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关心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为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受到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面临着解决“有没有”“好不好”问题的双重任务。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事关民族平等、边防巩固、国家安定的大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汇聚起国家支持、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以及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的磅礴力量。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党和国家就采取多种措施帮扶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广西、宁夏、贵州、青海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转移支付从2636.9亿元增长到4224.8亿元,年均增长10.4%,6年合计支持新疆2万多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向西藏自治区投资3136亿元。整个“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向民族八省区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800多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有力支持了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要继续完善和实施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增强对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
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140个陆地边境县(市、区、旗)中,111个属于民族自治地方;2400多万边境地区人口中,超过一半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域与“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的范围基本吻合,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和沿边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兴边富民行动实施20年来,陆地边境县(市、区、旗)生产总值实现从不足900亿元到突破9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不足4400元到接近4万元。今后,需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要完善民族地区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准确把握“边民富、边疆稳”的重要意义,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促进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不断提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边民补助和子女教育等政策措施,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引导人口在边境一线置业定居。健全以党建为统领的边境基层治理制度,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要进一步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实践证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各民族越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政策,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生动诠释了全国一盘棋、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光荣传统。
目前,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脱贫成果尚不稳固、产业基础还很薄弱、脱贫人口经济收入仍不稳定等系列问题,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较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因此,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心,把成功经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发扬光大,促进民族地区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从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分别选派援藏干部9682名;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含兵团)964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必须长期坚持;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援疆省市要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新时代的援藏、援疆工作要建立“多对一”的对口支援帮扶体系,形成长期固定的结对帮扶关系。要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全面加强全方位对口支援。在向民族地区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援助物资项目在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环境方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动补齐民族地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抚幼等民生短板。
深化东西部协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具有很大互补性。要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大胆探索“飞地经济”“产业飞地”等产业联动模式,积极搭建跨省医联体、跨省校联体、跨省校企合作、跨省村企结对等共建模式,促进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区域受益”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帮扶合作体系。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立足资源禀赋,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族地区的区域位置、资源条件、经济特点不尽相同,要因地制宜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民族地区拥有全国75%的草原面积、44%的森林面积、66%的水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162个矿种中,新疆就有122种,石油、天然气储量均居全国首位;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等各领域;广西拥有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包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沿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云南地形地貌多样性特点突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医药、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同时不断壮大培育支柱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遵循。民族地区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坚持创新理念,主动适应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将技术、知识、人才等先进要素有机融入产业发展当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协调理念,完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区域协调、全面融合的体制机制,实现发展平衡。坚持绿色理念,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开放理念,民族地区要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平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坚持共享理念,在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民生连着民心,今后民族地区要下大力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投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改善边境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的医疗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建设,促进搬迁人口安居乐业;创新发展流动性公共服务,打通服务农牧民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努力提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要进一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并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携手同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研究”(项目号21ZDA116)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广西大学博士研究生付秋梅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