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文化立宫 创新强宫 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专访民族文化宫主任宫兆强
发布日期:2016-03-01

1.jpg.jpg


  记者:宫主任您好!民族文化宫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宫”,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取得辉煌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2013年您到民族文化宫担任领导工作时,它的装修改造刚刚完工,图书文物、办公家具都在陆续回迁中。这一切都使得民族文化宫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您能谈谈您当时对工作的一些思考吗?

  

  宫兆强:我是2013年5月下旬到民族文化宫的,走进民族文化宫的大门,更加清楚了民族文化宫的困难和问题。从1982年开始,民族文化宫选择走自收自支的路,过了一段好日子。但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民族文化宫为生存,只好全力举办“商展”。直到2009年在中央领导关心下,经中编办批准由自收自支单位转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后,这一情况才得到改观。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局外人看来,是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更加艰难,因为单位性质改变了,商展不搞了,财政支持又没跟上,加之改制缩编的遗留问题,民族文化宫20多年的运行模式、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不适应等等,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要解决问题,必须得从调查研究入手,从民族文化宫的实际出发。民族文化宫的历史地位很高,我们的优势是民族文化、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我们的资源是专业队伍和文物文献。回顾往事:建宫是毛主席提议,周总理亲自审定方案,国务院发文调拨文物文献;中美建交新闻发布中心曾设在这里;第一个到访中国的世界著名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这里演出;中国最早的时装表演——1983年法国皮尔·卡丹时装秀在这里举办;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都来过民族文化宫;在这里举办过的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更是数不胜数;民族文化宫的专业队伍完整且各成系列,文物文献之珍贵更是蜚声国内外,素有“文化典籍之宫”的美誉。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我们提出“文化立宫、创新强宫”,就是要紧紧围绕着“宫”这个现实平台和职能任务,服务文化这个大局,顺应创新这个大势,在统筹资源、发挥优势、创新管理和攻坚克难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新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民族文化宫历来有“民族之家”之美誉,民族文化宫的文化工作做好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和能做的事都很多。


2.jpg.jpg

  

  记者:看得出来,今天的民族文化宫开始全面回归“文化”、回归“民族”,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您能给我们讲讲“文化立宫、创新强宫”发展理念提出来的缘起吗?

  

  宫兆强:201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民族文化宫视察时提出了“把民族文化宫建设好、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的要求。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来民族文化宫调研时提出,民族文化宫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推进各项民族文化活动,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国家队”水平。  

  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要求,激励着民族文化宫人认真审视自己的使命,从而坚定了让民族文化宫回归“文化”、回归“民族”的信心。如何“把民族文化宫建设好、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那就是要坚持“文化立宫”,积极做好民族文化的展示、研究、推广和交流。如何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那就需要不断创新,坚持“创新强宫”,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2013年6月,民族文化宫党委正式提出“文化立宫、创新强宫”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在改革创新中寻求民族文化宫的新发展,走出一条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3.jpg.jpg
  

  记者:民族文化宫自2013年10月起举办“民族文化宫文化讲坛”活动,发展到今天成为很受欢迎的“民族文化大讲堂”,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文化立宫”初显成效。请您也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宫兆强:大家知道,民族文化宫有展览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博物馆、国家民族画院、大剧院、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业务部门。其中,中国图书馆学会少数民族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都在我们这里。国家民族画院不仅有自己的顶级专家,亦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创作主题。中国民族图书馆、博物馆、国家民族画院这三个部门在其各自的行业里可以说是龙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不同领域的代表。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大多限于自己的行业,较少被社会所了解。文化保护是为了弘扬和传承的,而弘扬和传承首先就是让人们先了解、认识和学习。所以,我们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立足于文化视角、民族情怀,润物无声。采取专家、学者、创作者与受众互动碰撞、双向解读的形式,旨在共享与传承、影响与引导。  

  “民族文化宫文化讲坛”于2013年10月首先在系统内试讲,民族文化宫原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刘志清首先作了题为《精心顶层设计,全力构建民族文化宫大文化平台》的讲座。接着,民族文化宫副主任、国家民族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林旭以及中国民族图书馆、博物馆、信息中心等文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先后登台讲座。他们结合各自的业务工作和研究专长,放眼全国民族文化领域,以历史和现状为轴,对比成就和不足,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形势和任务,开阔了干部职工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4年4月11日,“文化讲坛”第七讲,也是最后一讲,首次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宫以外的专家学者,邀请了民族伦理学的奠基人、中央民族大学熊坤新教授,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作主旨报告。  

  总体来看,“民族文化宫文化讲坛”,前后共举办了七期,保持每月一讲,按时连续;从授课专家的选择上,实现了宫内专家到宫外专家的过渡;演讲主题上由宫内各文化业务领域扩展到当前文化热点现象。实现了预定的目标,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引起国家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国家民委机关党委和民委舆情中心的大力支持。至此,“民族文化宫文化讲坛”迎来了蜕变的机会,“民族文化大讲堂”破壳而出。

  

  记者:从“文化讲坛”到“民族文化大讲堂”,都为民族文化宫赢得了声誉,树立了转型后的一个新形象。

  

  宫兆强:是的。“文化讲坛”更名为“民族文化大讲堂”后,提高了规格,由国家民委机关党委和民族文化宫共同主办。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丹珠昂奔以《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为题,作了开篇第一讲,给民族文化大讲堂开了个好头。  

  “民族文化大讲堂”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国家民委民族文化重点工作,聚焦当下热点难点问题,除了邀请在民族文化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演讲口才出色者外,还邀请了其他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政策制订参与者、作家和画家等,除了增强演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外,还对我们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一年多来,我们已邀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社科院院长助理郝时远、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等著名专家学者来“民族文化大讲堂”登台讲课,演讲主题涉及民族文化、文化产业政策、文物保护和传承、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听众则扩展到30多个部委。目前,共举办18讲、2000多人次聆听讲座,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并进行宣传报道,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在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民族文化大讲堂”的开办无疑是成功的,那么未来还将怎样予以进一步的完善?

  

  宫兆强:2015年4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民族文化大讲堂工作方案》上批示:民族文化大讲堂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拓创新,办出品牌,办出亮点,并加大宣传力度。  

  这是我们继续办好“民族文化大讲堂”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的计划是:  

  首先,拓宽视野,拓宽组织演讲人的渠道。2015年,邀请演讲人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民委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得到了国家民委所属院校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会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加大力度,邀请那些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外、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演讲。  

  其次,利用新媒体组织听众。作为民族工作者,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我们动员起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才会更加团结和谐。目前,我们已经尝试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预约听众,效果很好。今后在这方面还会加大力度,把影响向社会扩展和延伸。  

  最后,继续扩大“民族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占领网上阵地是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今后还要扩大受众面,既要制作专题数据库,也要编辑出版精品讲座图书资料,还要把相关视频在国家民委网站、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上链接。  

  总之,今后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发展模式,着力在博采众长、汇集百家上下功夫,在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大力拓展覆盖面和品牌效应,让“民族文化大讲堂”真正成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播平台,为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