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阿里小江南” 自在心深处——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掠影
发布日期:2020-12-18

11.jpg

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山口下的村庄


天地来之不易,就在此地来之

寻找处处曲径,永远吉祥如意

              ——底雅民歌


古河与新路


阿里的亘古高原上,一条崭新、乌黑的柏油路,与峡谷中的象泉河水相伴相向,绵延300公里,终于把记者引向了底雅乡——此次西藏边境乡村采访之行的首站,“极地”阿里的“另类”所在。


底雅难抵,先要去到阿里。


今年9月下旬,记者在一个清晨从拉萨出发,溯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海拔一路攀升,植被逐渐稀少,秋草已显枯黄。国道219沿途风光壮美,大自然幻化出千姿百态,在阳光下发着耀眼光芒的“电力天路”更是自成风景。整整两天时间,疾驰1400多公里,抵达阿里地区札达县城时已是银河初现。


12.JPG

象泉河畔的“阿里小江南”——底雅


常住人口不过8000人的札达县,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与印度毗邻,边境线长达575公里。札达的国土面积与拉萨市相近,人口却不足其1/80。土林的地貌奇观,象雄文明、古格王朝的历史与传说……无论何种,札达都是人们赶赴阿里必定要去的地方之一。


从百度地图上搜索“底雅”,率先出现的是绵长的“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冈仁波齐山,经札达县城向西北方奔流,过底雅乡的什布奇山口,最终从印度汇进印度洋。


在象雄文明中,“底”意为“水”,临水之地多加“底”字。底雅由此得名,也因水而兴。


14.jpg

通往底雅之路


象泉河流域本是象雄文明的发源地,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上所描绘的“宣”舞便起源于底雅,它还是著名大译师仁青桑布的家乡。上世纪30年代初,意大利藏学家、探险家朱塞佩·杜齐便是从底雅进藏,开启了他数次探访西藏的旅行。


而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底雅乡海拔最低点仅有2700米。象泉河奔腾,开山辟土创造了星星点点绿洲,这样一个阿里的“世外桃源”,难怪要被世人惦念。


在《中国民族》杂志老记者对底雅的书写中,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依然要按照象泉河的流向、太阳落山的位置,从县城向底雅乡出发,连乘车带徒步需花费7天。2004年去往底雅的公路通车,车程为12个小时。不知这“最难抵达的乡村”,如今又是什么模样?


“底雅确实路途较远,你们做好准备。”自治区民委经济处处长金美,20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工作,时常调研边境地区,非常了解那里的状况。有30多年驾龄的司机次仁扎西也坦言,他几乎跑遍了西藏却未曾到过底雅。


不消说,常住仅227户827人、边境线长68公里的底雅乡是偏远的,却也是西藏稳边固边兴边的前沿。2016年以来,仅在阿里地区,国家就整合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等资金投入25.66亿元,建设了包括底雅村在内的37个宜居宜业宜游边境小康村。2018年底,底雅乡脱贫摘帽,3个行政村正式退出贫困村行列,32户92人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


13.JPG

通往底雅之路


第三天,越野车从札达县城继续向西北进发,一趟时空穿越般的旅程开始了。在土林、河谷上下穿行,一时是平坦如砥的荒原,一时是流水潺潺的河谷,极目之处有喜马拉雅岩石与积雪的峰峦,苍茫如海、恍若幻境。


因为坡陡弯多,司机踩刹车的动作始终不松懈,轮胎与柏油路摩擦,山峦河谷蜿蜒,头晕目眩是常态。去年底,这条历时3年改造升级的柏油公路竣工,投入超亿元。不时会经过水泥浇铸铺设的U型过水路面,它们在雨季有效防止了山洪冲垮新路基。


如今,从县城到底雅乡抵边村组全程300公里,仅剩最后的70多公里土路待铺柏油。这段土路,倒也让记者有机会体验了一把曾经底雅人的出行日常。


在乡政府背后大山的另一边,投资2.94亿元的“中通道”即219国道改线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按计划2021年底将通车。届时,底雅人不必再受冬季半年的封山之苦,到县城的车程也会减半,“出门柏油路、抬脚上汽车、特色产品运出去、幸福生活请进门”,这将彻底破解底雅发展的交通瓶颈。


15.jpg

通往底雅之路


翻越马阳等数个海拔四五千米的达坂之后,令人眩晕的山脚下,河谷里赫然出现了一个绿色的“扇形”村庄。白色的藏房与成片绿意盎然的农田融为一体,在周边光秃险峻的巨大山体映衬下,看上去格外富有生机。这里是底雅村的马阳组,令近5个小时的车程“解渴”不已。


16.jpg

峡谷深处的底雅乡底雅村马阳组


再往前不远,底雅乡就到了。进乡路两侧,依次路过林果加工厂、幼教点、农业银行营业点、电商服务站、乡卫生院、边防派出所……最气派的要属底雅村委会,两层高的楼房崭新整洁,开阔的广场上五星红旗招展。乡政府与村委会相隔不过百米,相比之下略显“寒酸”。乡党委书记王建强笑言,由于以前电力供应不足,他2016年到乡里任职时晚上还时常要点蜡烛办公,当年底才通上了水电。


25.jpg

在乡卫生院输液的阿妈


“我们的扶贫资金绝大部分向抵边村组倾斜,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共同把边疆守护好、建设好。”王建强介绍,按计划,今年底全乡将连上国家电网,明年底户户都会通水泥路。“这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要不断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人心。”


古树与新酒


用三天时间从拉萨抵达底雅,仅仅是走进底雅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尝一尝“底雅红”苹果。


被“天上阿里”眷顾的底雅,水源充足、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林果,尤以苹果、白杏为盛,属阿里独一份的美味。多年来,老果树与民房相映,为底雅人带来果香与财富。


17.jpg

久美多吉(右)和家人在新房和果园前合影


记者穿过一片苹果园,来到底雅村致富带头人久美多吉的家。老旧的“干打垒”(一种土木与石头混合结构的老式房屋)如今用来圈养牲畜,与两层楼的新房形成鲜明对比。混凝土结构的白藏房,配上宽大明亮的玻璃窗,打造出了最天然的阳光房,屋顶上刚换过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得益于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小康村建设,两年前,底雅乡227户村民都住上了这样安全舒适的新房。


“过去的苦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了。”政府补贴12万元建房,自己出资5万多元购置家具家电,2018年久美多吉一家六口欢庆了在新家的第一个春节。45岁的久美多吉记得,幼时家中的木头房不堪一击,冬天风一吹,雪全进了屋里。一日三餐几乎都是酥油茶配糌粑,再有就是藏萝卜、土豆,极少能吃到面粉和大米。现在,早上吃藏餐,中午吃盖浇饭,晚餐吃面条,“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煤气灶、电磁炉都好用”。


儿时放牧,少年离乡学车跑运输,如今回乡专心种植林果,勤劳朴实的久美多吉坚信:“撸起袖子加油干,才会有出路。”从1995年开始,他家的5亩多地陆续种上了百余株果树,担任村科技特派员的姐姐为此帮了不少忙,“底雅乡苹果王”的荣誉证书就摆放在他家客厅里。卖鲜果的收入加上各项边民补助,久美多吉家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最近,久美多吉感到“压力很大”,去年他被推选为乡林果业加工厂厂长,乡干部对他是帮一把扶一程,但“一切还得自己来,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也不能辜负了乡亲们”。


按照“山上放牧守国土,山下果树来致富”的规划布局,2017年,底雅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00余万元,全力支持农牧民发展经济林果产业脱贫项目。同时,鼓励种植果树的底雅村、什布奇村120户村民各出资3000元,注册资金36万元成立了合作社,采取“种植+生产、加工+营销”的模式运营。其中,盈利的20%作为扶贫资金,分给22户贫困户;30%作为发展资金,留做下一年生产发展费用;50%作为分红资金给社员。


一直以来,“底雅红”苹果酸甜细腻、口感清爽,运到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每斤能卖六七元,但因为路途远、运输成本高,群众单打独干的收入始终有限,且个头小、卖相不好的苹果时常滞销。这两年,合作社集中挑选品质优良的苹果统收统销,其他品类则尝试加工成干果片,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走进加工厂,成批的纸箱和礼袋堆放在仓库中,只等产品批量下线。宽敞的车间里,果干加工设备、果酒酿造设备一应俱全。


在等待苹果成熟的9月,夏末摘下的杏子已经晾晒干,准备酿制杏子酒。杏子不易保存,当地人便有了酿杏子酒的传统。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底雅杏子酒飘香千里、远近闻名。每年,全乡差不多要酿酒2000斤以上,一斤仅售约45元。往往是酒还没酿好,就被预定一空了。


杏子酒是底雅乡延长林果产业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车间里,工程师于佳俊、张文会正在忙碌着,他们分别来自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与札达县有着长期合作关系。这一次,他们要指导工人对今年收获的杏干进行首轮发酵,确定底雅果酒的标准。来一趟底雅不容易,期间两人常常和久美多吉一起工作到凌晨。


9月20日,第一缸150斤杏干已进入发酵阶段,大约三周后就能酿出300斤果酒。“95后”的罗布次仁、罗央刚应聘到加工厂,是久美多吉的好帮手。利用专家在乡里的这一周时间,大家都在抓紧学习酿造工艺,熟悉各道工艺流程。


“这是我们在阿里地区唯一的产业项目,但面对庞大的果酒市场,它无法大批量生产,只能靠提升品质,打出品牌。”于佳俊说,经过调研,底雅乡果树总种植面积约600亩、2.8万株,现在每亩能增收9000元左右,随着推进精深加工,附加值会更高。等这第一罐酒下线之后,他们还会再来底雅跟进指导生产。


18.jpg

于佳俊(右三)向村民传授酿酒技艺


午后,几个村民穿起盛装,为即将启程返京的专家团队跳起宣舞、献上哈达。不多时,国家开发银行西藏分行行长崔晓峰一行也风尘仆仆赶到了底雅,他们此次捐赠的扶贫资金将拿出一部分用于购置冷藏车,方便今后加工厂运输产品。


在高原秋日里最寻常的一天,距北京5000多公里、距拉萨2000多公里外的底雅乡一时聚满了人气,大家都在为村民增收致富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受益于党和国家的长期关怀支持,边陲之地底雅不仅如期脱贫摘帽,还在全面小康、产业振兴中找到了独特优势。


在底雅乡未来10年规划中,这里将被纳入札达乃至阿里地区的旅游大环线,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演艺大厅、星级宾馆,各村的文艺队会为游客表演民俗节目。春天来赏花、秋天来尝果,苹果干、杏子酒等扶贫产品也会升级为最好的旅游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区、全国。


古村与新潮


对底雅乡的致富产业、旅游规划充满期待和信心的,还有底雅村“80后”的占堆夫妇。作为底雅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夫妻俩开了全乡第一家旅馆,7个房间19个床位,常常客满。去年他又向银行贷款盖了新房,成立了乡电商服务站,还鼓励妻子益西曲珍参加了地区组织的电商业务培训,去内地长见识。


占堆带着记者参观服务站,办公桌上一台崭新的电脑,早已连上宽带网络,货架上商品也不算少。利用服务站,他开了个小卖部,现在就等着底雅自己的产品新鲜出炉,正式入驻电商平台。服务站外的院墙上,“精准脱贫要致富,电子商务是条路”的标语格外醒目。


“只要想干事,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我们,还有各种补贴,心里敞亮着呢!”占堆坦言,自己决心创业很有底气。他是乡里唯一的快递员,一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邮车每个工作日都会往返县城和底雅,乡亲们网上购物的话,平均1个礼拜能送到服务站,再由他开皮卡车挨家挨户送,其中还有边防哨所的报刊和包裹。“全部加起来,最多时一天有80个快递,跑大半天才送得完。”


这几年返乡年轻人多了,网上购物的风潮早已吹到了这个边境乡镇。尽管工资不变、工作量倍增,但占堆很高兴,“说明大家具备这个消费水平和观念了,做电商服务的基础也就有了。”


乡里发展前景好,占堆家中也没有额外负担,“四个老人都有边民补贴和养老金,大儿子在县里读初中,有县教育局安排车接送,小儿子就在乡幼教点读一年级,他最喜欢学校新建的小足球场了,条件不比城里的差。这样我们省下心,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事。”


24.jpg

底雅乡小学一年级的课堂


26.jpg

底雅乡幼教点的师生


这些天趁着好天气,妻子到阿里地区考驾照去了,把精心种下的格桑花和菊花交给了占堆。每天清晨,他会准点拉出自来水管,悠闲地在家门前浇花,崭新的一天由此开始。


22.jpg

占堆(左)正在签收快递


与占堆不同,更年轻的仁增平措夫妇看准传统产业,拿出积蓄开起了茶馆。他们的茶馆有个文艺气十足的名字:“很高兴遇见你”茶馆。“藏族人一天从早到晚离不开茶,如今来打工的人也多了,需要有个休闲的好去处。”尽管今年受疫情影响客人不多,但仁增平措信心满满,“今年没有生意明年还会有的!”


27.jpg

底雅村新开业的茶馆


仁增平措的邻居拉巴顿珠今年31岁,在外打工返乡后,他与两个朋友共同承包了村里的砂石厂、砖厂,抓住党和国家大力开展边境建设的机遇增收致富了。拉巴顿珠的父母都是护边员,老家荣堆组海拔有3600米,两位老人边放牧边巡边,靠着这片土地过了大半辈子。全家8口人有8亩地,除了种青稞,前年开始试种西瓜给自家尝鲜。现在只要得空,拉巴顿珠会携家带口开车回家看望二老,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祖辈苦熬的生活已然不同。


不论是占堆,还是仁增平措、拉巴顿珠,底雅的年青一代有想法、有担当,正在为一家人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也成为了建设家乡的重要力量。


21.jpg

幸福的拉巴顿珠一家


电灯电话、冲水厕所、微信淘宝,这些“家中常备”在56岁的次仁卓玛看来已不算稀罕,去年乡卫生院给配备的家庭医生才让她觉得新潮。“以前要么是孩子带我上卫生院,要么是村医上门了才看病,现在一对一打电话了解病情,有什么检查提前通知我,随时上门送药打针,医保都能在家缴费了。”


次仁卓玛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在抵边的什布奇村,因为有腿疾,出趟门不容易。2019年,乡卫生院考进5名大学生,为全乡150多名有看病需求的农牧民都签约了家庭医生。“国家政策好啊,习近平总书记嘎真切(藏语意为“感谢”)!让我和城里亲戚一样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次仁卓玛心满意足地说。


20.jpg

次仁措姆(左)在次仁卓玛家走访


“你们看,从2016年的人均年收入3200多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2万多元,而且冰箱、电视、洗衣机‘三大件’都入了户,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满满的幸福感啊!”陪同采访的乡人大主席次仁措姆拿着次仁卓玛家的《建档立卡户明白卡》一一指给记者看,感慨万千。2009年,从西藏大学毕业的她成为底雅村第一位大学生村官,这一待就是4年。2019年,次仁措姆从县直单位重返底雅,任职乡人大主席。整整十年,她亲身感受到边陲巨变,心中无限欣喜。


故土与新家


底雅,这个边境的小康乡村,当然不乏民族团结的佳话。2016年以来,阿里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将37个边境一线村(居)打造为民族团结边境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干部群众愈发坚定地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底雅村再往西25公里,经过什布奇哨所,就到了有名的民族团结边境村——什布奇村。远远看到山腰上一排白色平房,是2016年建成开业的边贸市场。再往下,18户54人的什布奇小组掩映在果树林中,国旗飘扬、宁静悠然。1994年中印两国开放开通什布奇山口,往年八九月,山那边的印度边民会沿着市场南侧的小路,来此地与底雅边民物物交换。



23.JPG

底雅村党群综合活动中心


28.JPG

9月21日,地处中印边境的札达县什布奇边贸市场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我们的村民都是顶到一线生产生活。”乡里的兽医达瓦正在此参与值守。一个乡干部,搭配村里的“三员队伍”(即联防员、民兵、护边员)不定期巡逻、蹲点,15天一轮换。“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生产是执勤、处处有防范”,这里的守边固边兴边故事就更多了。


在底雅,乡亲们或许不能准确写出“杨贵房”这三个字,却打心底里尊敬他们的好邻居好朋友“老杨”。24年前,随建筑公司从江苏徐州进藏务工的杨贵房,娶了底雅的藏族媳妇在此定居,取名“昌民”的小儿子今年也到了上大学的年纪。


2004年,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老杨设计施工建成了什布奇村的第一座水泥桥。因为有建筑公司工作的经历,老杨成了底雅的“能人”。得益于兴边富民行动和边境小康村建设,这些年他领着村里的青壮年专门在乡里各村修路,毫不吝啬自己一身技能,教会大家筑路的技术和诀窍,而工钱从来都是平分。


“我也没啥别的能力,能做一点算一点。”杨贵房谦虚地说,依然还带着些许江苏口音。年复一年,不仅“一无所有”的老杨在底雅有了美满的家庭和事业,全乡3个村11个组之间的路也越来越通畅。


去年国庆期间,61岁的杨贵房捧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证书。有记者来家采访时,他特地与妻子拍了张合影,心知这“功勋章”也有老伴的一份。照片里的老杨头发花白、皮肤黝黑,却也神采奕奕,已然有了高原气质。


19.jpg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杨贵房(左三)和邻居们在果园合影


与老杨一样,来自日喀则拉孜县的三姐妹央珍、次仁吉拉、米玛于2010年前后相继缘定底雅,在这里安家生活,并且主动加入了什布奇巡逻守边队伍。“我们离大城市远,但离小康生活近,离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更近。我们一定把他乡当故乡,建好新家园、守好新家园!”大姐央珍坚定地表示。她在2016年加入党组织,如今担任村组长和双联户户长,正带领村里的妇女同胞为传承底雅服饰编织技艺而努力。


底雅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次仁罗布也是个了不起的干部。今年10月,他作为仅有的两名自治区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被评选为全国“双拥模范”。1984年,23岁的次仁罗布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什布奇哨所,一待就是15年,退伍回村后被推选进了村委会。如今,次仁罗布又支持儿子当兵去到了边防一线。


“我们底雅人爱国,放在心里更落在行动上。我在部队站岗放哨是戍边卫国,回到村里放牧劳作是守边兴边,我们要让边疆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近三年,次仁罗布带领群众进行荒山荒地改造,不宜种果树的村组就大力种植藏细柳,全村义务植树近1.4万棵,成活率达95%,还向阿里地区各县出售了3.73万株树苗,实现近30万元创收。农牧民群众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更加坚定了种植林果致富和守边兴边的信心。


国庆节前夕,当东方第一缕晨光如期照进象泉河谷,底雅的秋日格外煦暖。这天上午,记者收到次仁措姆发来的微信小视频:


天为幕地为台,乡里的各族干部群众欢聚在底雅村文化广场上,拉开了底雅乡“2020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的序幕。“庆丰收、迎小康”文艺表演中,“宣”舞的古老乐曲与歌唱祖国、歌唱新时代的激昂之声交织,久久回荡在河谷上空……


呵,迷人的“阿里小江南”就在这里!



文:本刊记者 龙慧蕊(执笔) 牛志男

图:李小林  刘雅

责编:刘雅

制作:王怡凡  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