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甘肃实践
创建工作“甘肃品牌”是这样炼成的——甘肃省深入推进“一廊一区一带”行动综述
发布日期:2022-06-21

陇原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近年来,甘肃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树立了颇具甘肃特色的“一廊一区一带”民族工作品牌——突出创建工作的区域性、联动性和精准性,打造出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和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等3个区域典型,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创建工作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把牢主线方向 让创建合力“聚”起来

甘肃省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体现在“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各环节。出台《甘肃省关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宣传教育、创建工作、促进“三交”、政策法规、研究支撑、风险防控、组织领导7大工作体系。设立甘肃省首批18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强化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支撑。

按照全省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方案要求,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在3个片区分别召开现场推进会,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信息共享、互观互检等制度。明确片区内各地创建工作“示范、巩固、提升”重点任务,制定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近3年来,共召开联创共建启动会议、协调推进会议15次,各地开展学习培训、研讨交流活动20余次,组织互观互检、座谈交流活动40余次,举办理论研讨会、书画摄影展、文艺巡演活动10场次,这些活动有力推动了联创共建工作的纵深开展。


突出分类指导 让创建内容“活”起来

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5市。立足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较快、民族关系和谐等特点,“走廊”沿线各市积极参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面向中西亚、中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携手建设美好家园。开展河西走廊民族迁徙史、融合史研究,讲好敦煌莫高窟、张骞出使西域、凉州会盟、焉支山万国博览会等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

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涵盖天水、陇南、平凉、庆阳4市。依托区域内宕昌县官鹅沟、张家川关山等地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大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将民族美术、手工艺、音乐、舞蹈、体育等元素融入特色旅游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南梁革命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为主阵地,深入开展百年党史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包括兰州、甘南、临夏、白银、定西5市(州)和兰州新区。区域内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加大对临夏花儿、格萨尔、甘南藏族唐卡、临夏砖雕、甘南藏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健全工作机制 让创建载体“新”起来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省市县三级和重点高校党委普遍建立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与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一体运行。建立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年度报告民族宗教工作制度,提高民族宗教工作在市州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的比重,出台《甘肃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试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范围,使民族工作变成“硬指标”。

提升创建工作含金量,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由部门命名升格为省委省政府命名。制定出台《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管理办法》《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管理办法》《甘肃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细化量化“一廊一区一带”的创建任务,构筑起“四梁八柱”,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各片区结合优势特色和工作实际,不断深化创建工作的内涵、丰富创建工作的形式,河西地区、陇东南各市开展“互观互检互评”现场观摩暨交流推进会,举办“走廊·文明互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等,沿黄河—洮河片区开展联谊慰问演出,有关市州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等地签订省际协议,为联创共建开辟了新途径、探索了新模式。


深化宣传教育 让创建氛围“浓”起来

制定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工作方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计划,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

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始终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2021年,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媒体看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族人民心向党”文艺晚会,举办“石榴杯”甘肃省民族书画摄影作品展,全面展示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巨大成就,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全省各地组织开展150余项活动,制作2万余条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播放。开展专题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30余万份。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50余场次,现场观看人数达40万人次。


注重示范引领 让创建品牌“树”起来

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推进、同督查、同考核,形成民族工作部门与其他部门共抓创建、持之以恒抓创建、深度融合抓创建的工作格局。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逐步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各族群众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6个、示范县(市、区)24个、示范单位27个、教育基地8个;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42个、示范单位384个、教育基地14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甘肃品牌”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作者:本刊通讯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5月甘肃增刊

责编:刘雅 张伟   流程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