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米玛次仁:藏绣是不可或缺的爱好
旦增 2019-05-07 14:44

走进米玛次仁在拉萨的家里时,他正细心地绣着未完成的唐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孔刺绣唐卡”第六代传承人,他的家乡在西藏墨工竹卡县。这里的直孔刺绣唐卡技艺是众多刺绣流派中极富特色的一支,历史上一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着。


1.jpg

        米玛次仁绣制唐卡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绣工,以前主要是在服饰上或香布上刺绣。我从小看得多了,慢慢就会绣了。”44岁的米玛次仁说,刺绣于他似乎是一种本能,年少时他最爱在衣服上绣花样。后来他来到拉萨,开始系统学习制作唐卡,在上世纪80年代末便绣成了人生中第一幅刺绣唐卡作品。


米玛次仁介绍说,制作一副刺绣唐卡至少要经历6道大的程序:先把草图画在白纸上;用绣针沿图案轮廓在透明胶布上戳出小孔;然后将戳好轮廓的胶布盖在绣布上,用纱布包着石灰,让石灰透过胶布的孔在其上留下印记;接着用笔再在布上勾勒一次轮廓;再用剪刀剪出轮廓,用针线把边缘缝好,盖在绣布上;最后飞针走线,依据颜色搭配完成刺绣。


“绣一天最多能够完成半个手掌大小的绣品”,米玛次仁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比划道。刺绣的过程十分艰苦,因长时间刺绣,他的食指经常会被磨破,石灰等材料也会造成皮肤损伤,“虽然辛苦,但对我来说,刺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爱好”。从事刺绣技艺近30年,米玛次仁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十分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随着他的一件作品在西藏馆展出,米玛次仁的知名度高了起来,也吸引了一些支持者和赞助者。如今,他的直孔米次民间唐卡刺绣艺术有限公司生意不错,每年可以接15幅订单,一家五口人和徒弟们的生活不愁了。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如今的米玛次仁已成为西藏有名的刺绣唐卡大师。“在学习刺绣时,我要先去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绣法,保证刺绣出来的艺术品显得更精美。”米玛次仁认为,一件好的刺绣艺术品,不仅要展现精湛的刺绣工艺,更应该让它具有收藏价值,因此他的作品在材料选用上也颇为讲究。“我们制作刺绣唐卡用的底布都是质量非常好的的真丝布,这些布料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都是平时搜集而来的”,米玛次仁有些自豪地说。


多年来,米玛次仁不仅用他手中的针线记录和弘扬着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坚持培养传承人。“只要愿意学习,我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他一共有19个徒弟,其中6人已经出师,在拉萨自己开店、收徒了。跟他学艺长达16年的徒弟旦增贡嘎,还随他一起参与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协会认证的“世界最大唐卡”的制作。


“学习刺绣唐卡最重要的是用心、踏实。”米玛次仁说。因为刺绣的技巧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练习。“很多学习刺绣的年轻人,总是会忽略掉‘用心’二字,并且做不到踏实,所以绣出来的图案不够精美。”


米玛次仁对未来藏绣发展寄予厚望,“现在政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往后我将尽我所能教出更多更好的徒弟,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责编:龙慧蕊)


制作:李泓

 

出版号:CN11—4606/C 京ICP备15020131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63号   监督举报电话:010-58130834  举报邮箱:zgmz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