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不断推动首都民族工作守正创新——专访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梅君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北京是首善之区,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做好首都的民族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请您结合北京市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孙梅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的今天,我们只有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对党的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大国首都的内在要求。北京作为首都,与党和国家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京华大地,关乎“国之大者”。做好这项工作,既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直接检验,更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现实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成为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鲜明主线。北京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全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城市,必须带头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北京考察指导工作,为新时期首都各项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展现了新时代首都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主要经验。

孙梅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首都民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以首善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民族工作,专门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措施,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民族乡村和社区企业调研指导,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了一贯到底的领导体制。坚持协同联动,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扶贫支援五年规划,整合全市资源力量,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坚持教育先行,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的主体班次,列为党政干部的必修课程,广泛开展宣讲培训,努力营造重视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坚持守正创新,在全国率先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吸纳了一大批相关领域全国领军人才,打造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以京韵品牌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抓手,依托“全覆盖”工程夯基固本,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走深走实,创办了“和合社区”“民族团结惠”“石榴花开美京城”“5·6民族团结日”等具有北京特色的工作品牌,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引领覆盖面,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抓好“石榴籽”工程促进“三交”,大力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重大活动。组织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各族代表人士和青少年来京参观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民族法律服务热线作用,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18所中小学创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一校一特色”试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娃娃抓起。发挥“示范引领”工程带动效应,连续37年、举办8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评选表彰,选树的“北京榜样”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

以首都文化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不懈繁荣民族文化事业,连续承办数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办10届全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2届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每年开展民族特色节庆活动达200余场次,大力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全力以赴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以“各民族人民的首都——北京”为题,推出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舞剧《天路》、电视剧《沙海老兵》等一批歌颂民族团结的精品力作,在社会上形成较强的宣传声势。驰而不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依托首都宣传矩阵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问答等民族文化“云”交流展示活动,在创新方式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

以北京智慧优化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深刻把握超大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规律,以精治共治法治的理念,强化城市民族事务管理,将民族事务纳入全市“接诉即办”“吹哨报到”首都基层治理平台,努力解决好各族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民族领域执法改革,推动民族领域执法纳入全市综合执法,在全国率先建立“民族工作部门日常行业监管+综合执法部门末端专业执法”综合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优化提升“六位一体”工作模式,以制度建设为牵引、以精准服务为核心、以趋同管理为关键、以有效融入为重点、以安定团结为前提、以教育帮扶为支撑,搭建“六位一体”的首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为做好超大城市民族工作贡献北京智慧。

记者: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北京市全面推进对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援工作,践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念,着力打造民族团结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孙梅君: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民族地区扶贫支援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这是党中央交给北京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我们必须完成好的“首都使命”。这些年来,我们已助力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五省区73个县级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摘帽,20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工作模式。

突出领导抓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专班,“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研推进,建立了一套涵盖组织、政策、动员、责任、培训、监督、考核、宣传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体系,确保扶贫支援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突出优势抓帮扶。立足首都人才和科技优势,深入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组织“56民族团结公益行、光明行”,建设“民族团结新村”,动员1.3万家社会组织、1500余家企业和35万余名爱心人士,选派6863名优秀干部深度参与帮扶,有力助推了受援地城乡面貌大改变。

突出创新抓发展。在全国率先大幅提升县均帮扶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93.56亿元。率先开展消费扶贫,共计销售受援地区特色产品金额达538亿元。率先形成“组团式”教育健康扶贫模式,创立全国首家扶贫双创中心,构建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培训体系,共建产业园扶贫、全链式就业扶贫、先进实用性科技扶贫、全要素消费扶贫等模式已经成为北京的“金字招牌”。受援省区纷纷点赞,称我们是“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真功实效”。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请问北京市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孙梅君:在新征程上,北京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题,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推动首都民族工作守正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争创示范城市、打造首善之区、培育首都范式、树立北京样板。

一是争创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城市。北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示范性,民族工作也不例外,我们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做表率。要立足首都优势,整合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建设国家级研究基地、培育基地和示范区,建强北京市研究中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上下功夫。要用好“接诉即办”“吹哨报到”首都基层治理平台,围绕“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深化民族事务行政执法综合改革成果,大力推进民族工作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不断提升首都民族事务治理水平。

二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首善之区。北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32万,如何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是我们必须答好的考卷。要着眼工作品牌精品化,分类分众设计各族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推动各类平台转型升级,提高工作品牌的针对性。要聚焦“三交三好”实体化,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向家庭和岗位延伸,提高思想引导的实效性。要注重方法路径多样化,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结,提高民族工作的广泛性,使首都北京真正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首善之区。

三是构建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的首都范式。承担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既是“首都使命”,也是“首都机遇”。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承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接待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等民族工作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机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协调推动机制,完善京津冀民族工作领域协同发展合作机制,以制度机制建设带动服务保障功能提升,在服务民族工作大局中充分展现大国首都的良好形象。

四是培育民族乡村振兴的北京样板。北京市有5个民族乡、123个民族村,总人口14.2万。近几年来,我们把推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民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关键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民族乡村最大的优势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将围绕绿水青山和民族特色,打造“京韵满乡民族团结文旅精品示范带”,争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核心是实现“两个共同”,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模式。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刘雅 龙慧蕊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