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闯新路 开新局 抢新机 出新绩——专访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忠雄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您结合贵州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胡忠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贵州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同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引领,为全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记者: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两少一寨”行动,同时充分发挥绿色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请问,贵州省在推动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效?

胡忠雄: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聚各方之智,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四场硬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实现光纤、4G网络和动力电村村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66个贫困县中民族地区占42个,923万贫困人口中民族地区有590.6万人。我们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确保民族地区与全省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领导责任,自上而下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领导分别联系帮扶深度贫困县、定点包干极贫乡镇,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帮扶深度贫困村,保持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队伍驻村帮扶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省一盘棋、干群一条心”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先后出台支持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69条政策措施、下放3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出台支持自治县和民族乡加快发展的25条政策措施,每年对各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分别给予1亿元、2000万元和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民贸民品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累计贴息9.26亿元,撬动民族地区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544.88亿元。联合新华社实施“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打造行动,将独具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茶叶、白酒、刺绣、蜡染、饮食等整合提升打造成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助推“黔货出山”。

三是强化优先扶持。针对毛南族、仫佬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77个行政村实施率先小康行动计划,针对居住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全省总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瑶族、畲族等8个少数民族聚居的65个贫困村实施整体脱贫行动,确保各民族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四是强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产业革命,牢牢把握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建立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制度,让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实现共同致富。目前,全省农业产业的规模、产量、产值显著提升,农业增加值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如今的贵州民族地区,“石旮旯”里长出了“摇钱树”,“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小辣椒变成了大产业、刺梨果变成了致富果,“滚山鸡”飞进了粤港澳大湾区,“跑山牛”跑进了“长三角”,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为各族群众带来金山银山。

五是强化文旅融合。立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一批集民族节庆、风俗体验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线路。扶持雷山苗年节、贞丰布依族“六月六”、威宁彝族火把节、榕江侗族萨玛节、务川仡佬族吃新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民族节庆,成为多彩贵州的重要名片。特别是结合贵州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一优势,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促进全省旅游业井喷式发展,3000多个村寨依托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直接、间接带动90余万贫困人口增收受益。

六是强化内生动力。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累计举办培训4441余期,培训群众40余万人次,带动7万余人脱贫。

记者:这些年来,贵州着力推动“黔系列”民族品牌走向全国,“多彩贵州”已成为中国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那么,贵州省在聚焦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都积累了哪些好做法好经验?

胡忠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视察贵州期间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近年来,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搭建教育平台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依托媒体资源,用好网络空间,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景区等,促进各族群众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互学互赏。坚持每年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博览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三年举办一次“黔岭歌飞”民族歌曲征集和民族文学“金贵奖”评选。从2018年开始连续举办两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促进各族群众在参与竞赛中互学互鉴、相互欣赏、加深交流。

三是搭建传承平台促进科学保护。实施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建立一批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扶持一批传承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文化的项目,扶持依托企业、合作社、手工作坊等建立724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在10余所省内高校开设苗绣、蜡染等特色学科,在1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等课程,建立了49个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和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科研实训基地,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多彩。

四是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创新交融。深入实施苗绣、贵银等特色产业行动,建立研发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实施“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工程,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族刺绣、蜡染、银饰、饮食、服饰等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打造成为体现贵州特色的“黔系列”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品牌体系,注册“黔系列”总标识、11个系列标识、42类产品商标,扶持建立423个产业基地(扶贫车间),推出“黔绣”“黔织”“黔菜”等7个“黔系列”品牌及其一批民族文化品牌产品,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产品中充分感受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请问贵州省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胡忠雄: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力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各级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统一战线工作、纳入综合大督查、纳入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增进“五个认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围绕“四新”主目标,主攻“四化”主方向,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抓好民族地区这个重点,编制实施好“十四五”规划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等,推动实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产业示范工程、品牌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点、旅游示范点、特色产业示范点,聚焦苗绣等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用好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推动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助推“黔货出山”,带动产业发展。

实施各族群众基础文化素质提升行动,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挖掘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深入开展各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深刻认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开展移风易俗为重点,促进各族群众实现语言相通、心灵相通,推动各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不良习惯、树立文明新风,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五级联创”行动,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五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创新方式载体,拓展工作领域,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效果。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专项巡视巡察、纳入民主生活会剖析的重要方面、纳入财政预算。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探索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研究基地、培训基地,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成果。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用法律来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用法治保障和巩固民族团结,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发生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坚持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决依法防范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切实维护全省和谐稳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本刊记者刘雅书面采访

责编:龙慧蕊 金向德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