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8个孩子有了工作,这是履职一年来最让我开心的事情之一。”仡佬族全国人大代表石慧芬来自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把自己的心声带到了会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问题。她的这个建议,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重视。
当年8月,在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支持下,务川县城第一家“无声饮品店”顺利开业,4个月后由国家开放银行援建的“暖冬书吧”也开业了,石慧芬的8个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也让社会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关爱,让他们觉得有价值、有尊严。”石慧芬说,学校专门开设烹饪、篆刻、美术、缝纫、茶艺等课程,就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用工需求。
2016年,贵州省成立第一所公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省财政负担办学经费,通过政策保障、社会吸纳、产业扶持等渠道,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受教育平台,让每一名合格毕业生都能实现高效、稳定的就业。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我们基层学校,都在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努力着。”过去,务川的特殊教育班开设在县第一小学,只有10多个学生。得益于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人口超过30万的县要设立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有听力障碍等疾病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2006年,务川特殊教育学校成立。
随着全省范围内摸底筛查工作的进行,“如今在贵州没有任何一个家庭和孩子会被忽略,我们的特殊教育实现了全覆盖。”石慧芬自豪地说。目前,贵州省的77所特殊教育学校都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我们特殊群体的孩子能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并通过就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石慧芬介绍,务川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汉、仡佬、苗、土家族等各民族学生133人,按照残障类别分为11个班,从小学到初中的教育全部免费。
这次上会,石慧芬还带来了推广听障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将自闭症康复经费纳入医保、加快重庆涪陵至广西柳州的铁路修建等建议。她告诉记者,此前他们邀请一位教授从省城贵阳到务川授课,路上就花费了5个小时。“如果未来务川交通发展了,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正如石慧芬的微信昵称“圆梦”一样,无数像她一样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为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责编 梁黎)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