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 赓续红色基因 奋进世界一流——中央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办学成就巡礼
发布日期:2021-11-18

这是一所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学校!

这是一所成长于首都北京的学校!

这是一所沐浴于党中央关怀的学校!

这是一所肩负着党和国家特殊使命和光荣任务的学校!

2021年,“中央民族学院开学”被光荣载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因党而生,为党而立,向党而兴”,是这所交织着光荣与梦想的学校的鲜明写照。

创办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从延安民族学院到复办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再到中央民族大学,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1.jpg

中央民大丰台校区一瞥

初心如磐:沧桑更迭 薪火相传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乌兰夫同志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建校初期至1966年,毛泽东同志先后14次在中南海接见学院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3次接见学院师生代表。

1978年,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大学。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朱镕基同志到校考察,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同志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4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校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作用和地位。2017年,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建设行列,民族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回望来路守初心,继往开来启新程。中央民族大学历尽千帆、几经风雨,但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从未改变。

中央民族大学办学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念馆.png

2019年,“中央民族学院设立”作为重要成就,入选“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也是唯一被单独展示的高校

政治立校: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立校之本。7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全国高校层面率先开展校内巡察,相关工作多次被中央主题教育官方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以及中央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2017年,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绘就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开放办校”五大战略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建设蓝图,为学校发展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学校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思政工作保障体系,形成“5+1+N”(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系列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格局,形成了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基地等重点平台,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十二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4个、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1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中央民族大学学子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JPG

2019年10月1日,中央民大师生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立德树人: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各民族优秀人才

7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累计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民族优秀毕业生。他们当中不乏本民族的第一个学士、第一个硕士和第一个博士,既有学术名师、党政干部,也有业界精英、文艺名家,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已成为党和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守护边疆稳定、服务脱贫攻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的研究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复合型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优秀艺术人才等四类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孝通班”“应用专业+民族语”等19个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构建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成绩连续在“双一流”高校中位居前列。“十三五”时期,学校荣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1项,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奖项18个、省部级奖项202个,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和国际级奖项340项、省部级奖项968项。

一代代中央民大人将深厚的爱国情、高远的强国志转化为笃定的报国行。学校在历次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勇挑重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出色完成了一次次光荣任务,充分展示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和谐共融局面。多名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总结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一批优秀校友奋力拼搏在脱贫攻坚一线,张小娟校友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周异决等14位校友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李万岳、甘丹平措2位校友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荣誉称号。

传道授业:争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

7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师魂,着力培育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

建校之初,学校大师云集,汇聚了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一批享有盛誉的“大先生”。他们学识广博、师者仁心、济世育人,奠定了学校深厚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进入新时期,学校涌现了一批以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杨圣敏、班班多杰、黄泰岩、麻国庆、斯琴朝克图、杨宗丽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

学校全面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人才当作“强校之魂、发展之根”,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责任明确的人才约束机制、科学合理的选才用才机制,确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形成了以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10余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创新驱动: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7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坚持“四个面向”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承担了大批国家级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充分展现了“民大智慧”,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资政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社会形态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从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建议到对人口较少民族的调查研究,从西沙南沙考古新发现到关于西藏历史地位的科学研究等,学校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受到了中央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学校重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强国、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和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主题,围绕民族宗教与国家安全、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中国语言国情、共同富裕、固边兴边富民与脱贫攻坚、民族地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出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语言国情调查系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一带一路”大型系列丛书——新疆是个好地方》《中国共产党消除民族地区贫困百年奋战》等著作。主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乌兹别克文版审定翻译工作,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民族文字翻译审定工作。“十三五”时期,学校新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03项,较“十二五”期间增加86%;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0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一批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苏发祥等多名学者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美美与共: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7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持续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的《奔腾》、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歌曲奖”的《吉祥三宝》、创世界单套发行枚数之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年来,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大力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开设内蒙古乌兰牧骑音乐创作、舞蹈编导高级研修班,组织“争做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主题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出版含22种民族古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稀典籍汇编》等典籍,荣膺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和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推出《石榴花开》《红河谷(序)》《生命之光》《情深谊长》等大批既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精华,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负责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段和7号线欢乐谷站、广渠门内站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被誉为“美得可以拍婚纱照的地铁站”“最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品”,荣获马赛克行业“金魔方”奖;设计联合国邮政发行农历庚子鼠年纪念邮票,积极传播中国生肖文化;荣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称号;蒙曼等一批学者通过《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品牌栏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WechatIMG10.jpeg

中央民大的各族学子欢度校庆

开放包容: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70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充分发挥独特窗口作用,服务党和国家外交大局,积极拓展与世界知名大学、国际顶尖大学和重要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探索构建全球教育合作布局。

学校成立伊始,聘请多位从事民族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苏联专家来校任教。上世纪60年代,学校成为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8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加快推进“开放办校”战略,以“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为合作重点,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学校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交流讲学。

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学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个。发起或加入“‘一带一路’民族艺术教育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7个国际大学联盟,与海外高校合作建设人文交流中心。打造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锦绣中华·魅力民大”文化品牌,赴法国、比利时、新西兰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百场,得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等政要的高度赞誉,被誉为“中国文化靓丽名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7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0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中央民族大学将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