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时光的指针划向2020年,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长期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
“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激励着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坚决夺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120多万平方公里脱贫攻坚主战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的贫困人口居住于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地带——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有力见证。
没有边境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袤的雪域大地上,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4个地市、21个边境县的628个边境村通过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小康村建设,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和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像格桑花一样扎根祖国边陲,与全国各族同胞一起携手阔步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219国道边的宣传标语 李小林/摄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光耀雪域边疆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心西藏人民。连绵的高山,奔流的大河,见证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雪域高原发生的沧桑巨变。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两次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西藏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进一步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为雪域高原擘画了宏伟蓝图。
边疆安,则民心安;边疆稳,则社会稳;边疆富,则国家富。
早在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因福建对口援建工作,专门来到西藏林芝地区调研考察。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率领中央代表团再次来到林芝地区,又一次走进巴吉村走访调研,强调“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2013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治边稳藏重要论述,强调西藏工作在边疆治理、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党的西藏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党的治藏方略。站在“治国”高度看待“治边”,立足“治边”视角看待“稳藏”,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对西藏地位和治藏方略的战略思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成为党的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
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表达了对西藏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
2017年10月28日,是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两姐妹永远难忘的日子。当天,她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彼时,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寄予重托。
高瞻远瞩,把舵定向,行稳致远。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到2019年底,自治区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5.32%下降到0%,全区整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历史性地消除了长期困扰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雪域大地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是指导新时代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圣洁的哈达献给总书记、献给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西藏的全面小康,关系全国的全面小康;西藏的安全与稳定,关乎全国的安全与稳定。
“现在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2013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西藏代表团参会代表交流中,关切地向来自林芝市墨脱县的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询问。地处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受限于地质结构条件,曾长期不通公路,犹如高原孤岛。随着当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国那么多大事,但总书记还惦记着墨脱的公路建设,这说明中国梦不会遗忘祖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回想当时的情景,白玛曲珍至今记忆犹新。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波及我国西藏边境的吉隆、聂拉木、定日等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十多天内,两次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面对近百年来西藏最大的地质灾害,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亲切关怀下,各族同胞众志成城,取得恢复生产、家园重建工作决定性胜利。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如今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小康家园。
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以来,一栋栋漂亮的小康安居房在玉麦山乡拔地而起,家家户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路通了、水有了、电来了,旅游业日渐兴旺,各族干部群众积极传承弘扬老一辈守边护边精神,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大步前行。“玉麦人永远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卓嘎真挚的话语表达了雪域各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享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之誉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呵护下,如今的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厚爱如山,情深似海;垒土成山,汇溪成海。
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窗口,也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形象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系列部署安排,不断丰富治藏方略的体系内涵,铺就西藏长治久安、共同富裕之路。
2015年8月,中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赋予了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等,安排建设项目189个,总投资6576亿元,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2017年9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促进守边固边的指导意见》,更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提供了工作遵循。
2017年12月,西藏自治区召开全区边境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关于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意见》。同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出台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规划,在全区21个边境县112个边境乡镇628个边境一线、二线村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2018年,自治区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意见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确保到2020年边境地区同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7个援藏省市、16家中央企业、70多家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对口支援单位把脱贫攻坚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肩并肩、心连心,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进之歌。对口援建项目坚持向基层倾斜,向边境倾斜,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受援地“自我造血”功能,架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从林芝到山南,从日喀则到阿里,在绵延的雪域边境一线,幸福美丽的小康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漂亮的安居房,崭新的公路,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生动彰显了边境发展的新时代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嘎真切(藏语:感谢)!共产党嘎真切!”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坚定跟党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加强西藏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殷殷话语,牢牢铭刻在广大西藏干部群众心间,激励各族儿女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奋斗不止。
雪域边陲换了人间
边疆治理关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以及中央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推动稳边固边的政策措施,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充分调动边疆各族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按照《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规划(2017—2020年)》,这项宏大的建设项目的实施对象涉及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和阿里地区21个边境县、112个边境乡(镇)的628个边境一线、二线村和察隅农场,共62160户241835人,总投资301亿元,主要围绕“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等“十项提升工程”,着力改善提升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水平。边疆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服务业、边境商贸业、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不断扎深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产业根基。
“安居新房有了,路、电、水、互联网通了,村里的苹果、杏子等林果也在向着产业化发展,走精加工路子,打造特色品牌,生活是一天一个样。”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村村民久美多吉兴奋地说,往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富饶的“小江南”。
在日喀则市仲巴县聂康村党支部书记石旺眼中,2016年成立的专业养殖合作社,不仅助推实现全村脱贫摘帽,集体经济效益越来越好,而且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能够更加积极参与到边界巡护,到城镇周边打工的牧民群众也越来越多了。
坐落在扎墨公路沿线的达木村,是一个以珞巴族为主的村庄,也是墨脱第一个吃上“公路饭”的村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民自发地给修路工人送水送菜。全村群众更是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机遇,纷纷跑起了运输,乡村旅游也随之红火起来。
走进山南市错那县勒村,随处可见穿红马甲的人,他们是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由村民自发组建,负责日常村容村貌的管理和维护。如今,全村乡风文明建设日渐加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更加昂扬,用实际行动守护每一方家园。
……
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对西藏边疆各族群众来说,边境的发展变迁不仅体现在每一个边境小康村的“旧貌换新颜”,也彰显在村民们个个竖起的大拇指上、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中。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年来特别是边境小康村建设推进以来,通过富民固边等一系列举措,西藏边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边民安居守边条件全面改善,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基础进一步夯实,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大局持续巩固,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为全面小康、边疆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把兴边富民行动和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起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截至2020年,自治区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兴边富民)共计47.1029亿元,其中国家民委下达资金26.9029亿元,自治区配套20.2亿元。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全部统筹整合用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2019年底,21个边境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达到6亿多元,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支撑边疆群众居边致富作用全面增强。
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改善。目前,边境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普惠性”边境一、二线边民补助标准分别已达每人每年4700元和4500元。11个贫困边境县摘帽脱贫,9个民族乡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余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普遍建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948个自然村通公路,边防公路里程达3616公里。边境地区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63.6%,主电网行政村覆盖率达65.3%,行政村通宽带率、光纤通达率、4G网络通达率分别达98%、98%、97%。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西藏拥有毗邻南亚国家的独特地缘优势,是我国通往南亚的重要门户,历史上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立足“以口岸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开放型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建设。目前,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为前沿,务实打造对外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内连接陕甘宁青经济带、川渝经济圈等区域发展带的开放开发新格局。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斐然。从广袤牧场到深山峡谷,雪域边疆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60多部法规,相继出台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指导意见,完善河湖长制,压实领导责任。生态效益已经显现,实施三大类11项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区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倍加珍惜身边一草一木,通过设置生态岗位等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惠民双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边境安全稳定大局持续巩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全区落实边民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一系列边境防控措施,做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得民心的事情,让边境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各族群众真心感恩党、心向党,一心一意跟党走,在边境线上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有防范”的安全屏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引导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进“五个认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制定出台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10个方面、42条具体措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展。在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寺庙、军营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加强对边疆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祖国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捍卫边疆稳定。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让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关心关怀,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雪域各族儿女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建设边疆,团结奋进,携手同行,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伟大征程中,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文:本刊记者 牛志男
责编:金向德
制作:王怡凡 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