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地心之门 探寻人类起源 (二)
地心天堑游览区
【天地桥】
伸开手臂就能摸到两岸石壁的峡谷中穿行,欣赏原始苔藓遮盖的谷底。
地心奇观(世界)游览区
【逆水神龟】
【财神台】
岩壁上坐着文武二财神,文财神寄托人们的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武财神以伸正义,主持世人财富公正。
【石破天惊】
【通心桥】
【地心之(魔)眼(地之心)】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恩施地心谷景区的心脏—地心之(魔)眼(地之心)。
在这个神妙的天宇里,静心闭目,就会洗去一切杂念,洗去一切浮躁,洗去一切功名利禄和欲望,回归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之中。
【回归潭】
大家看,洗心潭的下方就是回归潭,
那里有一个动物还有一 “回”的空心字,一个是长寿动物“神龟”,它正用头部托顶大山。把字和动物连起来就是“回归”,象征回归自然。
【石来运转】
现在,我们已来到转运台。大家看看河里那两块巨石,像不像一副骰子,它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叫“石来运转”,石头的石与时间的时同音,这里也就叫转运台。
【天浴石臼】
大家现在看到栈道下方的这些石头窝窝,就是我们地心谷景区“四大地质奇观”的——石臼。在强大的水动力条件下,水流对岩石的构造裂隙或岩石的较软部位经过地质时期的磨蚀作用而形成。地心谷河流地形险峻陡峭,在河床形成了水位落差较大的坎坡,加上这里气候湿润,有充沛的水源保证,形成了强大的水动力磨蚀作用,而岩石的构造裂隙或岩石的较软部位被磨蚀的速度很快,得以在更新世纪以来的几十万年中形成现在看到的这些大小不一、成千上万的石臼。这些石臼在谷底多而大,大而奇,在高山喀斯特地貌中是非常罕见的。
【书山桥(磐书桥)】
【无涯阁】
游客朋友们,我们前面看到的是亲水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体验嬉水、拍照,河谷晃板、水上浮桥众多亲水项目,近距离感触地心谷的河水的无穷魅韵味。
【石书万卷】
现在大家见到河谷中那一层一层的岩石,就是恩施地心谷 “四大地质奇观”的——石书。在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地心谷”及其附近地区属于“古特提斯大洋”海域,曾经历了约5千万年的海洋环境,连续沉积了一套厚达千米的层状碳酸盐岩,受这一时期海水深、浅的频繁和往复变化,使得这套碳酸盐岩沉积表现出薄层纯灰岩和泥质灰岩频繁交替,形成了恩施地心谷岩石呈现“万卷书”的奇观地质环境。
【相思林】
大家请看我们前方的那片“相思林”植物,那是一片以珍稀植物穗花杉为主体的茂密森林,穗花杉是一种红豆杉属的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穗花杉原料林基地。1994年穗花杉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穗花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
【地心暗河】
请大家往下看,栈道下面有一个山洞,名叫地心暗河。山洞里流出来的水汇入地心谷,常常在暴雨天出现奇观。地心谷的水清澈见底时, 地心暗河却是洪水滔天;地心谷的水洪水滔天时,地心暗河的水却又清澈见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啊,地心暗河和地心谷水的发源地同属擦耳河的发源地鱼泉洞,每当暴雨倾盆山洪瀑发时,地心暗河的伏流走的是直线, 地心谷的水要走几个大拐弯,就形成了这个奇特的自然现象。而因为地心谷是明流,地心暗河是暗流,即使是同一类鱼,分别生长在地心谷和地心暗河中,也是两种味道、两种长相。地心谷里的鱼胖,有鳞,味道鲜美、落口即融;而地心暗河的鱼瘦,无鳞并且透明,五腑六脏肝胆相照,味道深长且耐咀嚼。下火锅比铁板烧好吃,能够保持原汁原味。
巴盐古道游览区
【紫薇王】
经植物专家鉴定,桥头那株矗立云霄的紫薇树距今一千多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马灵光树,紫薇树没有树皮,长在石壁上,为什么却茂密参天?并且树身上还披红挂彩呢?原来,紫薇树不是没有树皮,它的特点之一就是皮薄而平滑,老皮脱落快,乍一看,树干光光的,就像没有树皮的样子了。紫薇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存能力极强,在没有土的石壁上也能顽强地活下来。
恩施地心谷这株紫薇王,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在几百年前,有一个财主想把这株紫薇树砍掉作修屋造宇的梁树。说来也怪,当他一斧头砍到树上时,突然电闪雷鸣,一股强大的气流把财主掀到河里被水淹死了。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打这棵紫薇王的歪主意了。因此,除了紫薇王本身就是长寿之木这个特点外,没有人为的破坏成了它茂密生长下来的另一个原因。这样一棵神树,长在巴盐古道的必经之地,久而久之,当然声名远扬了,不少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许愿还愿,给紫薇王烧香披红挂彩。还别说,这棵树真的特别显灵,数千年来,香火不断。后来科学家揭开了这棵树的神奇之迷。原来因为地心谷河流有强大的磁场,紫薇树吸磁能力很强,所以碰撞达到电磁释放相当的能量时,就产生电闪雷鸣的现象。曾有一位现代诗人这样描绘紫薇王:
君临天下一紫薇,盛夏艳妆绣成堆;
隐迹深山八百年,岁岁花开不为谁。
【通济桥】
石门古桥。亦称通济桥、仙人桥、永兴桥,后称石曼桥,是建始县境内最早的一座古桥。该桥最早不知建于何时,相传为仙人所建,又有传说认为此桥为“八大王”(明末农民起义将领张献忠)洗川时,为摆脱追兵,传令将士各带石头一块,一夜功夫将桥修起,还将身佩宝剑悬于桥下。另据考证,地心谷桥东岸古道边现残存一块石碑,断裂为9块,石碑边缘雕刻祥云,其中主体碑宽120厘米,厚20厘米,碑额自右至左五个篆书大字:“通济桥碑记”,下边落款是“天启五年九月乙未日吉旦”(1625),中间有小楷正文,漶漫不可识别。这个文物的发现说明此桥至少应建于明末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88年历史。可以肯定地说,地心谷古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有军队、驿传、官员及商贾行人、要逾越石门天堑,必须借助桥梁,只是此前是木桥、藤桥、索桥还是石桥等都无法知晓了。现存的古桥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始县典吏史亢嗣监督重建,距今亦有242年。桥跨地心谷(野三河上游段),单孔跨径12米,实腹式石拱结构,长24米,宽3.4米,拱顶至河心垂高16.3米,上有石亭,已毁,桥上护栏也部分毁损。
值得说明的是,这座古桥的麻条石,每块重约2吨,在地心谷周边根本就没有这样厚实的原材料,当时又没有机械设备,石头来自何方,是怎样弄到这里来的,至今还是个谜。也难怪有那么多修桥的传说。 总之这座石桥是官桥、是商桥、是兵桥,是人们的心愿之桥。田行皋(陕西蓝田县人)过该桥时撰有“十愿歌”:
一愿君王万寿,二愿天下太平;
三愿五谷丰登,四愿寇盗悉宁;
五愿子孙昌盛,六愿干戈永靖;
七愿圣贤继作,八愿忠良代生;
九愿华夷巩固,十愿万物成亨。
责编:刘雅 杨颖(实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