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访青海省省长信长星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这些年来,在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青海省高位推动、举措得力、成效显著。那么,都有哪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可以分享呢?

信长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并指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9.47%,拥有全国1/5的藏族人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

在青海,民族团结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第一个所有市(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数量过半。各民族和睦共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全省上下呈现出政治安定、人心凝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篇章。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高位推动、深化教育、力促发展、依法治理。

高位推动体现在:制定出台《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机制,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省部共建、动态管理、第三方评估、专项奖补5项机制,保持了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动的良好态势。

深化教育体现在: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连续30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扎实推进创建进家庭、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进市场、进网络等“十进”活动,持续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力促发展体现在:用好用活对口帮扶政策,编制实施藏族聚居区交界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专项规划,扎实推动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依法治理体现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出台《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重大风险评估、纠纷调解、毗邻地区协作等长效机制,探索形成了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等基层社会治理新经验,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记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青海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效?

信长星:青海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于一身,曾经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力以赴强顶层、强机制、强底板,赢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强顶层方面,构建“1+8+10”政策体系制度和“2+5+N”举措,出台200多个政策文件、实施方案,夯实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四梁八柱”。

强机制方面,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省委常委包区督战、省级领导联县指导等制度,健全“四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推行“一联双帮三治”工作机制。坚持练好内功与借助外力并举,构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对口援青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等一体推进的扶贫新格局。

强底板方面,着力巩固提升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的实施意见,实施“九大后续脱贫攻坚巩固行动”,确保各项脱贫成果能稳定、可持续。强化返贫动态监测,实时掌握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及时将返贫人口纳入救助体系,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我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提前一年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脱贫答卷”。就其成效来讲,突出表现为“两个重大变化”和“两个全面提升”。

“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农牧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率均达到100%,大电网覆盖和离网光伏基本满足了群众用电需求,5.2万户20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搬进新房,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二是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根本变化。通过在全国率先开展“精神脱贫”,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和增收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从内心深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两个全面提升”:一是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有效解决了村“两委”班子“无钱办事”的难题和困境。通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上山下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二是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收入翻了两番多,从2015年的2196元增加到目前的10504元,年均36.8%的增幅前所未有。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从源头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省外办班,让少数民族学生开阔视野,收获学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省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长期以来危害农牧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包虫病得到根本遏制,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记者: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青海省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信长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为我们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决定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并将其作为“五个示范省”建设之一,开启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印发《关于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决定》,力争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青海贡献。

一是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建立“精准施策、精耕细作、上下联动、全域创建”的长效机制。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二是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力度,立足县(市、区)实际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打造示范品牌,新建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教育基地、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和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力争将90%的县(市、区)打造成全国示范区。

三是充分释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引领效应。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统筹建设包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在内的“五个示范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有机结合,把民族团结同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更好统筹起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四是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开展创建工作“十进”活动,加快省内外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交流、联谊联欢、联合创业,着力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是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龙慧蕊 张昀竹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