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和谐发展在吉林
发布日期:2015-09-28

巍巍长白山,莽莽松江水,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生活着朝鲜、满、蒙古、回、锡伯等218.57万少数民族群众。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辖有全国唯一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唯一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和蒙古族的聚居区之一,辖有伊通满族自治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奏响了一曲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华美乐章。


长春: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座城市之所以为家,不仅仅取决于是否生于斯长于斯,更在于这座城市令人心动的包容与关怀。

长春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在全面地参观了解了长春市与回族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服务机构后,记者被基层民族工作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替群众排忧解难的实干精神所打动。生活在长春的各族同胞,是幸福的。

不需要当地人指路,我们一眼就认出了长通路清真寺社区——社区入口有穆斯林最具代表性的石牌坊。穿过笔直整洁的道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映入眼帘,蓝色花纹装饰着屋檐和阳台,浓郁的穆斯林风情扑面而来。

清真寺社区是个多民族居住的社区,总人口8887人,少数民族人口689人(其中回族656人,满族21人,朝鲜族4人,蒙古族8人),内辖4栋回族居民楼、18个门栋。社区内有全市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长通路清真寺,还有全市唯一的回族学校——长春市回族小学。

由于穆斯林围寺而居的生活习惯,清真寺社区成为了长春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区。除了常住居民,社区内还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00多人,以回族居多。近年来,回族群众的食品安全、就学就业等需求,社区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2008年建立的《回族居民底册》,详细记录了社区内回族居民的基本情况,力求做到掌握每位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晶和社区工作者们经常到居民家中走访。这些社区工作者入户服务时都有一个特别的头衔——网格长,每人在自己的网格内负责300~700户居民。

跟着高晶走访社区群众,我留意到一个细节——每到一户人家,高晶总会第一时间掏出手机查看一下。一问才知道,她是在使用“社会服务管理移动平台”。这个平台最初由清真寺社区创建,现在已经在整个南关区推广使用。网格长登录这个移动平台,就能够看到每户居民的基本信息;走访中如果遇到群众反映困难和问题,高晶还能通过平台上报有关部门受理。南关区规定通过移动平台上报事件的处理时限不能超过72个小时,保证居民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高晶操作智能手机十分熟练,她笑称自己是手机、电脑等产品的资深使用者,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聊天软件里当起了群主。“清真寺社区服务民生群”是她一手建立起来的,现已有成员125人,她和社区工作人员每日都会在群里解答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滴滴”的提示音响起,原来是一位住在2栋1单元的居民反映居民楼附近的下水井盖子丢失了。高晶立刻将这条信息上传到社会服务移动平台,并在群里回复“已上报相关部门维修”。还有居民在群里咨询:“灵活就业医保和社区医保有什么区别?”高晶都一一予以详细解答。

除了享受社区工作者贴心的服务之外,清真寺社区的居民子女还能就近到回族幼儿园、回族小学入学。南关区回族小学是长春唯一的回族小学。为给更多回族群众提供子女就学的便利,这所回族小学面向全省招生,现有学生310名,70%是回族。

我们到学校采访时正值课间操时间,操场上没有响起熟悉的“第八套广播体操”配乐,而是伴着一首《中国功夫》,孩子们整齐地练起了拳法。原来,他们在学习回族的传统拳术——“查拳”。

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这是回族小学的办学特点。校长韩涛告诉我们,除了查拳,回族舞蹈、中堂画等民族艺术也被纳入课后的社团活动。此外,老师们还自己编写了民族风情文化课的校本教材,让孩子们通过课堂了解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

“我喜欢查拳。”当问起四年级一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上什么课时,许惠雯立刻这样回答。钟妤虽然是汉族,却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很感兴趣:“我特别高兴能够多学一门语言,更好地跟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从一年级开始,她和班上的同学每周都会上一节阿拉伯语课,到四年级,大家已经能够用阿拉伯语进行对话了。高年级的学生则会进一步学习阿语写作,学校的走廊里还展示着他们的作文。

南关区政府专门聘请阿语专业老师杨真真给学生上课,这位年轻的老师本身也是回族小学的毕业生。重回母校任教,杨真真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回族青年马彦丰是长春本地人,今年29岁的他刚刚成为一名父亲,与妻子过着幸福生活。可就在两年前,他的父母还天天为儿子的人生大事忧愁不已。

为满足回族群众的实际需求,长春市自1985年起就在长通街清真寺内办起了回族婚姻介绍所。马彦丰两年前到婚介所登记自己的信息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成就了一对美好姻缘。有了他这个成功案例,家里人赶紧把他的兄弟姐妹也都登记在了婚介所的名单上。这次马彦丰来婚介所,就是陪自己的姑姑来给表妹物色对象的。婚介所的“红娘”们都记得这个真诚的回族小伙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适龄的青年。

这个婚介所的专业服务在回族群众中有口皆碑。“红娘”们穿着统一的粉色制服,熟练地拿出一本本归类整理好的资料,为寻求姻缘的青年男女推荐“靠谱”的人选。一位“红娘”正好在指导一位第一次来婚介所为儿子择偶的母亲填表,年龄、学历、职业……还要贴上一张生活照。这一张张表格满载着青年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为了更好地满足青年男女的需求,婚介所也举办大型的“新月之缘”相亲会。活动当天有上千名回族男女青年和家长现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给年轻人提供平台,有什么才艺,都可以展示,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长春市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杨磊介绍说。

“下周我还要再来一次,陪我妈给我弟弟登记。”马彦丰的弟弟在无锡一家大企业做工程师,听说哥哥在清真寺的婚介所找到对象后,他也曾到当地的清真寺寻求帮助,可惜那里并没有这样专业的服务。今年,他已经下定决心回长春工作,早日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

全面修缮清真寺、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支持清真食品企业、建回族福利院和回族公墓……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春市各级民族工作者都在践行着这样的原则:

“凡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呼声,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倾听;凡是涉及少数民族的每项政策,我们都要坚决贯彻落实;凡是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每件事,我们都要认真扎实做好。”


丹英社区蒲公英之家中志愿者辅导孩子写作业.JPG

丹英社区“蒲公英之家”里志愿者在辅导孩子写作业


延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范本

这是我与王淑清的第三次见面。

第一次,是去年5月在延边采访民族团结示范的经验。当时,正与社区居民交流的她,用一口流利的朝语把我镇住了。

王淑清是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我是汉族,要想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首先自身要提高能力和水平,双语必须要过得硬。”

为学好朝语,她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都会反复看电视里的延边新闻,先看朝语版,再看汉语版。平时,她也会用朝语和居民反复地交流沟通。

第二次见面,是去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王淑清作为代表,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

“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我太幸福了!”王淑清这么告诉我。

第三次见面,她正在社区里挨家挨户走访流动人口的住户,了解近况,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在丹英社区,王淑清被各族居民亲切地称为“王妈妈”。

丹英社区是多民族居住的社区,由朝鲜、汉、回、满、藏、瑶、锡伯、景颇、蒙古9个民族7897人组成,其中62%以上的居民是朝鲜族。

近年来,延边群众特别是朝鲜族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很多家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丹英社区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助老养老、真情关爱老人和大手拉小手、倾情帮扶儿童的行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扶。

2011年,丹英社区汉族居民韩炳清、龙艳霞夫妇从单位退休,看见社区里不少孤寡或留守老人没人照料,于是合计在自家开办一个老年人的“快乐驿站”,把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接来安享晚年。

这个想法得到了王淑清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一个家庭式的养老院落户丹英社区。住进“快乐驿站”的,有朝鲜族老人也有汉族老人。韩炳清夫妻俩当起了老人们的儿女,和老人们同吃同住,每天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老人们都说,“快乐驿站”就是他们的家。

78岁的朝鲜族老人金胜淑,子女都在韩国打工,无人照料。在社区开展的军警民共建活动中,社区为老人结对延边边防支队的战士刘占峰。从此,刘占峰多了一个朝鲜族妈妈,金胜淑多了一个汉族“兵儿子”。

刘占峰搬到金胜淑老人家,坚持照顾老人长达两年:金胜淑生病,他就背着她去医院;金胜淑腿脚不方便,他回家前就把饭菜买好了;每逢节日,他都会大包小包带回家,就好像在外多年的儿子回家看望母亲一样。

有一次,出差在外的刘占峰打电话回家,听出金胜淑的语气和平时不一样。他着急上火打电话给王淑珍,让她代自己赶紧去家里看一下妈妈。王淑珍接到电话立即就去了金胜淑家,才发现老人突发心脏病,快休克了。她被马上送到医院,及时得到了救治。

如今,刘占峰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延吉,但他还是把金胜淑当成自己的妈妈,经常打电话来问候,逢年过节也带着媳妇来看望。而金胜淑一提到刘占峰眼泪就忍不住簌簌地往下掉:“真是比我亲儿子还好啊!”

丹英社区是延边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像王淑清这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我还采访过很多。他们之中,有坚持11年写民情日记的朝鲜族社区书记林松淑,有倾其所有收养几十个不同民族孤儿的韩哲范,有复员后回乡带领村民种植致富的金文元,还有坚持30年照顾瘫痪邻居大娘的朝鲜族妇女崔海顺……

60多年来,延边各族人民始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连续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通化:纸上撕出个奇妙世界

“现在我们要撕出小狮子的面部。脑门撕掉一条线,然后下巴也是,中间要留一段,这样撕掉一条,在这撕出眼睛,然后是鼻子、嘴巴。现在我想让它四条腿站立,谁有办法,怎么撕?能不能接着对折撕。”

“不能!”

“因为四条腿站立动作就不对称了。是不是啊?看一下,不能对折撕,我们就把它展开,两条前腿向前铺是不是,两条后腿撕出来了,现在还有什么没撕啊?”

“尾巴。”

“对,尾巴。我们根据剩下的纸的位置来撕尾巴,尾巴像什么?”

“像毛笔头一样。”

“对了,像毛笔头一样,一撮毛。老师演示完了,大家拿起桌上的纸亲自撕出一只你心目中最可爱的小狮子吧。”老师说完,孩子们立刻兴奋地拿起手中的纸,飞快地撕起来。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邓儒杰来说,一周一次的满族传统手工艺撕纸课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上别的课都太累,这个课是锻炼立体思维的,特别轻松。而且老师说撕纸是我们满族的传统艺术,想着我们老祖宗这么心灵手巧,我也得学学。”

通化市快大茂镇中心校把剪纸引进校园,源于该校青年美术教师张杰的一节剪纸课。课堂上他偶然发现手撕图案的毛茬儿有剪不出的独特美感,于是他四处拜师学艺,访遍当地的民间艺人,并拜长期研究满族文化的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为师。经过多年勤学苦练,他终于掌握了“满族撕纸”这种特殊技艺。他的成功,也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教师的成长,使学校的民间传统艺术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张焰就是其中一名受益匪浅的美术老师。40岁的她,从小就对写意国画情有独钟,幼师毕业后,当上了小学老师。2006年,由于教学需要,她开始学习撕纸,并喜欢上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第四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她的撕纸作品《收获》获得金奖。这也是吉林代表队在该届艺术节上获得的唯一金奖。

2004年,快大茂镇中心校成立春蕾少儿满族剪纸协会,最初只有30多名会员学习和掌握满族剪纸技艺,后来每年发展会员200多人,现已培养出撕纸能手3000余人,并把活动延伸到周边3所乡镇学校。学校把满族剪纸教学确定为科研课题,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由张杰主编的《少儿满族剪纸读本》也正式出版。

多年的剪纸艺术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了满族剪纸基地的教育传承作用,成就了农村孩子快乐学习的梦想,实现了教师自主发展的飞跃,也打造了一所农村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品牌。2010年,张杰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撕纸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4月,他在北京中国艺术馆举行了个人作品展。张杰收获了很多荣誉,但他更愿意站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课堂来传承满族撕纸的传统文化:

“对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要进行抢救与保护,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有效的传承是教育。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将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下去。”张杰如是说。


快大茂镇中心校撕纸课上的学生.JPG

快大茂镇中心校撕纸课上的学生


长白:爱民固边,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去年底,长白县马鹿沟镇果园村的朝鲜族村民宋永风安在炕头上的红外线报警器半夜突然响起,他立刻按下红色按钮。5分钟的功夫,长白边防大队马头沟镇果园村的驻村民警刘家奇立刻赶到,连同其他9户接到报警信号的村民一起,将正在宋永风家附近徘徊准备实施盗窃的越境犯罪分子当场抓获。

果园村是长白县的小康示范村,全村有78%以上村民为朝鲜族。浓郁的朝鲜族风情文化与田园风光有机结合,使果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同时,果园村又是一个与境外仅一江之隔的边境村,是各类跨国违法犯罪活动的多发村。

为深入发掘社会各界力量巩固边防,长白边防大队在辖区38个边境一线村屯的4000余户居民家中安装了红外感应联动报警装置,合力治边防控,形成了“打、防、管、控”于一体的警民联动边境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起“一家有难,九家支援”的群众自救体系,实现了边境一线村屯、辖区重点部分全监控。当一家遭遇不法侵害后,只要按下安装在炕头的红色按钮,10户邻居、村委会干部、派出所民警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那个红色按钮,被大伙儿称为“炕头110”。

民族团结进步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国家发展稳定大局。长白边防大队政委鲁学英介绍,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他们首先致力于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充分依托新闻、网络还有报刊等。现在,边防大队建立了15个微信、12个警民QQ群,提升了边民群众参与管边、控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能更好更方便地开展工作,长白边防大队还定期召开培训班,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宗教知识。“有了这书屋,咱就有了老师;有了这网络啊,咱就有了致富明白人!”在果园村警务室,几名阿妈妮正和民警李志刚边看电脑边议论着。

阿妈妮们说的书屋,是由派出所和镇农科站等相关部门建立的,有农业技术、农机修理等各类图书800余册,还有一台能登录互联网的电脑,由民警李志刚担任电脑小教员。

果园村朝鲜族阿妈妮们做的朝鲜族特色风味高丽酱,味道鲜美,但一时找不到销路。李志刚了解情况后,帮阿妈妮们在“淘宝网”开了个专门销售高丽酱的专卖店,凭借产品质量和信誉,3个月后“淘宝网”高丽酱专卖店“火”了,不少商家甚至专门到村里来订购。

除了帮助阿妈妮们推销“高丽酱”,边防大队还在果园村建设中为村委会提出餐饮、观光、住宿一条龙旅游模式设想,并协助开展建设,实现了年接待游客达2万余人、村民年增收20余万元的良好效果。

鲁学英告诉记者,为切实发挥民警村官作用,积极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防大队还主动为辖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380余条,组织致富培训班240余班次,受教育群众5万余人次,进一步促进了辖区村屯的经济建设。

去年9月26日,辖区大梨树村村民王大爷将写有“咱老百姓自己的派出所”的奖牌交到所长张克敏手里。

原来,小董欣家住大梨树村,生下来6个月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之后也不知去向。从懂事起,小董欣就和姥姥一起相依为命。能有个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小董欣做梦都期盼的!自2012年以来,马鹿沟边防派出所的民警来到小董欣的家中,做起了她的代理爸爸。“代理爸爸”们建立“董欣爱心基金”,每学期开学前都组织民警们捐款。派出所还在全镇开展了征集代理妈妈活动:2012年3月,王会方来到大梨树村,认识了现在的女儿——董欣。也是从那时起,王会方给小董欣买新衣服,帮她补习功课,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母女感情。如今,小董欣和王会方的亲生女儿也成为小姐妹。

截至目前,这个大队全员登记建档辖区的留守儿童,健全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机制,募集关爱资金10余万元,将23名困难儿童和18名残疾人纳入政府救助体系,先后帮助46名困难儿童圆了求学梦,为35名困难儿童找到了代理妈妈和代理爸爸。

因为成绩突出,长白边防大队先后获得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公安部边防局“爱民固边先进集体”、吉林省政府“卫国戍边模范边防大队”、“爱民固边模范边防大队”等荣誉。

而对于辖区老百姓来说,长白边防大队的相助,是令他们切身感受到的温暖。


马鹿沟民警与果园村村民一起打年糕.JPG

马鹿沟民警与果园村村民一起打年糕


伊通:一堂生动的满语课

伴随着一声洪亮的“sefu sain”“guquse sain”(“老师好”、“同学们好”),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的满语课开始了。

“我是满语教师,名叫郑挥南,我也是一名满族人。伊通是满族的发祥地,所以在我们这里,还有很多的民族文化和满族的习俗。说到这里,老师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在我们的家乡,你们感受到了哪些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呢?”

郑挥南的满语课从引导学生们参与满族文化的讨论开始。“口袋房”、“不吃狗肉”、“翻绳”、“抓嘎拉哈”、“踢毽子”……学生们都抢着回答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风俗和文化,见大家的兴趣很高,郑挥南索性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表演满族传统游戏踢毽子,台下的同学则用满语帮他数起了数。

伊通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也是海西女真的发祥地,在这里听到一堂满语课本应不足为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伊通县总人口约48万,满族人口占比38%,却很难找到一位真正精通满语的老人。满语传承现状堪忧。

近年来,伊通在保护好民族语言文字、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抢救式”的工作——建造满族博物馆,制作满语电视节目,培养满语老师,在全县小学开设满语课。满族中心小学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满族小学,2010年也加入到弘扬满族语言文化的队伍中,在小学四—六年级开设满语课程。

曹馨月是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出于对满语的浓厚兴趣,课堂上她总是积极地争取回答问题和展示的机会。课上有个环节是情景对话练习,她和同桌第一个上台展示:“你家住在哪里?”、“你家有几口人?”……流利的对话还配以可爱的肢体动作,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对于曹馨月来说,学满语和学英语一样充满难度,都需要从完全陌生的字母学起。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课堂时间又有限,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满语学习成果很难得到巩固。郑挥南就组织学生结成小组,一起排演情景剧,让大家课余时间也有机会说说满语。

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满语课上也开始教授满文书写。在特制的满文习字纸中央有一条竖线,这是为刚开始书写满文的学生设计的辅助线。学生仔细地沿着这条竖线,根据拉丁文字母转写满文,几位表现突出的学生还被请上讲台到黑板上书写。不仅会说还要会写,经过三年的学习,中心小学的毕业生们都能达到日常对话和书写短文的水平。

为做好满语教学工作,满族中心小学还经常和辽宁、黑龙江的满族学校展开交流活动。黑龙江五常市拉林镇、辽宁新宾市永陵镇都是满族语言氛围较为浓郁的地区,当地学校对满族语言尤其是口语的传承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而中心小学作为吉林省满语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都为全省满语教学输送50余名人才。

今年是郑挥南担任满语教师的第五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教书的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使命感和自豪感。“我是满族人,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说满语失传了,但是我发现校牌旁边还有满族字,心里就想着不能让满语失传。”满语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郑挥南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为满语从濒危到复兴做出一份贡献。


长春市回族小学阿拉伯语课.JPG

长春市回族小学的阿拉伯语课


辽源:鴜鴑湖畔的最美女村官

“风风火火”,是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韩丽时使用的形容词。直到我见到韩丽,才知道这四个字用在她身上是多么贴切。

朝阳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就坐落在村里的大广场旁。还未等我掏出笔和本,韩丽已经开始如数家珍地为我介绍村里的新设施:村委会隔壁100平米的图书阅览室,广场西边的文化长廊,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幸福养老院……这里的一砖一瓦,可以说都有韩丽的心血。

“几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地。”想起朝阳村曾经的“特困”日子,韩丽不免满怀感慨。2003年随着合村并镇政策的出台,原来的朝鲜族村和路河村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朝阳村。当时的朝阳村面积小人口多,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2004年,38岁的韩丽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生活的重重困难,“新官上任”的韩丽也发愁无从下手。恰逢朝鲜族村民李湘玉、南日花想去韩国打工,由于资金短缺交不齐担保和中介费用,找韩丽求助。于是韩丽借给她们2万元钱,又主动陪她们一起去信用社,用自己家的房产做抵押贷款10万元,帮她们顺利地去了韩国。

这件事情给了韩丽一个很好的启发,韩国和韩资企业有大量用工需求,朝鲜族村民有语言优势,如果实现劳动力输出可迅速提高村民的收入。于是她动员一些符合条件的村民去韩国打工,积极支持他们向外发展,帮助咨询政策、组织培训、协调关系、担保贷款等,为他们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条件。10多年来,她先后协调帮助朝鲜族村民办理贷款200多万元,实现劳动力转移1000余人次。

韩丽还动员村民将荒废的土地流转出来,建立合作社,开展绿色养殖、招商办厂,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韩丽一直相信,只有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才能真正促使农民增收,才有能力为村民办公益事业。

经过几年努力,朝阳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平坦洁净、四通八达,一座座砖瓦房拔地而起,2014年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23932元。朝阳村由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变成了全镇乃至全县的首富村以及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全国精神文明单位。

当我问起韩丽在工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时,她说起了自己刚当上书记时的感受。当时朝阳村共有村民2156人,其中朝鲜族村民就有1105人,占51%。韩丽是朝阳村的“外来媳妇”,又是汉族女性,上任初期有很多村民都对她持观望态度。

从挨家挨户走访少数民族家庭开始,韩丽一点一滴地增进对少数民族群众的了解,了解村民的需求,解决村民的问题。她还在党支部推广干部包干制,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特殊支持。洪乘春是村里的朝鲜族低保户,病残的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全靠她一人。了解这个情况后,韩丽联系到辽源市爱心协会,为洪乘春的孩子争取到了一学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

“有困难,找书记。”韩丽说到做到。如今,洪乘春家的土地已经流转,为帮助她度过难关,韩丽又在附近为她包下了一块土地。朝鲜族村民李永浩家里的房子破败不堪,韩丽把自己家里盖房子剩下的砖、石头、瓦都送给了他。朝鲜族老党员左凤学突发疾病,由于儿女都在国外打工,韩丽用自家车把老人送到医院,还垫付了住院费……

如今,朝阳村再也没有谁不认同韩丽这个“外来媳妇”,提起韩书记没有不交口称赞的。韩丽用自己风风火火的劲头带领朝汉两族村民团结互助、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小康越来越近,梦想终将成真,朝阳村迎来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