日登家族辈分最长的是从400年前第一代萨吉尔汗延续下来的第十二代。如果我说我是莫日登家族腰宜卧奇第十六代,你大概就知道十二代便是活祖宗。
开展族谱登记工作,我们先找到阿尔哈浅村的乌日根达赖,莫日登家族第十三代,听上去似乎要老态龙钟了吧!见了跟我年龄相仿的活祖宗,我也是没了脾气,一定要请安的。达斡尔人家的规矩大,跟长辈见面是要请安的。
乌日根达赖,一个标准的达斡尔中年男人。抛却辈分,他还是阿尔哈浅村的村主任。走路速度极快,风风火火的一会功夫就解决一大堆问题。
我们一进村,就被一排排整洁的街道给惊艳到了:小村庄竟然还有路灯。再往前走,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村的村部。被老榆树环抱的一个大院里,是一栋典雅古朴的二层小洋楼。车开进村部,正赶上村民在楼里开精准扶贫大会。
阿尔哈浅村有98户256人,莫日登哈拉占全村90%。长辈村主任把我们安顿到他的办公室,边忙边说“一会家里去吃”,接着又继续开他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去了。他的办公室很大,屋里放好多座椅,显然不是他一个人享用。墙上贴满了党建、文化信息,二楼专门设一个民俗文化展厅。一楼村民活动室里好热闹,有人打台球、兵兵球,有人在对弈象棋……醒目的国旗杆树立在院子中央,两边有各种锻炼器械。眼前的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原有的低矮草房苦涩井水的概念。
等我把村部前前后后溜达遍了,那边的村民大会也结束了。村民们一个一个从大会议室走出来,表情安逸从容,衣着打扮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快乐的达斡尔族儿童
好奇心引导我走进大会议室。主席台上有一排考究的座椅,后面墙上拉着红色金丝绒幕布,拉开幕布露出了一个比较大的多媒体屏幕。看到村部这些先进设备,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阿尔哈浅村的所见所闻告诉我:改革开放40年里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变,仿佛是在悄无声息中经历了沧海桑田,一切又以春风化雨的速度走进了新时代。
“回家吃饭了!”正站在那感慨万千,听到了村主任的叫声。
初次来阿尔哈浅,村主任没有带我们去饭店吃喝,而是毫不见外的喊我们回家吃饭。哦了!我们是家人呐!车开进村部东北方向快到山根的一个院子里,鸡鸭鹅狗满院,两只大笨狗汪汪地叫着。我赶紧跑进屋里,厨房内三个大锅冒着热气。
“快进屋里上炕暖和暖和!”村主任媳妇喊道。我真的就像回家一样脱鞋上炕了。热热的大炕,童年的感觉。东北漫长的冬天里,家家把炕烧得热热的,一家人坐在炕上温暖地避过寒冷。
“家人来了,四菜一汤,国宴标准!”风风火火的村主任幽默诙谐地边喊边搬大桌子。眼瞅着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大锅柴火烀的猪肉、牛排、羊肉等。
“放心吃吧!家里饭,都是自家养的,咱不吃国家的。”村主任笑着说。
席间,村主任如数家珍地跟我们唠起他的宏伟规划。
“近期引进的50MW光伏发电项目落地,计划2018年6月底前完成并网发电。该项目占地二百垧,每年给村上24万元。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也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项目并网运营起20年内,企业每年支付给旗里600万元。这一项目的实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带动全旗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修建一个江边生态垂钓园,一年放回大自然10万尾鱼苗,保持诺敏河鱼种平衡状态,还可以扶持贫困户,带动一方经济。”
“占地700平米的生态大酒店即将落成,接待四方宾客来阿尔哈浅旅游……”
“现在全村只有3户贫困户,我拿自己家钱给他们每家买50只下蛋鸡,帮助他们尽快脱贫。”
“村主任这个工作不好干。不瞒你说,竞选的时候,占全村四分之一人数的亲人没有一人给我投票,家人都是不希望我干这个差事,我的票都是非亲非故的人投的。”
“赶上新时代的好光景了!我的想法就是再干一届,打造一个民族特色的民俗村,为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做个榜样,然后退休回家抱孙子……”
(责编 江凌)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