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战“疫”号角吹响,湖北宜昌市民宗委全体党员干部闻令而动、逆向前行,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的最大合力,紧紧围绕基层社区一线防控值守、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服务保障、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等工作重点,谱写了携手同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下沉基层一线 尽心竭力参与防控值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1月22日,根据宜昌市政府通知精神,市民宗委全体党员干部开始投入相关准备工作。2月5日,按照宜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求,市民宗委15名在职党员干部迅速下沉一线,全员参与疫情防控。有人当起临时楼栋长,楼道里总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人成了社区值班员,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在小区出入口严格值守;有人深入精准扶贫驻点村,加入了战“疫”突击队……危难时刻显精神,大家都把各自的岗位当作检验党员干部忠诚担当的试金石。
赶赴包保社区,勇上一线。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下达包保社区任务后,市民宗委党组坚决把落实包保责任放在防控工作的第一位。望西东、郝道云、覃金山、杨明、张龙、曾津津等6名青年干部主动报名,于2月2日奔赴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韩家坝社区和万寿桥街道建设社区、港务社区、杨岔路社区参加卡口值守。每天8-12个小时不间断值守,成了他们此后2个月抗疫工作的“标配”。
下沉居住地社区,时时处处是先锋。奔赴包保社区一线的干部逆向而行,就近下沉居住地所在社区的干部同样冲锋在前。张白华、黄昌英、付平、唐聪、冉龙升、熊锋、张琼、林宗元、陈立敏等9名党员,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报到。他们很快成为楼栋长、体温监测员、蔬菜配送员、卡口值班员、独居人士包保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回返精准扶贫驻点村,绝不让乡亲因疫返贫。远在鄂西南山区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茶园村,是宜昌市民宗委自2015年起联系帮扶的精准扶贫村,已于2018年整村出列。“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成果,绝不能让疫情影响了!”市民宗委党组迅速安排驻村工作队员及时回村驻守,参与政策宣讲、走访排查,查找、补上村里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3月1日,包括市民宗委在内的3家帮扶单位的近2万元防控物资送进茶园村。零确诊病例、零疑似病例,是市民宗委帮扶茶园村交出的疫情防控成绩单。
办公楼值班备勤,确保办公场所零污染。全员出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办公场所也绝不能成为防控盲区。市民宗委党组统筹安排,明确3名同志负责办公楼的值班备勤,及时做好文件传递、信息报告、物资采购、环境消杀、交通保障等工作。至今,市民宗委没有出现一例感染病例或密切接触者。
深入走访摸排 悉心尽力解决滞留人员生活困难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疫情来袭,从全国各地到宜昌务工经商的各族群众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他们多靠经营餐饮店、售卖民族特色商品来维持生计,疫情期间未能返乡过春节。有多少少数民族外来务工者滞留宜昌?住在哪里?防控工作是否有保障?生活中有哪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市民宗委迅速成立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生活服务保障专班,指导各县市区民宗局干部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全面开展人员摸排,共走访各类少数民族人员近900人,努力做到“不掉一户、不落一人”。
疫情发生以来,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停工停业,他们有的担心与其他务工人员集中居住产生感染,有的希望尽快复工维持正常生计,有的希望早日返回家乡……在全面掌握这些情况后,市民宗委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立即组织各地开展体温监测、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和关心关爱等工作,建立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信息日报告制度,多次给他们捐赠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引导他们深刻认识疫情防控严峻形势,自觉服从政府安排,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期间,有近40名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还向所在社区提出申请,希望能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其中常年在宜昌务工的阿不来提·尼亚孜,一直坚持在西陵区学院街道环城东路社区参加卡口值守。
面对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面临的生活困难,市区(县)两级民宗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走访慰问,及时送上生活物资,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共抗疫情。2月22日,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王均成及市民宗委主任张白华走访调研城区新疆籍集中务工人员及其所在企业。此外,市民宗委还争取落实资金1万余元,协调秭归县屈原镇凤凰溪村为伍家岗区汉宜社区捐送蔬菜、脐橙1000余斤,改善小区居民和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朝到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家中走访慰问,为辖区内26名少数民族群众送去口罩、酒精以及食用油、面粉等防疫、生活物资。宜都市、西陵区制定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救助措施,落实资金近2万元帮助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解决生活困难。枝江市、远安县、兴山县、伍家岗区等地定期对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开展走访慰问,及时解决生活困难。
“你赠我一缕真情,我还你一片晴空。”接地气的政策宣传,贴心的服务保障,让滞留在宜少数民族人员倍感温暖。各级民宗部门扎实有效的疫情防控举措,有效推动了全市各族人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期间,伍家岗区夏尔西里新疆餐厅和一些新疆拉面馆业主先后向市三医院、市红十字会等单位捐赠牛奶等价值3万余元的生活物资。
落实防控职责 齐心协力维护宗教领域安全稳定
在宜昌,宗教活动场所聚集性、密闭性强,参与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以中老年人居多,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较高。为此,市民宗委把对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放在突出位置,组织专班深入调研走访,强化国家观念、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疫情防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有效提升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责任感使命感。
抗疫以来,市民宗委创新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式,对宗教领域开展线上服务、远程指导,组织全市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落实“双暂停”要求,即暂停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和集体宗教活动,实行封闭管理。指导各宗教活动场所明确疫情防控责任人、建立抗击疫情工作群、落实值班值守日报告制度,切实做到防控不松、工作不断、力度不减。
与此同时,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市民宗委制定《宜昌市宗教活动场所疫情防控技术指引》,并深入指导全市60处宗教活动场所成立防控小组、配备防控物资、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加强人员健康管理等,将疫情防控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宗教活动场所没有产生一次人员聚集,宗教教职人员没有一例感染和密切接触。
疫情期间,宜昌宗教界也充分发扬爱国爱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心系同胞安危,密切关注医疗、防护物资需求,遵循自愿原则,量力而行捐助善款和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据统计,全市宗教界为疫情防控捐助钱物价值近120万元,营造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其中,当阳玉泉寺捐款14万元、筹集价值35万元的医疗物资;长阳道教协会筹资20万元,支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疫情防控。
文:冉龙升
责编:龙慧蕊
制作: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