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专访甘肃省委书记尹弘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请您结合甘肃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尹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从统筹“两个大局”、办好“两件大事”的政治高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我国民族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甘肃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过去几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要求。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全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局面。

记者: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甘肃省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请问,甘肃在推动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尹弘:在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斗争中,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省内甘南、临夏等民族地区则是全省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聚焦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举全省之力、以敢死拼命精神打硬仗,推动民族地区同全省一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具体工作中,我们建立了省级领导包抓贫困县制度,省委主要领导带头包抓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东乡族自治县。研究制定深度贫困地区、“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30多个配套文件,在帮扶政策、资金、力量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均衡财政转移支付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仅“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各类补助资金就达到1761亿元。同时,尽最大努力提高民族地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兜底保障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切实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1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省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甘肃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记者:“黄河、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请您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体会。

尹弘:甘肃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精彩纷呈,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大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立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创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率先在全国创建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示范体系和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州县“三馆”、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花儿”“格萨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木特藏戏”等23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35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民族地区1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省级名录。

同时,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坚持每五年举办一次“石榴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石榴杯”民族书画摄影展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民族的节日、文艺的盛会、团结的乐章”,在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我们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举办了“各族人民心向党”文艺晚会,用艺术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陇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辉奋斗历程,集中表达了各族人民“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挚情感,生动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真理道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请问甘肃省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尹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也是陇原各族人民共同的目标。甘肃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抓紧抓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促进各民族携手共同走向现代化。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用足用好“十四五”时期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以改革创新培植新动能,以生态优先拓宽新路径,以产业振兴构筑新支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特征,更加注重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凝聚人心,更加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加快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保障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我省民族地区都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承担着黄河、长江及内陆河水源保护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认真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巩固拓展治理成果,坚定不移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加快发展的关系,不断增强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依托良好自然生态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真正把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一廊一区一带”创建行动。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分类指导意见,推动创建工作向服务行业、“两新”组织、窗口单位和执法部门等延伸拓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社会各领域,融入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以青少年、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为重点,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新形势,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物理嵌入更多转向心理、文化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五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持续开展“石榴杯”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化风成俗。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力度,持续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促进各族学生语言相通、人心相融。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龙慧蕊 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