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锡林郭勒惠风和畅,锡林河碧波荡漾,空气中弥漫着牧草的清香与乳酪的甘甜。牛羊漫步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触手可及,牧场、嘎查(村)一片繁忙,处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草原赋予锡盟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源自过去7年多来当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亲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考察指导,参加当地的冬季那达慕,在蒙古包中同牧民群众拉家常、话民生。正是在这里,总书记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殷切嘱托,激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弘扬“蒙古马精神”,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7月,当记者一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锡林郭勒,无比欣喜地看到:嘎查牧民的小康新生活有滋有味,城市社区多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焕发新气象,草原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故事令人动容。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110多万锡盟各族儿女始终心手相牵,坚定不移。
2021年6月,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活动
携手创造的美好生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刚走近宝力根苏木(乡或镇)政府大楼,洋洋盈耳的歌声吸引了记者。原来是苏木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在一起排演节目,为即将举行的庆祝建党百年牧民那达慕做准备。
这段时间,年轻的“85后”苏木长颜芳工作再忙,也会来看看那达慕筹备的情况。“我们苏木现在有汉、蒙古、达斡尔、满等12个民族,入驻企业里还有来自江苏、河北等地的职工。所以这些传统的文艺活动一定要更加丰富多样,让各族同胞都喜闻乐见,积极参与进去,爱党爱国和民族团结的氛围就会更浓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锡盟时,正是在宝力根苏木冬季那达慕现场,借当地的“五畜祈福”仪式给全国人民送上了新年祝福。当时现场祥和美好的氛围颜芳仍历历在目。
令颜芳难以忘怀的还有2020年的抗疫时光。彼时,草原上的气温降到零下40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苏木和嘎查的干部人手有限,很多工作都靠牧民党员和群众挺身而出,紧紧拧成一股绳,测温、值守、排查,整整坚持了50天。”
今年6月,宝力根苏木捧回了“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奖牌。“这份荣誉,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共同战‘疫’胜利的果实,真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言语间,颜芳充满感激。“守望相助的理念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宝力根苏木的优良传统,这次全民抗疫就是一次生动的体现。”
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各族党员、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过上好日子,赞美新生活。不远处又传来激昂歌声,唱出了大家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对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巴彦淖尔嘎查的牧民苏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查,走进牧民家中仔细察看询问,详细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那时担任嘎查支部书记的苏和,此后几年亲身参与到嘎查的各项建设中。
“当时我们只有二三十户是通电的,现在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电冰箱、电磁炉、电水壶,还都能看网络电视。”苏和一边领着记者参观自己的家,一边欣喜地介绍这些年的变化。如今,13公里的进村路是平整的水泥路,牧民们的家用小轿车、摩托车还有农用车都能顺畅出行。全嘎查220户都脱贫致富了,这些家电、交通工具已是每家每户的“标配”。
牧区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年近60岁的苏和打算和老伴留在嘎查养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牧民的日子更好了。我们永远跟着党走,继续实现嘎查振兴!”苏和开怀一笑。
与苏和一样,丛贵财在宝力根苏木生活40多年了,是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因为他疾病缠身,曾经一家人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说起这些年的经历,老丛的妻子齐玉琴几番落泪。她激动地对记者说:“感谢党和政府,时刻关心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盖了新房和井棚,还送来了羊羔,老丛看病能报销90%。没有这些就没有我们老两口的今天。”
远亲不如近邻。有一次老丛要动大手术,邻居们到医院探望,还带来2万元现金解了燃眉之急。出院后,夫妻俩总想着赶紧把钱还上,但邻居们却说“不着急,先好好治病”。每次有人来家里帮忙,齐玉琴都会提前熬好奶茶,“我是汉族,老丛是回族,邻居们是蒙古族,但大家都不分彼此。他们爱喝的奶茶总是管够的,表达一下我心里的感激。”邻里间多年的情谊,让夫妻俩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
守望相助,不仅是要让各民族都过上好日子,还要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走进宝力根苏木的潮尔道协会办公室,贴满了协会举办培训和活动的宣传海报。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协会会长丹·道日吉觉得“已经很棒了”。只要有人来苏木参观考察,都会来这里听他讲讲潮尔道的故事。
宝力根苏木是著名歌王哈扎布的故乡,有着潮尔道表演传统。作为蒙古民族传统多声部音乐四大“潮尔”类艺术之一,潮尔道倍受牧民喜爱。2008年,潮尔道与蒙古族长调一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道日吉是潮尔道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师从哈扎布,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弘扬潮尔道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来锡盟视察时,我们在蒙古包里献唱了一首《旭日般升腾》。当时总书记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天籁之音’啊!当时大家都非常受鼓舞。”丹·道日吉告诉记者,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这些年协会在自治区范围内多次举办潮尔道培训班,还在锡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三年制传承班。不仅如此,潮尔道也“唱”出了锡盟,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传承人先后赴美国、日本、蒙古等国进行专场演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不论是剧场,还是草原牧场,只要能演出我们都去,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潮尔道,将这项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道走进中央民族大学
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大家庭
“上午9点27分。”李佳至今准确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爱民社区视察的时间,当时就是她给总书记介绍社区情况的。如今,李佳是爱民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这几年来,她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年总书记的嘱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这语重心长的20个字,被印刻在爱民社区的各个醒目位置,成为社区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事业追求。
爱民社区是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最大的社区,生活着汉、蒙古、回、满、达斡尔等11个民族的1.2万多居民。各族同胞长期生活在一起,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在爱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爱心超市”依旧人气很旺。这里“物美价廉”,是居民们每天都要来溜达的地方。超市不仅定期为生活困难居民发放爱心卡,推出购物折扣,还设有爱心兑换区,鼓励辖区居民帮助老弱病残群体代购商品,每代购1次积1分,用积分可以兑换商品。
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超市,成为爱民社区提供亲民惠民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载体。“今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又探索开展了许多社区志愿服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居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越来越强。大家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让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李佳欣慰地说。
与“老牌”的爱民社区不同,位于城西的达布希勒特社区是一个新社区,居住的多是从各苏木乡镇搬来的60岁以上牧民。
傍晚时分走进社区,就会看到一派温馨的景象:精神矍铄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在树荫下休闲聊天;台球室、棋牌室里人头攒动,比赛氛围浓厚;舞蹈室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居民们正在切磋《团结就是力量》的舞蹈动作。“每天我们都来这里跳舞,既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感谢社区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领舞的旭仁花大姐手机里保存着每次表演的视频,那是她和姐妹们友情的见证。
今年6月,锡林浩特市爱民社区举行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活动
在达布希勒特社区,还有许多像旭仁花这样安享晚年的老人。整个社区共有4332户1.1万多人,组成了一个汉、蒙古、朝鲜、鄂伦春等10多个民族的团结大家庭。2019年9月,达布希勒特社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学习的典范。
“习总书记来锡盟的第二年,我们就搬进来了。”2015年,作为第一批住户,牧区退休干部李照林和妻子李秀云住进达布希勒特社区,老两口租住了60平方米的房子,房租低廉且日常生活十分便捷,还能帮忙照顾双胞胎孙子上学。
“社区是个多民族大家庭,我们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小家庭。”李秀云大姐补充道,儿子儿媳都在市里工作,总惦记着二老的退休生活。现在住得近了,孩子们来探望的机会也更多了。她说:“这里医务中心、养老服务窗口等应有尽有,孙子上学就在城里。我们过得很幸福!”
锡林浩特市达布希勒特社区举办老年人那达慕
如今在锡盟,这样和谐友爱、邻里相亲的城市社区比比皆是。“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社区干部和居民都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共同守护的绿色家园
“我做了一辈子的奶制品,做梦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尝我亲手做的奶皮子,他还说很好吃呢!”68岁的达给玛拿出自己珍藏的照片,十分激动地给记者讲当年见到总书记的故事。照片里,达给玛和外孙女美丽目坐在总书记左侧,面前桌子上摆满了她家的奶制品。
达给玛一家是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的牧民,总书记的到来为他们发展好绿色产业增添了信心。由大女婿呼和巴尔斯牵头,组建了格希格态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经营奶食品店、电商销售等方式逐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受到盟内外消费者好评。
“国家提出要奶业振兴,我们做的就是纯纯的生态绿色产品,小微企业有能力的话要再帮助更多乡亲们增收致富。”呼和巴尔斯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两年前,合作社扩大规模成立的塔奔贺希格食品加工厂,就建在嘎查里,占地近1万平方米。这两年,随着加工厂牛奶需求量的增加,周边牧户又多买了几头牛。“大家这是信任我们呢!”呼和巴尔斯高兴地说。
从自给自足的奶食品到5户入股的合作社,再到扩大规模的食品加工厂,达给玛一家人一直在努力发展壮大草原绿色产业。这段时间,他们正申请国家S级产品认证,想让全国各地消费者都能吃到这里的奶产品。
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幸福的达给玛一家人
对于发展绿色产业,巴彦宝拉格苏木那仁宝拉格嘎查的嘎查支部书记斯琴巴特尔同样充满干劲。这个嘎查生活着263户669人,人均草场面积有1305亩。这些年为了保持草原草畜平衡,大家主动减羊增牛、退耕还草,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我们3.7万亩的集体打草场总有闲置的干草,为什么不用来做成草颗粒便宜卖,降低大家的生产成本呢?”一心想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斯琴巴特尔有了新主意。2019年他和嘎查干部自筹资金,加上申请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购置了嘎查的第一台草颗粒加工设备。
说干就干,设备很快投入了生产,300多吨草颗粒被销售而空。“一是天然草场资源没有浪费,二是大家再也不用到外面去买饲料了,用平时一半的价格就能买到我们自己产的草颗粒。”斯琴巴特尔对此颇为自豪。今年他又积极申请了资金,要继续扩大规模。
告别斯琴巴特尔,汽车一路疾驰在207国道。放眼望去,草原绿茵波浪起伏,天空高远,牛羊悠闲。守护好眼前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锡盟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边的红色宣传牌格外显眼,目的地毛登牧场到了。
1958年建场的毛登牧场,是目前锡盟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入驻企业40余家,总投资达20亿元。牧场党委书记、场长杨海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守护者”,“守望相助,对我们而言就是要守好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草原人的职责与使命。”
补播、施肥、切根……生态恢复不是一朝一夕见成效的事。“保护性围封草场35万亩,我们坚持了整整18年。”杨海对记者说。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毛登牧场,是个集生态、经济、科研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也是毛登人守护草原的成果。目前,这个牧场禁牧区草种恢复面积达到62%,植物种类得到了恢复性增加,草品种从110种增加到了200种。
这些年来,毛登牧场通过与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园区管理等方式实现常态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2020年,牧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项目,又争取到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守望相助,“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毛登牧场的可喜成绩,是锡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的缩影,亦是锡盟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抵达锡林郭勒盟采访的第一天,记者受邀走进了宝力根苏木为庆祝建党百年精心打造的党建展厅。这个展厅陈列图文并茂、史料详实,一段段文字情真意切,一张张照片弥足珍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往无前蒙古马精神”“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之花长盛常开”等主题展示打动人心。
从这个展厅出发,从宝力根苏木出发,此后短短几天的实地探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辽阔草原 锡林郭勒”。7年多来,锡林郭勒全盟上下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成绩卓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遍地开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锡盟各族干部群众必将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如此,祖国北疆定会更加亮丽!
(图片均由锡林郭勒盟民委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