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示范城市 美好家园 重要窗口——访广东省深圳市长许勤
发布日期:2015-12-30

记者:许市长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深圳务工、经商、学习、生活,给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深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百万,是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数量最多的地区。2011年底,国家民委把深圳列为全国12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那么,深圳市在外来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得力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许勤:深圳经济特区是在全国各地和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发展起来的。35年来,各族群众在深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城市注入了强劲活力与魅力,有力推动了特区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目前,深圳共有少数民族群众近100万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56个民族齐聚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民委、广东省民宗委的支持指导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立足特区工作实际,着力构建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探索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径,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以促进文化交流为纽带,着力营造各族群众和谐发展的城市氛围。作为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注重塑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特质,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观念,着力营造各民族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等成为集中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舞台,深受社会各界青睐,每逢节假日均是游人如织。已连续举办11届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公共服务供给为重点,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共享特区改革发展成果。能否实实在在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事关进城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深圳特区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构建完善广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户籍和非户籍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努力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同时,按照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放假和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等政策措施,并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在深工作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在土地资源异常紧缺的情况下,深圳仍然积极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定需求,投资建设了3300平方米的回民公墓;在原有3500平方米梅林清真寺建成使用的基础上,近年又重新规划7000平方米土地、财政补贴3900万元建设新的清真寺,为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提供更好的场所。

以法治建设为抓手,依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法律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深圳结合法治城市和法治政府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增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特别是近年来,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在原有法律援助网络基础上,建立起市、区、街道三级少数民族法律工作援助站制度,由政府给予额外补贴支持,指派律师专人免费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涉法涉诉接访和咨询指导,为少数民族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据我们了解,深圳市大力推动开展社区民族工作,成效显著。请问,深圳市在社区民族工作方面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

许勤:社区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深圳按照中央关于“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要求,将民族工作纳入基层建设整体工作框架中,进一步夯实城市民族工作基层基础。特别是,深圳根据在深少数民族居住分布情况,先后确定了31个社区作为试点,从保障权益、特色服务、帮扶互助、宣传教育、促进交流等方面创新开展民族工作,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径。

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点范畴。深圳结合全面开展社会建设,依托7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管理服务框架体系设计中嵌入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内容,探索建立高效的社区民族工作机制,实现了社会建设管理服务对社区少数民族居民的全覆盖。同时,加强基层民族工作人员配备,在各街道办设立联络员,并对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社工开展民族工作专业培训,设立少数民族办理证照优质服务窗口,系统提升基层民族工作管理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完善基层社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管理服务。按照国家民委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从少数民族群众来深“第一站”开始,在基层社区全方位、系统性引导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结合深圳社会建设“织网工程”,借助以数据共享为基础、以业务协同为核心的公共信息资源库,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动态共享信息系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比如,针对来深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情况不熟悉、工作技能相对缺乏等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就业现状及需求调研,为相关人员免费提供语言学习、职业技能等培训。从2008年起,深圳还在全国率先与少数民族流出地建立干部挂职制度,每年接纳少数民族干部来深挂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服务。

深入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圳坚持把社区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鼓励基层社区探索民族工作新做法新经验,通过在社区组织党员干部专题学习民族政策、设立民族团结宣传栏、派发民族知识小册子、开设民族文化图书室、开展民族联谊活动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居委、进社区、进家庭。去年,深圳宝安区宝民社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记者: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一直是深圳特区的优势和亮点。那么,深圳这些年来,在对口援疆、援藏方面都做了哪些主要工作?目前的进展如何?

许勤: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帮助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更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秉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受援地需求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援建模式,紧紧围绕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突出就业、教育、人才、扶贫等工作,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推进对口援疆、援藏工作。五年来,深圳累计投入援疆、援藏资金近35亿元,为促进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产业扶持,着力帮助受援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结合受援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发挥深圳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重点从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就业培训、产业培育等方面,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发展水平。累计投资15.8亿元用于新疆喀什深圳城和喀什深圳产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6.9万平方米的商业写字楼、产业用房和配套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已带动就业1500人,“一城一园”全部建成后能解决就业约2.5万人。帮助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称塔县)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水平,2014年喀什市和塔县双双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评审。扶持西藏察隅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帮助实施沙琼村僜人民俗生态旅游项目,让更多村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实现就业、致富。支持察隅农场加快建设集育种、加工为一体的高原生态农业基地,不断提高农场经营发展效益和水平。

突出民生改善,着力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打造一批民心项目和民生工程。突出需求导向,坚持把资金和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把援疆、援藏工程真正办成民生改善工程、民族团结工程。深圳援建喀什市两所寄宿制中学,解决了8000个中小学学位;在援疆资金计划之外,还额外投入10亿元援助建设喀什大学。援建塔县人民医院并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00张,成为该县唯一按照二甲标准建设的医院。支持建设安居富民、牧民定居房屋3万多套。帮助西藏察隅县建设新水厂及管网配套工程,使当地8000余名群众喝上安全干净的水;为察隅县各乡镇偏远村建设了61座蔬菜大棚,有效解决了当地夏季蔬菜少、冬季无蔬菜的问题。

突出精准扶贫,着力帮助受援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加快脱贫。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圳主动作为,在对口支援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实施精准扶贫,帮助重点地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援疆资金盘子外,再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新疆塔县实施精准扶贫,帮助塔吉克族群众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目前,深圳福田区已与塔县签署了精准扶贫框架协议,自压喷灌草场管道铺设项目、千户万人经济能力提升计划等一批精准帮扶项目已启动,其他各项工作正加紧推进。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采取 “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对策、一人一办法”的方式,帮助塔县实现1.3万余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促进交往交流,着力深化深圳与受援地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培训活动,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常态化。五年累计选派优秀援疆干部人才400多名,并组织307名志愿者和企业援建人员进疆工作。在深喀两地32所中小学校结对开展“手拉手”活动,加强学生交往交流,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组织深圳文艺团体多次赴喀什市和塔县演出,举办交响乐、“丝路涌潮、深塔放歌”等演出,增进了深圳与受援地群众的交流和友谊;支持援疆企业制作104集宣传维吾尔民族文化的3D动画片《天香公主》,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爱国爱疆主题。邀请深圳等地有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帮助察隅县和察隅农场举办19个专业培训班,受训人数达2900人次。

下一步,深圳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特别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要求,与受援地一道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长期以来,深圳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想必您对此感触十分深切,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体会。

许勤: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辟论述,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圳经济特区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促进共同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并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离开各民族共同发展谈民族团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必须要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注重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使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改善民生的实实在在成效来凝聚民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坚持开放包容,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欢迎全国各族人民参与特区建设发展。深圳的实践表明,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必须要大力弘扬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精神,构筑起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家园,使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和谐相处。

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长久之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只有不断加深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才会具备日益深厚牢固的基础。要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每个人心里,真正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记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特区城市,面对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深圳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许勤: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国正处于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民族分布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尤为重要。深圳作为少数民族输入性的典型城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要求,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开创特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全国民族工作大局。

努力打造各民族创新创业、共同发展的示范城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经济特区将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各族人民在深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使深圳成为各族人民创新创业、共同发展的沃土和乐园。

努力打造各民族团结和谐、幸福宜居的美好家园。继续大力弘扬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加快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为各族群众在深安居、就业、教育、医疗等提供更加便利、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努力打造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积极落实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好文博会、民俗文化村等平台作用,精心打造一批文化交流载体,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培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向世界展示我国各民族文化独特魅力,为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