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新提升 新气象 新台阶 新成效——专访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静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重庆是全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56个民族成份齐全。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巴渝大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请您结合重庆市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李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近年来,重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重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推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夯实各民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重庆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7.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6.77%,下辖石柱、秀山、酉阳、彭水4个民族自治县和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黔江区,万州、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还辖有14个民族乡,民族工作任务较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最高社会归属感,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较大。对照市委“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绩”的要求,渝东南民族地区还有短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发挥市和民族地区五区县的积极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机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精准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重庆民族地区五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民族文化有效保护传承,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上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各族群众更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进“五个认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建设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记者: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重庆考察指导工作。这是新时代重庆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请问,重庆市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在推进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进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李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考察指导工作,实地调研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进展,主持召开“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新时代重庆发展导航定向。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牢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重要要求,团结一心、沉心静气、埋头苦干,交出了脱贫攻坚的硬核答卷。

一是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特别是2019年7月召开全市脱贫攻坚现场会议,以脱贫攻坚为载体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采取集体调研、督查巡查和自查自纠等措施检查问题、查找差距,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部署再督战再落实。民族地区五区县挂图作战,2.62万名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扎根一线,聚焦关键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打赢歼灭战。

二是精准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加强政策供给,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重点解决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重庆民族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三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提高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签订巩固脱贫成果责任书。建立民族地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保障机制,实施健康医疗、产业、就业、消费、乡村旅游等10余个扶贫专项行动,同步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市1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4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全部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多元。民族地区五区县如期脱贫摘帽,11.7万贫困户、4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各族群众都由衷感慨“日子过得好,党恩忘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记者:充分利用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显著优势,重庆市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大团结观念深入人心。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主要经验。

李静: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全市民族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创建机制更加完善。重庆市委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研究民族工作20次、制定创建工作规范性文件5个,调整充实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至26个,积极发挥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印发实施《重庆市城市民族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对20个市级部门、38个区县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机制。二是创建举措更加有力。注重人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创作一大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各民族优秀文化走进366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会,召开全市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模范集体和个人136个。注重实体化,2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建重庆西藏中学、重庆医科大学、江北区工校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示范单位420个。注重大众化,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纳入创建主阵地、主渠道,实现创建全覆盖,连续20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民族地区五区县全部创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全国示范区、14个民族乡创建成为市级以上示范区。三是创建氛围更加浓厚。开展“学党史、讲《条例》、增合力、促发展”大走访大谈心活动,举行“庆祝百年华诞、永远跟着党走”演讲系列活动,增强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城市均等化服务,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开展来渝务工经商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就业培训,增强融入城市能力。开展创建工作互观互检、举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暑期谈心会。对窗口单位开展明查暗访,纠正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做法,维护、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经验,就是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形成全市共创共建工作格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提升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水平。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请问重庆市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李静:新时代新征程,应有新担当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重庆市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稳中求进推动民族工作迈新步开新局。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政治站位实现新提升。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上下功夫,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民族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新机遇,积极争取更多利好政策覆盖渝东南民族地区,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深走实生态优先型、城乡互动型、文旅融合型、区域协调型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实现全市民族地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绩。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评价标准,坚持创建工作“四纳入”,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主线方向,有效整合资源、夯实基层基础,拓宽创建领域、实施精准创建。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推动民族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坚持依法治理,推动民族事务治理取得新成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广交深交各民族朋友,发挥好资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民族因素的问题,坚定不移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金向德 吴迪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