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团结的“滋味”比葡萄更甜——新疆吐鲁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29

仲夏时节,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气温可达50℃。然而,火焰山下的葡萄沟里,坎儿井流淌出的高山冰雪融水带来了阵阵凉意。吐鲁番是闪耀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一直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汇之地。


如今,吐鲁番市总人口65.1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35%。2017年12月,吐鲁番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如同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所唱的一样,“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成效显著的创建工作见证着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2014年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吐鲁番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化量化,扎实开展“九进”,带动创建广覆盖,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国家民委予以高度评价:“吐鲁番市的生动实践,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有益探索,为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


天山脚下,东疆盆地,这里彰显着民族团结的榜样力量,如骄阳,也似清泉。


4.jpg

        葡萄镇火焰山社区是吐鲁番市高昌区最大的安居富民小区


支边村的葡萄熟了


八月的吐鲁番,是葡萄的世界。车子开进高昌区不久,拐弯进了乡间,马路两边是成片的葡萄架,每隔十几米便是晾晒葡萄干的晾房。这里是恰特喀勒乡奥依曼坎尔孜村,村党支部书记薛贵成要带我们去看看他兄弟。


5.jpg

         葡萄熟了,各族村民笑了


20亩的葡萄地,走进去才发现很深。身高一米八的维吾尔族村民阿不都热合曼正在葡萄地里和妻子、母亲一起,满头大汗地忙着采摘。种植葡萄五年来,第一次喜获丰收,摘下的葡萄个顶个的大。


“听电话里的口音,以为我是江苏人吧。”一口标准江苏邳县口音的阿不都热合曼笑着对记者说,自己从小就跟江苏来的叔叔、阿姨学普通话,他们是当年来新疆支边的青年。


1960年春天,200多名支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来到恰特喀勒乡,其中29名邳县籍支边青年扎根在该乡最西边的一片戈壁荒滩。“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家。”在一口坎儿井出水口旁,支边青年插下红旗,从此这里就成为“红旗农场”,也就是如今的奥依曼坎尔孜村。


当时,戈壁地带风沙很大,防风治沙成了首要任务。支边青年和当地群众团结一心,用双手搬走座座沙丘,造就了条条林带。人进沙退,奥依曼坎尔孜村摆脱了风沙的困扰,原来的“治沙站”现也变成一座集旅游、观光、科研为一体的沙漠植物园,每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


薛贵成就是土生土长的“支二代”。他和阿不都热合曼从小一起长大,不分你我,亲如一家。当时村里的维吾尔族群众大多从事畜牧业,对种庄稼并不熟悉。支边青年教村民开荒种地,维吾尔族乡亲则帮助他们养殖牛羊。“当时在坎儿井附近,支边青年和当地维吾尔族兄弟们一起修筑了一条人民渠,使用至今。”薛贵成感慨地说。


从那时,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如今的奥依曼坎尔孜村由汉、维吾尔、回3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894人。村庄周围千亩葡萄园环绕,清甜的坎儿井水蜿蜒而过,一片片葡萄生机盎然。


种植葡萄是薛贵成给阿不都热合曼想出的致富点子。“当时我想不通啊,这里是沙地,怎么能种葡萄呢?”于是,薛贵成和村里的致富能手王大鹏手把手把换土、种植、剪枝等技术教给了他,今年葡萄喜获丰收。据了解,吐鲁番市共有41个汉族支边村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村结成友好邻居,2400多户各族群众结成民族团结进步互助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20万元以上。


葡萄熟了,乡亲们笑了。白天,大家互帮互助在地里忙碌;夜晚,在村文化广场上,广场舞曲和维吾尔族麦西来甫的音乐交替响起,各族群众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坐落在吐鲁番火焰山以西40公里的葡萄镇火焰山社区,是吐鲁番市高昌区最大的安居富民小区。社区从选址建设、楼栋布局,再到各族居民“插花式”居住,都烙印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题。目前,社区有1101户3212人,汉、维吾尔、蒙古、土家等多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社区的“民族团结墙”上刻印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白天,火焰山社区的年轻人都去周边的市场上班了,只留下大爷、大妈带着孙儿遛弯纳凉。社区书记杨明介绍,社区刚刚成立时,方圆百里除了葡萄树就是戈壁滩。葡萄镇安居富民房在湖南援疆干部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底整体竣工,各族居民入住完毕,大家来来往往,亲如一家。


居民巴拉提·艾塞都力家的门时常敞开着。他家所在的楼层共20户居民,谁家结婚,谁家看病,都会互相帮助,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巴拉提家对门是来自四川的老俩口。有一次,巴拉提主动帮他们搬家,两家走动越来越多,就此结下友情。后来,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巴拉提能做到的,都会积极给予他们帮助。老两口的儿子,也会经常与巴拉提一家分享家乡的土特产。如今,两家人成为民族团结示范户,带动其他居民相互结亲,争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元。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转变就业观念,过上城市生活。火焰山社区距离吐鲁番市中心仅有2公里,南侧紧邻全市最大的凤凰建材城和二手车交易市场、物流园,东侧是吐鲁番市最大的服装纺织产业园,可吸纳众多劳动力。此外,社区还紧邻市里新设立的示范区,市属企业、单位都相继迁入了示范区,带动了周边的用工热。


社区为鼓励居民创业就业而开办的俏古丽民族服饰工作室,如今已成为自主创业的响亮品牌。最初,居民阿孜古丽·乃吉木丁在社区租了两间地下室,从事民族舞蹈服饰加工制作及出售、租赁。但由于地下室空间不足20平方米,无法展示服装,客户很少。得知情况后,社区党支部决定把社区活动室免费提供给她使用。如今,阿孜古丽带动社区20名妇女就业,还筹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新服装厂。


社区还成立了天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包括汽修、挖掘机、烹饪、缝纫等专业,通过与用人市场有效对接,毕业后就能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社区就业人数达 822人。


规范管理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员是社区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从喀什英吉沙县来吐鲁番务工的哈齐古丽·阿卜迪热依木和丈夫在社区租赁了商铺,加工制作不锈钢防护窗和安全门。随着社区里居民越来越多,哈齐古丽的生意也越来越好。2017年,夫妻俩又租了一套110平米的住房,让孩子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哈齐古丽在社区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对丈夫的手艺也很认可,打算向他们定制一批公共防护栏。如今,哈齐古丽也已打算在吐鲁番买房,正式在这里安家落户。


车间里的温暖


在位于吐鲁番的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3400多名员工中,少数民族占30%,其中外地员工和女性员工占大多数。“把员工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员工身上。”在公司质检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金宁看来,留人先留心,做好车间里的民族团结工作是同一个道理。7年来,她一直把员工当成自己的亲人。


6.jpg

         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质检中心各族女职工


维吾尔族女员工肉克亚古丽·尼扎木刚上班时,由于普通话水平不高,很不自信。金宁热心地教她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和汉族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如今,肉克亚古丽的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还当上了班组长,经常和各族员工一起开展“员工家庭日”活动。


从排球运动员到成为质检中心一名化验员,阿依努尔·亚森觉得正是企业这个大集体的温暖让她走到了现在。“我是搞体育的,化学底子薄,没想到工作了要把化学课本拾起来,一开始很困难。”但金宁却觉得阿依努尔一定能做好化验员的工作,“她学得慢,不要紧,我们陪着她。阿依努尔当运动员能吃苦,现在重新学化学,她也一定能做得好。”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阿依努尔早已能胜任化验员的工作,还是企业篮球赛的主力队员。


质检中心是中泰化学公司注重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窗口。近年来,该公司吸纳700名新疆南疆劳动力就业,提供充足的住房,解决随迁子女生活学习问题,使他们扎根企业,安心工作,幸福生活。至今,该公司先后受到国家、自治区、吐鲁番市的多次表彰,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等。


吐鲁番市民族团结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帆,见证了吐鲁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全过程。他说,吐鲁番创建工作是真正做到了全域创建、全民参与、全员行动。自2014年以来,吐鲁番在全疆率先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全面实施了民族团结创建文化引领、连心互助、宗教和谐等“十大工程”,开展民族团结“九进”活动,创建全面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族群众勤走动常来往亲如一家,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民族团结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来一家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吐鲁番市3.5万名党员干部共结对认亲3.8万多户,结对认亲率100%,参与走访见面116.38万人次,捐款1691.43万元,捐物831.93万件,办实事好事63.79万件,开展联谊活动达47.4万场次,惠及各族群众47.84万人次。


有家里结缘的新亲戚,也有一生相伴的亲人,民族团结的大爱造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汉族军官陶辉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托合塔洪,维吾尔语意为“留下来”,这是他的养父哈力克·买买提为他起的名字,也是他们一家人缘分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初,托克逊镇的哈力克·买买提退伍回到家乡,把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来吐鲁番务工的外地人。陶辉年幼时母亲病逝,跟着生父陶金来从安徽到新疆打工谋生。1991年,他们找到一位新房东——哈力克·买买提。这个家,从此成为陶辉生命中的重要港湾。因父亲外出务工,幼小的陶辉经常一个人在家,营养不良,长得又瘦又小。房东哈力克·买买提夫妇非常心疼小陶辉,常把他接到自己家来吃住,就像家人一样。2004年,陶金来患尿毒症去世,陶辉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把孩子接回来,我们给他一个家。”哈力克一家人把陶辉接回家,大学毕业后,陶辉选择像养父哈力克一样参军入伍。从孤儿成长为一名军官,陶辉始终没有忘记哈力克一家的恩情。2012年,他第一次回家探亲时,得知以前的邻居古丽比热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一个孩子在托克逊县读四年级,另一个孩子才4岁,家庭困难。离家回部队之前,陶辉委托妈妈把1000元转交给邻居母子。他说:“我也是得到大家帮助才有了今天,我要把这爱传递下去。”在银泉社区乃至托克逊县,哈力克家的故事,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影响着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


吐鲁番市委常委玉买尔江·买买提表示,吐鲁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深植于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


红色书香路


在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巴格日社区书香路旁,有一间农家书屋,这里有4.2万册藏书,供村民免费借阅。很多人把书屋主人称为“吐鲁番的库尔班”,经常光顾这所红色记忆收藏馆。他就是一辈子爱读书、爱藏书,爱给乡亲们宣讲党的民族政策的努尔丁·沙塔尔。


7.jpg

          努尔丁•沙塔尔的农家书屋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努尔丁在书屋专门设置一张“十九大精神学习专用桌”,当起了义务巡讲人,带领村民学习十九大报告。书架上汉文、维吾尔文的十九大学习辅导读物,是努尔丁精心为村民挑选的。


1998年,努尔丁从吐鲁番党史办退休后回到村里,除了把积累了一辈子的书带回来,其他什么也没有。2008年,努尔丁已经藏有汉文、维吾尔文各类图书3万多册。他经常把书借给村里的人看,并有了开办书屋的想法。于是,努尔丁在家对面盖起了一间50平米的小屋,把所有藏书摆放到书屋中。乡亲们经常光顾他的书屋,受益匪浅。


高昌区葡萄镇党委书记赵怀光告诉记者,2016年吐鲁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书香吐鲁番”的创建工作以来,政府出资200万元,帮努尔丁建成了150平米的红色记忆收藏馆。在这里,整理展出了努尔丁多年来收藏的反映红色历史、民族团结、吐鲁番繁荣发展的老照片、宣传画和图书期刊。2017年元旦,努尔丁的红色记忆收藏馆开馆并迎来众多参观者。


“走进红色书屋,如清风拂面;读书论道,彰显民族团结繁荣”。一慕名参观者留下的对联,映照着努尔丁开办农家书屋的初心。有人说努尔丁是“新时期的库尔班大叔”。努尔丁表示不敢当,“我是共产党员,知恩感恩、反哺社会、坚守职责是我应该做的。”每月15日,是吐鲁番的民族团结教育日,努尔丁也是葡萄镇民族团结草根宣讲员队成员。“十九大报告中说,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乡亲们,努尔丁的宣讲深入人心,一场宣讲下来,他的衬衫浸透了汗水。


书香芬芳满村庄。如今,努尔丁家门口的路名改为“书湘路”,许多人慕名前来拜访。维吾尔语中,“努尔”是“光”,“丁”是“灯光”的意思。努尔丁老人用感恩的心读书,以书香做灯,照亮前程。



(责编  金向德)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