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当前我国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市,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常住在城市,城市不仅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中心,也成为各族群众携手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平台。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来到这里务工、经商、求学、定居。目前,全市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1.2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湖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武汉市委市政府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探索构建超大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帮助来汉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努力推动全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展现武汉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
2021年10月,武汉市举办第四届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提高政治站位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武汉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开展民族工作,树立“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任务在城市,效果在边疆,工作在当下,影响在未来”的理念,坚持“平等对待、落地就管”的原则,明确“以人为本、适应需求、真情服务、依法管理”的要求,市区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着力优化社会环境,着力完善法规制度,着力创新服务举措,营造了让来汉各族群众真正“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良好环境。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委政府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强化政治自觉。推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落实落地,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抓紧抓实,坚决贯彻好落实好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二要把握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变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处理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三要探索改进方法。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探索有效方法,切实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促进各民族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春节前夕,武汉市民宗委干部走访慰问对口乡村振兴村组群众
实现共建共治 解决好公共服务和管理机制的问题
武汉市大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逐步适应城市环境。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开展“融入武汉民族大家庭,适应城市法治化管理”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来汉少数民族专题培训班,编印发放 15 万余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指南和政策法规学习汇编,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服务管理。二是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对于办理居住证的来汉少数民族群众,制定同等享受就业、社保、教育、落户、法律援助等20项服务措施,解决他们在汉生活的后顾之忧。三是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市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困难诉求等主要信息纳入其中,提高服务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改进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健全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调整充实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将市民委委员单位增加到28家,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研究部署、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成立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信息共享、秩序共管、教育共抓、服务共担、联合执法、联合调研”的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三是开展对接协作。与新疆、青海、甘肃等11个少数民族流出地建立“信息互通、干部互派、经贸互促,共同开展宣传教育、共同做好维稳工作”的对接机制。从2014年开始,率先设立新疆工作站,充分发挥新疆驻汉干部在掌握人员信息、加强关爱帮扶、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强化督办考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压紧压实各区各部门的工作责任。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坚持共建共治,努力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此,必须落实各级党委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城市民族工作重大问题;必须建立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必须优化环境氛围,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等方面向现代化迈进。
立足共富共享 解决好创业就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武汉市积极开展为来汉少数民族办实事活动,着力帮助提升就业创业发展水平。一是开展技能培训。统战民宗、人力资源、社区、职校等多方联动,开展餐饮家政、电子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如在湖北新东方烹饪学校开办新疆籍在汉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员全部实现在汉对口就业。二是培育创业典型。连续 10 年开展来汉少数民族“模范经营户”评选活动,共评选 200 余户模范经营户,引导他们带动来汉少数民族创业就业发展。三是深入开展语言文化和政策法规培训。在全市设立16个社区服务点,在21家务工企业开办夜校,聘请 20 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授课教师,安排消防、卫生健康、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到点授课,实现在汉务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全覆盖。四是帮扶疫后重振。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对1600多家各族困难经营户、4800多名各族群众进行专项帮扶,帮助加快复工复产、恢复发展。全市来汉少数民族经营户由5年前600余户增加到1800余户。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解决好创业就业经济发展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既要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更要让他们在城市“过得好”。必须把支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发展纳入城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规划,提供均等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必须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养纳入城市劳动者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帮助其实现就业创业和稳定增收。必须大力培养先进典型,带动少数民族创业发展,鼓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在提质增效、适应竞争上走出新路。
2022年春节前夕,武汉市民宗委干部看望慰问汉铁高中新疆班各族师生
坚持共生共融 解决好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问题
武汉市在解决好“管肚子”问题的同时,积极解决好“管脑袋”的问题,努力促进各民族心灵相契、情感相通、精神相依,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一是坚持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全市举办民族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等,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坚定“五个认同”。二是在抗疫斗争中进一步树牢共同体理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各族人民肩并肩、心连心,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营造共同学习生活氛围。开展“结对子”“一家亲”活动,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与在汉西藏中学、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学生结亲结对,推进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各族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举办四届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利用春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民族联谊联欢活动,增进各族群众情感交流。四是吸纳毕业生就业。出台选调生和事业单位招聘专项计划,定向招录新疆籍、西藏籍毕业生,并加大跟踪培养力度。为包括西部少数民族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提供住房补贴或公租房,实施“零门槛”落户,吸引他们留汉发展。五是加强与民族地区互动往来。开展就业、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援藏援疆,既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人员往来、文化交流。
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武汉市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武汉买了房、买了车、立了业、成了家、落了户,在武汉交到了知心朋友、做上了和睦邻居、结成了美满姻缘,各民族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共生共融,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体现城市特点、与群众日常生活相适应,深入推进顺应时代要求的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总之,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武汉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4期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