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团结一心齐奋斗 积极投身“重要窗口”建设——专访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浙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也是城市民族工作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浙江既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维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浙江省的民族工作。这些年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动浙江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请您结合浙江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袁家军:浙江56个民族成份齐全,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7个,2020年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281万、位列全国第二。全省有18个民族乡(镇)、382个民族村以及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悠久、深厚、光荣的历史,各民族在之江大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进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夯实新时代浙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凝聚最广泛的人心,促进浙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有利于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重点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民族团结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要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做好少数民族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工作,积极为全国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作贡献。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铭记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光辉历史、精神文化、责任使命,有效提升风雨共担、命运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和部署安排在浙江落地见效。

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作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努力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浙江素材。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赋予我们“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我们对标对表“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切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各民族团结一心齐奋斗、积极投身“重要窗口”建设的良好局面。

始终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浙江的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浙江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挖掘区域发展特色优势,进一步激发我省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力量,努力实现各族人民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记者:浙江是全国均衡发展的典范,民族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率先开展了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请您介绍一下浙江在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袁家军: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产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着眼均等均衡切实改善民生,推动各项政策、举措在民族地区落地见效,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格局日益显现。2020年全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41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近2倍,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列全国120个自治县(旗)第四位。

注重统筹谋划闭环管理,开展系统化推进、精准化帮扶。统筹设计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结对帮扶体系和督查推进体系,形成了覆盖决策部署、政策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考核的全闭环推进机制。在省市县层面,建立民族乡村振兴领导联系点制度,采取“1位领导+1个帮扶团队+1个民族村”的形式开展联系帮扶;每个民族乡(镇)落实省财政增量转移支付200万元,明确18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和28个省级单位结对帮扶18个民族乡(镇);开展“消薄”(即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提升工程和“双百村结对行动”,不断将统战资源转化为民族乡村振兴强大助力。2020年,全省382个民族村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消薄”。

注重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建设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低碳高效工业,探索文旅融合、数字农业等新兴业态,先后推出了“丽水山耕”等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了一批特色村镇,开展好省级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景宁“三月三”等节庆活动。

注重立足乡村发展乡村、跳出乡村发展乡村,汇聚各方力量共促民族乡村振兴。连续举办民族乡村“百村论坛”,集聚乡村一线干部、涉农专家学者和工商资本等多方面力量为民族乡村发展建言献策。通过举办“故乡人大会”“乡贤恳谈会”等叙乡情、引项目,通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为乡贤项目打前期、扶上马,将民族乡村的“两进两回”做得有声有色。特别是立足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同根共源、同宗共祖的亲情优势,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港澳台交流活动品牌,大力推进全体中华儿女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助推民族乡村振兴。

记者:作为最早承担对口帮扶工作的省份之一,浙江在帮助对口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方面都有哪些得力举措和主要成效?

袁家军:我们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安排,构建了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国有企业为先锋、充分发挥浙商群体优势的民族地区对口支援体系,高质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2020年,我省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浙江对口支援工作在国家绩效考核评估中被评为“综合绩效突出”。

着力探索产业扶贫的浙江模式,提升对口民族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充分发挥浙商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序推动浙江产业向对口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梯度转移,打造了海屏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广元浙川扶贫协作产业园等产业合作亮点工程,协助建设了以四川省平昌县青花椒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和挖掘对口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

着力突出特色优势,打造消费扶贫亮点品牌。依托浙江数字经济优势特别是电商平台优势,多渠道合力推进消费扶贫,将民族地区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坚持政府采购和市场购销同步推进,鼓励知名电商销售对口民族地区的农特产品,开展多场“一县一品”展销活动。注重产业合作与消费扶贫衔接互动,例如安吉县先后向对口帮扶地区捐赠“白叶一号”茶苗2200万株,浙茶集团与茶苗种植地签订包销协议,专门打造了“携茶”品牌,并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携茶”在全国打开市场。

着力扭住就业稳岗“牛鼻子”,持续巩固对口帮扶成效。因地制宜发展扶贫车间,帮助各族同胞实现家门口就业。积极引进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率先开发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动态管理平台,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组建省际劳务合作机制,率先通过“点对点”包大巴、包火车、包飞机等多种形式,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返岗复工,并且做到了200多万返浙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没有发生一例感染。

着力以智力扶贫斩断“贫根”,努力教育培养当地人才。率先承担民族班办学任务,大力开展“金种子”培育工程,全省共有21所优质学校承担高中班、职业班办学任务,目前共有在校生8100名,已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约2.4万人。选拔优秀教师、优秀干部到对口地区开展智力帮扶,送理念、送知识、送办法。

记者:作为城市民族工作大省,浙江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袁家军:这些年来,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实践创新,特别是着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构建各方衔接联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民宗、教育、公安、人力社保等相关单位协作联动机制,成立省疆籍人员服务管理协调小组,省、市、县三级均与新疆、甘肃、宁夏等少数民族人口流出集中地区建立了对接协作机制,形成了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的工作格局。

加强“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建设。瞄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工具手段,健全“微组织”的网络延伸触角,瞄准需求开辟“微窗口”进行精准服务,建立“微热线”畅通渠道增进互动,打造“微平台”助推发展成就梦想,努力实现少数民族服务管理的精准化、个性化。目前已在全省建立800余个“四微”载体,相关经验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专门作了交流。

推进语言班、工作室、服务窗提质扩面。在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社区、企业,全面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以宁波“米娜工作室”为标杆,全省共建成标准化民族工作室60余个。在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服务专窗,为各族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营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确定每年9月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重点培育工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省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数量上居东部沿海省份之首。


本刊记者张昀竹书面采访

责编:刘雅 龙慧蕊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