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从生态文明小康村到乡村文旅打卡地
“以前家里是土锅土灶,要自己劈柴生火,做起饭来烟熏火燎。自从通了天然气,安装了燃气灶,想喝热水随时都能喝到,做饭也变得简单了。”
走进加拉尕玛村藏族村民卡老家,干净整洁的藏式小楼让人眼前一亮。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27岁的卡老脸上满是笑容。
加拉尕玛村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的一个城郊村。2017年,村里实施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其中天然气入户工程成果显著,使加拉尕玛村成为全州首个天然气100%入户的村庄。2018年,村里给每户补贴1000元,将土炕改为碳纤维电热炕板,减轻了土炕燃烧物对环境的污染,也避免了火灾隐患。卡老说,自从改用了电炕,家里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身上再也没有土炕那股熏人的味道了。
与此同时,加拉尕玛村为增加村民收入,开始打造旅游专业村。借此机会,卡老在自家的藏式小楼里开起了藏家乐,不仅有6间客房可以住宿,还提供餐饮服务,一年可以增加20万元收入。
和卡老家一样,村民姜兰芳以前家里的房子比较破旧,子女都在外地务工,全家年收入较低。现在村委会出资帮忙修缮了房屋、厨房和厕所,儿子儿媳也从上海回乡创业,一家人共同开起了民宿。“我们一家四口经营着这个民宿,开业5个月以来,纯利润就有2万元左右。”
2020年以来,加拉尕玛村陆续进行了村口改造、村内绿化、乡村记忆馆、旅游厕所等旅游专业村建设项目,先后建成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的日光智能花卉超市和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的藏家生态园,完成49户居民屋顶改造、文化广场改造、帐篷营地建设、彩色路建设、2400米木栈道建设、2600米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让农区变成景区、田园变成公园、民房变成客房,成为短视频平台上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甘南州合作市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村藏式民居
距离加拉尕玛村不远的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村,是甘南州文化旅游标杆村,全村有34户196名藏族群众。昔日的俄合拉村是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多年来,村民们沿袭着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环境卫生堪忧。近年来,俄合拉村开始着力打造“牧云俄合拉”文化旅游品牌,以共建生态宜居家园、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村民自治,倡导文明乡风,因地制宜推进“五个一”行动,实现了村庄环境和治理能力的美丽蝶变。
“村民以自家土地入股、政府资金支持的方式,建成藏式民宿22间,解决就业20余人。五湖四海的客人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佐盖曼玛镇党委书记赵忠科骄傲地说。
加拉尕玛村和俄合拉村的变化是整个甘南州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甘南州共有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覆盖了全州54%的自然村;建成旅游专业村167个,有3.8万农牧民从旅游业中受益,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促进全州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天祝县:从高原食用菌、高原藜麦到乡村旅游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的武威市,县内有汉、藏、土、回、蒙古等28个民族,是高原藜麦、高原食用菌、高原夏菜之乡,曾属国定“三区三州”和省定“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天祝。2020年2月,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天祝县瑞珍秀珍菇产业园智能化养菌车间,一袋袋原料包通过流水线被整齐地装袋、摆放。车间今年5月试生产,10月正式投产,每年可生产菌袋1200万袋,辐射带动县内2000多农户发展秀珍菇产业,实现了从菌袋加工、接种、养菌、出菇、销售的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集约化、高效化生产。
走进天祝县松山镇秀杰村鸿福益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布满木架的蘑菇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王世芳是2018年新搬来的移民搬迁户,4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开始学习食用菌大棚种植。
天祝县松山镇秀杰村鸿福益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
“移民搬迁干部引导我们发展产业,村镇和产业园的技术员为我们做技术培训,农科院的教授为我们讲解种植知识。每个食用菌包县里补助1.5-2元钱,接近菌包成本的一半。”王世芳说。
从开始的9个大棚到今年的20个大棚,王世芳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每个大棚盈利2万元计算,每年她可以收入40万元。目前,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64户,带动了周边4个移民新村120户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户均增收1.2万元。
不仅如此,政府还给每个搬迁户盖起了90平米的房子,政府补助18万元,自己只需花 1万多元便可入住。村民们都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自己不可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在天祝县松山镇藜香村藜麦基地,五彩的藜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44岁的藏族村民索青山种植的100亩藜麦,也到了快要收获的时节。
2019年,索青山一家从哈溪镇茶岗村搬到了松山镇藜香村。“过去种青稞,一年忙碌下来仅够维系家里的口粮。今年自家种了100亩藜麦和10个食用菌大棚,预计可以收入8到10万元,比起搬迁前增加了好几倍。”索青山兴奋地说。
在松山镇藜香村乃至整个天祝县,像索青山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2020年,天祝县16个乡镇88家专业合作社1.1万农户共种植藜麦11.6万亩,产量达1.74万吨,实现产值1.74亿元,种植户户均收入1.6万元。其中320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藜麦4.2万亩,户均收入近2万元。藜麦科技扶贫产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供就业岗位,实现1100多名农牧民就近务工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天祝县还将农耕种植、休闲旅游、创意创业充分融合,着力发展生态观光、乡村记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480万元。
张家川县:从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到乡村振兴示范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天水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生活着汉、回、哈萨克、藏等20个民族。
马关镇位于张家川县城西部,素有“文化之乡”之称。该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庙会社火、戏曲文艺、书画剪纸、草编根雕和乡村春晚等民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近年来,马关镇党委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四个一”工程——建好镇文化站,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打造新义村乡村记忆馆,教育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辟石川村民族共建商贸市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立足新义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进一步带动全镇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争做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头兵。
在马关镇新义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文化艺术交易厅,可以看到由镇里的留守妇女制作的创意别致的麦秸画,这些作品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售卖。镇党委书记马永平介绍,通过制作麦秸画,留守妇女们每人每天可得到80至100元的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义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先后举办了3届民族团结先进典型表彰活动,评选表彰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180个,申报市县两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73个。 基地还以乡村时光旅游合作社为主体,打造了民俗参观、休闲娱乐、特色餐饮和民宿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10村535户群众年增收200余万元。
村民周鹏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帮扶的受益者。因为身体原因,周鹏一直没有工作。镇政府为他申请了拉面师培训,学成后又推荐他到乡村时光旅游合作社餐饮部当了面点师,月薪1万元。镇政府还介绍他的妻子到新义村幼儿园帮厨,每学期有4000元收入。此外,镇里还给他们家无偿分配了一个“扶贫小卖部”,每月收入1000多元。如今,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走进基地打造的乡村时光旅游合作社,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通过有效的运营,这里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景点。据马关镇农业中心主任毛志斌介绍,今年大年初六,仅乡村时光旅游点的门票就卖出3.5万张,一家在景区卖酸辣粉的商户,当天卖出7000份,实现毛收入7万元。
张家川县马关镇新义村乡村时光旅游点
马关镇新义村的生动实践,正是张家川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体现。如今,张家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正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文·图:本刊记者 江凌
责编: 张昀竹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