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花儿唱响美丽临夏——媒体看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侧记之一
发布日期:2021-11-09

9月22日至29日,本刊记者参加了由甘肃省委统战部指导,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庆祝建党100 周年,宣传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媒体看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先后走访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地,亲眼见证甘肃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各族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切身感受到甘肃省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40年,绘就积石山新图景

栉风沐雨40载,砥砺奋进铸辉煌。今年,正值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积石山县境内生活着汉、回、保安、东乡、撒拉、土、藏等10个民族。过去,受到历史、自然、交通等原因的限制,积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积石山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攻坚措施,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20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0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9月23日在县体育场举行.jpg

9月23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

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积石山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逐步走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花开盛世,万民同庆。9月下旬,积石山县大禹广场彩旗飘舞,“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彩陶王的故乡”“生态旅游的乐园”“中国花椒之乡”等伫立在广场四周的彩色宣传栏展示着县域的特色风貌。数万名各族群众聚集在广场四周,共同欢度县庆,表达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空气干净了、天更蓝了、树更绿了,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便利,作为一个积石山人,我感到特别自豪!”积石山县群众马德福告诉记者。

一如马德福所说,笔直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的街道、美丽宜居的村镇……如今的积石山县,到处都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山川秀美、团结和谐的美好画卷。

建县40年来,积石山县围绕“以村庄建设为基础,集镇建设为纽带,县城建设为中心”的城乡发展模式,致力于优化城乡布局、改善城乡面貌、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从建县初期依山而建的单位、学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开始的商铺改造,再到后来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广场、购物商厦等项目的建成使用,县城建设迈入了综合规模发展阶段,真正实现了从村镇到城镇的转变。

近年来,积石山紧紧围绕“大联合、大团结”主题,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行动为抓手,通过民族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国好·法大”主题实践等活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多年来,融洽的民族关系一直是积石山县各族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之一。“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今年54岁的马文志担任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关集村村主任已经8年,他对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认识。关集村有11个社373户1677人,7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生活。村里人一直保留着一起过节的传统,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藏历新年,大家都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家家户户来往走动,一家有事家家帮,日子越过越红火。

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民族团结的故事在积石山大地随处可见。

如今,积石山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硕果累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积石山县意气风发,正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奋勇前进。

民族团结,走出临夏特色振兴路

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同胞在此生活。近年来,临夏市以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临夏为目标,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色之路。2016年,临夏市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19年,临夏市委、临夏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全省、全州、全市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及家庭870个。民族团结成为临夏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底色。

在折桥镇折桥村,这里不仅是汉、东乡、回等多民族杂居的村子,而且是有名的美食村,享有“河州美食第一村”的美誉。

走进美丽整洁、风情浓郁的折桥村,村口“马三虎农家院”的招牌格外显眼。45岁的马三虎利用在外地学到的本事,结合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于2016年开起了农家院,向游客提供“八大碗”、扣羊牛肉、八宝菜等地道的临夏传统美食。闲暇时,他还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自己的美食作品,农家院知名度不断扩大,来自临夏以及兰州等周边地区的食客纷纷慕名而来。去年,马三虎的农家院获得了50万元的可观收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马三虎不仅努力把自家生意做好,也希望能够带动周边的农家共同富裕。为此,他向村里的农家乐业主传授厨艺和管理方法,直接带动村里30多家农家乐的发展。马三虎说:“农家乐不是我一家的,‘河州美食第一村’‘魅力折桥湾’的名片要靠大家一起打造。”

据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介绍,村里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发展以休闲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各民族乡亲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同致富。

如今,折桥村党支部积极发挥村办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占地2亩的折桥村盖碗茶生产加工车间,让更多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与折桥村一样,八坊十三巷也蹚出了一条发展振兴的新路子。近年来,临夏市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与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产业培育等深度融合,借助“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等文化底蕴,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古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建设。作为临夏民族风情浓郁的古街区,八坊十三巷经过改造,旧貌换新颜,成为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于一体,并融合了汉族木刻、回族砖雕、藏族彩绘等民族艺术形式的旅游新地标,是临夏的城市新名片。

借助这一新机遇,34岁的马小强在巷子里开起了地毯店。“在家门口做生意,不用房租,不用雇人,大大减少了开支。政府除了提供创业贷款鼓励发展,还帮助店里推广产品。”马小强介绍说。

5年多时间,马小强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店面从50多平米扩展到200平米,生产的地毯更是远销海外。“对于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马小强的脸上满是笑容。

像马小强这样的店主在八坊十三巷很普遍,“前店后院”是这里的独特优势,居民们有的把铺面出租,有的自己开店做生意。据统计,八坊十三巷内有商户132家,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成为有文化传承功能,有独特历史记忆,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甘肃文旅新地标。截至2021年6月,八坊十三巷累计接待游客9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6亿元。

乡村振兴,东乡绽放新希望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他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回忆起总书记来到这里时的情景,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十分激动:“当时我们村还全部是土路。”当年的那条土路,如今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饮水、出行、住房等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硬化布楞沟村村道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村里还修建了高标准机修梯田4100亩,完成布楞沟村人饮入户工程,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让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各家院落,结束了当地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

布楞沟村的养殖大户马大伍德见证了村里的巨变:“小时候,生活用水要‘靠天下雨’。每逢干旱,就得到几十里外去打水。山路不好走,每次出门都得十分小心。现在生活环境变好了,路也畅通了,我们再也不愁吃水和出行问题了!”

由于村里条件艰苦,马大伍德一度到外地谋生。2013年,看到总书记视察家乡的消息,在兰州从事养殖业的马大伍德决心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政府帮助下,他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贫困户进行规模化养羊。如今,合作社的年平均收入可达70-80万元。“我是在党的好政策支持下致富的,今后也要继续带动各族乡亲们发‘羊’财。”回顾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巨变,马大五德满怀感恩。

马大五德的经历,是东乡县汇聚民族团结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而布楞沟村的整体搬迁,不仅让布楞沟的乡亲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更激发了东乡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昂扬斗志。2020年底,东乡县全县实现脱贫。

如今的东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族团结、乡风文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民族关系和睦和顺。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东乡各族干部群众正携手并肩、团结拼搏,按照“产业融合型、生态宜居型、整合提升型”三种模式,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文:本刊记者 江凌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