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曾经不产茶,但茶被藏族等各族同胞视为生命之饮。
雅安,是茶的故乡,有人把它播种千里之外,化作家乡的味道。
已过古稀之年的雅安老茶人李国林,就是这样一位茶的“使者”。跨千山越万水,从雅安到易贡,把来自川西的茶苗在西藏林芝试种成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雅安雨城区农业局原茶技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国林,便开始了种茶制茶的奋斗历程,大半生穿行于川藏之间,致力于援助易贡茶场建设以及西藏自治区茶产业规划布局发展。这位著名作家巴金的侄儿,原本是立志成为一名地质学家,却最终在青藏高原上,用脚步丈量雅鲁藏布、帕隆藏布、察隅曲的河谷地带,在时代的激流中,写下了不同寻常的“家春秋”。
家·雪域播种
“易贡”,藏语意为“美丽、心满意足的地方”。这里位于西藏波密县易贡湖畔,平均海拔2200多米。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给易贡带来温润气候和充沛降水,也给茶叶种植、生长营造了天然的有利环境。沿着川藏公路行驶,通麦大桥横跨江上,江边云雾若隐若现,过了通麦大桥,沿易贡藏布溯流而上20多公里,眼前出现成片茶园,这就是李国林心中的“第二故乡”,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化茶场——易贡茶场。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昔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的办公和居住地“将军楼”,至今依然矗立在茶场内,见证着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那段峥嵘岁月。
1966年,入藏的十八军留藏复员干部组建易贡军垦农场。当时,易贡开始尝试种植茶叶,派遣10多名员工来到雅安学习种茶、制茶技术。来自四川的茶苗在雪山下生根发芽,为易贡农场最初的茶叶种植奠定了基础。
这里亦是一片绿色的沃土,堪称西藏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地标。易贡是上世纪70年代西藏自治区唯一上规模的茶场,它最初的生机离不开雅安,更离不开这位雅安人——李国林。
1983年5月,李国林受四川省区划办派遣到西藏,与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合作开展西藏察隅河谷地区茶叶自然资源调查。这一年,刚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还不满一年的他成为了调查队的一员,参与察隅河谷地区茶叶自然资源的调查工作。“当时大家觉得西藏条件艰苦,有些畏难情绪。我对西藏一直有向往,不怕吃苦,也想为民族团结作点贡献,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就踏上了雪域高原。”今年75岁的李国林对第一次去西藏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怀揣对西藏的无限憧憬,李国林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做了功课,还带上了军用地图、匕首、药品等,以便野外考察时应急之需。一切准备妥当,他与四川省农业厅、荥经县茶厂的两名同事,以及西藏自治区林业厅的同志和司机一道出发了。
上世纪80年代,穿越川藏线十分艰险,一行人从拉萨到林芝整整花了15个小时。在从林芝前往察隅的途中,调查队偶然听说易贡也产茶,于是在通麦桥头转弯,奔向易贡。
在云遮雾罩中,李国林第一次见到易贡农场的茶园。“这是一生难得的一次考察,没想到我的后半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易贡农场呆了六天,调查队对农场状况、茶树生长以及自然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査。之后考察队继续上路去察隅。
第一次进藏,李国林就见识到了“通麦天险”的惊心动魄。一路上徒步翻山、骑马涉水、下深谷、穿密林、蚂蟥袭扰、遭遇塌方…… 7月上旬的一天,考察队来到察隅河谷,无桥无船,只有两根溜索橫跨河两岸。借着山势,一高一低,当地少数民族向导领着李国林溜索过河,身下就是咆哮奔流的察隅曲。
回到拉萨后,根据考察情况,李国林提出在察隅河谷地区发展茶叶生产的设想,并写出《西藏察隅河谷地区茶叶自然资源调查报告》,提供给西藏自治区政府作为发展西藏茶叶生产的参考。
春·草木生发
1994年春,南方的春茶,已吐露嫩芽。此时的李国林已回到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茶技站,他时常还会想起11年前走进的那一片“西藏江南”。
就在这一年,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对口援藏”,易贡茶场改扩建工程被纳入国家援建的60个项目之一。1988年,易贡农场更名为易贡茶场。由于茶场缺少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时任场长帕甲来到雅安,要把李国林“借”到林芝做援藏干部,帮助撰写易贡茶场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及实施方案。
“去过西藏的人,就会对那里念念不忘,我也想回去看看。”11年间,李国林对西藏很是牵挂,“当地的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老百姓的生活也比较困难,就想帮帮他们。”
当年4月进藏,李国林再次来到易贡茶场,收集有关易贡茶场改扩建可行性报告的有关资料。刚好茶场一批春茶要上市,工人正在加工绿茶。李国林发现,由于没有掌握好制茶技术,制成的茶焦爆严重,质量不如人意。随后整整5天,李国林在茶场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传授制茶技艺。时间虽短,但在他的悉心帮助下,工人做出的茶质量比此前有了大幅提升。
回到雅安后,李国林主持的易贡茶场改扩建项目可行性报告通过了自治区评审。帕甲给他打电话说:“资金已逐步到位,但我们这里缺少懂茶的专业人才,还是得请您出山!”
“扶上马,送一程。”李国林正式踏上援藏之路,让易贡茶场所有人都安下心来。这一去,就是3年。每年春茶开采前,他就早早出发进藏了。
那时,整个易贡茶场只有李国林一个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初到易贡,千头万绪,最要紧的就是开展茶园生产管理和加工厂制茶工人培训。茶叶采制季节,每当高原夜幕降临,正是李国林带领工友们争分夺秒的忙碌时刻——
采摘的鲜叶下午六七点被集中送到加工厂,由于鲜叶不能隔夜,晚8点大家开始通宵加工,到第二天早上才加工完毕。工人下班后,李国林和加工厂副厂长平措还要逐锅评审制出的茶,每天工作达十四五个小时。“要制作好茶,靠的就是功夫。这个功夫就是时间。”
3年时间里,李国林手把手地培养出了西藏第一批制茶工人。这30多名工人逐渐熟练掌握手工制茶技能,逐步成为了第一批使用机器制茶的茶叶产业技术工人。
“很多工人都是20多岁的本地少数民族姑娘,聪明勤快,干活有积极性,后来她们都成长为加工厂的技术骨干。”采茶时节,郁郁葱葱的茶园中,女工们在晨雾中采摘鲜叶,成为易贡茶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国林发现,虽然易贡茶场规模不大,但工人积极性很高,“这些工人从小喝的就是来自四川的康砖、金尖藏茶,如今自己的家乡种上了茶叶,这不仅改变着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也让他们对家乡的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要规模化生产,生产线必须要机械化。为节省茶场的开支,李国林专门从雅安带来4名维修工人帮茶场改装机器。第一年结束援藏返回雅安后,李国林又想方设法把新购买的加工机器第一时间送到了易贡。此后两年里,他依旧每年4月,春茶未开采前就进藏教工人们做茶,而有些年份到10月又再次进藏,安装、维修、调试茶叶加工机器。就这样,“茶的使者”李国林步履不停,穿行在川藏之间,心系高原深处的茶园。
秋·收获的味道
援藏期间,李国林喜欢拍照,尤其爱给茶场的职工们拍照。雅安家中的墙上,如今挂满了在西藏拍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是他和当地各族茶农家庭的合影。“西藏各族同胞都非常热爱祖国,他们家家户户的房顶都悬挂国旗,远远地就能看到。”“无论是职工还是在沿途遇到的村民,只要我带着相机,就给大家拍照。等到下一次再去的时候,专门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李国林翻阅着手机里翻拍的照片,每一张都能引发他对青藏高原的深情回忆。
在易贡茶场,李国林总是被邀请作为“娘家人”出席年轻职工的婚礼,也逐步加深了对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的了解。在他记忆中,每逢五一劳动节,自己都是在茶场或者职工家里和大伙儿一起庆祝度过的。2013年,李国林的妻子专程到易贡探望,和各族职工一起“过林卡”(藏语意为郊游聚会),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茶场工人的心目中,李国林是永远值得信任的“李师父”。正如老员工安青所说,“李师父就是我们的定心丸。有他在,我们就特别安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0年广东援藏雪中送炭,时任易贡茶场茶叶加工厂厂长安青来到雅安,力邀李国林再次出山,请他与援藏团队一道帮助茶场再上新台阶。在李国林看来,“雪域生长的茶叶”是块金字招牌,必须对茶场粗放的茶叶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打开新局面。于是,他建言:购置先进的制茶设备,将绿茶发酵制作成更耐保存、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黑茶。2011年,易贡茶场将黑茶制作成纪念茶饼,在当年的销售中广受欢迎。
这次李国林的到来,使易贡茶场从仅仅只能生产边销茶和普通炒青茶发展到能生产绿茶、红茶、黑茶三大类,拥有“雪域银峰”“林芝春绿”“易贡云雾”等15个茶叶产品。他还助力易贡茶场创造了多个“第一”:制作第一批西藏自产红茶“雪域红”;生产当地第一批边销茶;培养出西藏本地第一批制茶工人;在广东援藏工作组帮助下正式注册“雪域茶谷”商标 ……
“雪域银峰”“易贡云雾”和“林芝春绿”这些易贡茶场研制出的高端绿茶,结束了西藏无名茶的历史。李国林把它们看作是援藏干部送给易贡的礼物,茶叶的名字也取自茶场的绝美风景。每天早晨,山中云雾升腾,一条白色的哈达云萦绕在茶山中,让雨露滋养茶叶。“我看着这条哈达云,它就是滋养茶叶的甘露。这里也让我时常想起蒙顶山,它们都带给我们吉祥如意。”
随着西藏茶叶生产自身“造血”能力的不断增强,几年前“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墨脱也开始规模种植茶叶。已经退休的李国林,仍应邀给当地的门巴族村民培训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技术,并编写生产管理的培训资料,带着村民在茶园忙碌。如今,“墨脱红茶”已经成为墨脱县重要的特色产品之一。
在墨脱期间,李国林遇见了雅安的老乡们:名山区农业局的干部徐晓辉,2014年就到墨脱帮助种茶了,让一片叶子富裕了一方百姓;还有名山区的制茶技师姜举文,他被聘请到墨脱县茶叶公司指导红茶加工 ……
“我们都来自雅安,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和各族同胞一起种茶、做茶,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爱茶、爱西藏。”李国林告诉记者,如今林芝市的波密、察隅、墨脱等地相继种植了3万余亩茶树,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茶叶规模化生产基地。
2010至2019年,每到制茶季节李国林都会如约而至,在易贡茶场做义务监工、免费顾问。这两年,年过七旬的李国林无法再常驻易贡,但场里的人每年到雅安来,他都会详细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团队里的许多人仍然坚持在做茶叶种植和茶文化的传播推广,当年那些师从李国林炒茶的年轻人已步入中年,成长为西藏本地的资深茶人。
2019年,李国林获评四川茶业终身成就奖。2017年,易贡砖茶被评为林芝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月,易贡茶场以优美的自然茶园风光获评“中国茶产业TOP20最美生态茶园”……相比个人荣誉,茶场取得的这些成就,是李国林最为看重的。这,就是他一直期盼的茶在雪域高原的丰收!
文:本刊记者 刘雅
责编:龙慧蕊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