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2013年中国民族 年度人物
发布日期:2021-12-02

兰辉:北川人的好公仆



2013年5月23日下午,带病下乡工作的兰辉因手术伤口未愈,下车换药时意外坠崖跌入堰塞湖,不幸离世。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刚满48岁。     

兰辉是土生土长的北川回族人,在一个普通职工家庭长大。妻子周志鸿说,嫁给他,就是因为他心地善良,为人朴实,干事踏实。婚后22年,周志鸿听到丈夫对她说得最多的话是“忙得很”,看到最多的是每天清晨丈夫匆匆离家的背影,深夜拖着疲惫身体回家的倦态。

 “忙”是兰辉参加工作30年来的常态。从教师到团县委书记,从镇党委书记到县史志办主任、县政府办主任,再到副县长,兰辉的工作节奏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陪家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他办公柜里摞着的八本厚厚的工作日记,记录了兰辉近五年来每天的日程安排,本子上每天列出的“应做”工作清单,最多时一天有近十项,即使周末也常被“会议”、“下乡调研”塞满。特别是2009年担任副县长后,兰辉工作日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下工地、跑项目、排隐患,四年驱车2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转了六圈。

2013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兰辉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兰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热汗古丽·依米尔:从农家女孩到全国人大代表



2007年5月,新疆阿克陶县组织第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外出务工,热汗古丽·依米尔和同伴第一次坐上火车前往浙江省慈溪市务工。“那时候我讲的汉语只能我自己听懂。”热汗古丽·依米尔说。为了打破在新“家”中的语言交流障碍,她一边学技术,一边学汉语。三个月后,热汗古丽·依米尔凭借娴熟的纺纱技术成为操作长,半年后她又成为车间主任助理。一年后,她因为出色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被厂家聘为新疆籍员工带队负责人。

自从热汗古丽·依米尔外出打工,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在慈溪务工4年,热汗古丽·依米尔一共给家里寄了9.7万余元,帮助家里盖起大大小小15间房子,还给妈妈买了金戒指、项链,而爸爸也用她寄的钱给家里购置了电动车,在村里开起小超市。她还用政府奖励的5000元钱买了20盏路灯,装在村里,改变了阿玛西村村民长期以来摸黑走路的历史。

2009年10月,热汗古丽·依米尔外出两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为了带领家乡青年共同致富,在乡里的大力支持下,她5年内先后组织家乡1000多名青年到浙江务工,创出了新疆劳务品牌。

2012年,热汗古丽·依米尔圆了大学梦,考取了新疆职业大学汉语翻译专业。“过去我用劳动改变命运,今后我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毕业后,她准备回家乡开办一家榨油厂和肥皂厂,再建一座图书馆,让更多的家乡姐妹靠劳动、靠知识改变命运。

2013年,热汗古丽·依米尔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勤劳聪明的她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在会上,她也赶起时髦,在记者的帮助下,开通了微博,与粉丝们畅谈她的参会感受和心中的“中国梦”。


十一世班禅:大德再来



2013年3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这是十一世班禅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第四次参加政协会议。作为年轻的藏传佛教领袖,他于2010年2月当选为中国佛协副会长,并于同月成为中国首位“90后”全国政协委员。

“班禅”意为大博学者,“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全称意为“智勇双全的高贵的大学者”。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班禅额尔德尼与达赖喇嘛并列为西藏黄教领袖宗喀巴的两大传承弟子。历代班禅爱国爱教,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藏区广大信教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一世班禅1990年2月13日生于西藏嘉黎县一个普通牧民之家,是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转世灵童。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看来,十一世班禅虽然年轻,但非常沉稳,又很谦和,展现出过人的气质和风范,也体现出慈悲的涵养和戒定慧的境界。

“用佛教界的话说,是大德再来。这是藏族人民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荣耀。”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主席仁青加就此评价说,十一世班禅的参政议政,有助于他成为一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提升他在藏族群众中的威望,成为优秀的藏传佛教领袖人物。


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



2013年7月30日,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郝时远、杨圣敏、马戎、金炳镐、何星亮、地木拉提·奥迈尔等15名民族研究及相关领域中政治立场坚定、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视野开阔的知名专家学者,综合考虑年龄、性别、民族、学科、地域、健康等因素,成为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

决策科学与否,决策咨询至关重要。

民族工作一直有决策咨询的优良传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大调查,到世纪之交费孝通先生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建议等,国家民委对此都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民委更是每年都召开各种类型的专家座谈会,每次重大决策都注意征求专家学者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意见。

在新的起点上,民族工作有决策咨询的迫切需要。步入新世纪以来,民族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发展,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民族问题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团结凝聚各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如何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一个个沉甸甸的问题都迫切需要科学的回答。在复杂的形势下,要做到科学决策、推进工作,仅靠几个人或一个机构是不行的,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按照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的要求,国家民委成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把对民族问题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规定,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国家民委领导下的高级咨询机构,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成立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的重要举措,是对以往民族工作有益经验的总结,是对现代政府科学决策方式的提升。国家民委对这个决策咨询委员会抱有高度期望,希望通过广泛集中,整合领域内专家学者智慧,引入更多的源头活水,为民族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保障。

吸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民族工作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王正伟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昭、陈改户等担任副主任。国家民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为决策者和专家面对面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直达决策者开辟了“直通车”。


罗长姐:35年照顾伤残退伍的儿子



2013年,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85岁高龄的土家族慈母罗长姐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罗长姐35年悉心照顾精神失常的退伍军人儿子,用心血和汗水诠释人间母爱的感人事迹,打动了全国人民。

天不亮,罗长姐就起床了。按照儿子在部队养成的生活习惯,过一会儿他就要起床了。罗长姐轻手轻脚地走到儿子房间隔壁的一面木板墙边,蹲了下来,透过一个小洞,她看见了儿子祁才政。确定他仍在睡梦中后,罗长姐松了一口气。她用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将儿子房间地上沾满大小便的衣裤从洞里钩出来,再将干净的衣物从洞里放进去。

35年的每一个日子,罗长姐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照料儿子起床开始。从早到晚,吃喝拉撒睡,罗长姐不知受了多少累多少苦。

1974年,在成都某部服役6年的祁才政,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经抢救虽保住生命,但精神失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此后4年,部队将祁才政先后送到北京、广州等地进行治疗,但收效甚微,恢复了行为能力的祁才政反而行为失控,经常动手殴打医护人员,还一次次地出走,部队多次出动人员寻找。“儿子是立了军功的军人,我是军人的母亲,绝不能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给军人儿子脸上抹黑”。得知这种情况后,罗长姐毅然决定将祁才政接回家,承担起照料儿子的重任。

于是,整整35年的时间,罗长姐演绎了母爱的伟大!


王一雄:“嫦娥”的传信员



2013年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号发射在即,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在指挥控制大厅左侧的测试间内,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的土家族青年王一雄紧盯着测试机柜上的数据,一遍一遍地校对,并认真做好记录备份。

27岁的王一雄2010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从事遥外测试系统的相关工作。参加工作仅3年,他已经执行了16次航天发射任务。在嫦娥三号发射工作中,王一雄还作为关键岗位负责人,主管测量系统的遥测工作站,为“嫦娥”奔月保驾护航。“遥测工作站的主要作用就是接收火箭测试和飞行过程中的测量数据和信号,将其传送给各个系统和岗位,给指挥员和操作手提供参考。指挥控制大厅里大屏幕上显示的所有数据,都是从遥测工作站传送过去的。”王一雄幽默地比喻道: “如果没有测量系统,火箭就会‘失踪’,地面上的人就不知道它飞到了哪里。而我就是“嫦娥”的传信员,负责把火箭飞行的测量数据传递给大家,让大家知道“嫦娥”飞到哪里了。”

5台大型测试机柜、多个塔基天线、千百兆的数据量⋯⋯作为遥测工作站的主管,王一雄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这个“编程达人”有着乐此不疲的阳光心态,总能在繁琐复杂、枯燥乏味的数据堆里找到乐趣。

先后完成“某电路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等4个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并结合岗位实际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和“试验训练先进个人”⋯⋯短短三年,王一雄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果,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能亲自参与执行嫦娥三号的发射任务。


傅莹:从外交官到发言人 



微卷的白发、轻柔的语调、亲切的笑容、优雅的气质⋯⋯

2013年3月4日上午11时许,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指定大会发言人傅莹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历来“硝烟弥漫”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瞬间充满了柔和的气息,现场顿时一片掌声。

这是人代会设立发言人30年迎来的首位女性发言人。年届60岁的蒙古族女性傅莹在她35年的外交生涯中表现不俗,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首次亮相同样精彩。

作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傅莹是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走出去的。

 “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经历中,我印象最深的体验就是身体的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神上的磨炼等,这确实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上山下乡锻炼了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敢于奉献。”所以傅莹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内蒙古。在国外任大使期间,有一次谈及饮食问题,傅莹说:“我喜欢喝奶茶,就从国内带来砖茶,周末熬奶茶喝。我还很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蒙古歌曲的CD是我给外国友人送礼的专项。”

全国人代会的发言人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熟悉。以外交见长的傅莹,如今谈起中国内政问题来,也显得尤其专业。难怪,有外国元首盛赞傅莹是“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


巴拉杰依:山在 驯鹿在 鄂温克人在



2013年7月25日,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召开。来自俄罗斯、挪威等9个国家的驯鹿养殖者代表和丹麦、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使馆官员,以及中外学者共聚一堂,共话“人·驯鹿·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对于这次会议,敖鲁古雅德高望重的71岁鄂温克族老人巴拉杰依已经盼望很久了。

敖鲁古雅素有“驯鹿之乡”的称号,鄂温克族猎民常年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被称为“使鹿部落”,其驯鹿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年前,由于当地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他们陆续搬迁到了根河市郊,但山上依然保留有8个猎民点(猎民放牧驯鹿宿营地)。巴拉杰依老人的猎民点,就是其中之一。

被大家亲切称为“老巴姨”的巴拉杰依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鄂温克驯鹿文化”和“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两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她共饲养着40多头驯鹿,和孩子们驻守在大兴安岭北麓的丛林中。这位不遗余力地积极参与各种非遗保护与宣传活动的老人常说:“有了驯鹿,鄂温克人才能过得踏实。”

巴拉杰依老人还是一位培养出杰出画家、诗人的额尼(母亲)。长女柳芭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第一位女大学生、才华横溢的画家,可惜英年早逝。儿子维佳是一位很出色的画家和诗人,在山上与老人一起放养驯鹿。老人的外孙女瑶娜也具有绘画天赋,正在考艺术学院。而老人自己空闲的时候也会拿起画笔,并且还学会了用相机记录生活。 

驯鹿是国家保护的“三有”(有益、有重要经济和有科学研究价值)动物,作为根河市人大代表,巴拉杰依老人一直积极呼吁政府出台《驯鹿保护实施条例》。


苏国文:布朗族茶人



2013年秋,随着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热播,一位名叫苏国文的布朗族茶人变得出名了。

每年三月,云南省景迈山芒景村的苏国文都要和家人一起赶制春茶。这是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料。他和族人都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子孙。

茶是布朗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布朗族古老神圣的精神象征。每年举行一次茶祖节是世代相传的习俗,他们坚信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每年茶祭,小祭高潮在4月16日,大祭高潮在17日,人们会到山顶祭牛,用牛来祭祀祖先。整个景迈山的布朗人都汇集到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

1988年,苏国文的父亲临终前嘱咐他三件事:在芒景布朗山建一所学校;编写完芒景布朗族史;为布朗族茶神建一座寺。带着父亲的遗愿,退休后的苏国文回到了布朗山,竭尽全力完成父亲交办的事,以尽孝道。

布朗族在绿色的景迈茶山创造了种茶的种种神话,开垦出世界上一流的茶园,制作出无可比拟的茶叶。出生在这座山中,是苏国文的荣幸。


苏呷有史:“独腿教师”坚守大山讲课15年



四川省布拖县特里木镇日切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则洛二民小学是这里唯一的学校:三个班、三位老师和75名学生。54岁的苏呷有史拄着拐杖,在这里坚守了15年。

苏呷有史18岁那年因伤截肢,只剩右腿,上课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黑板太高的地方,他要用力向上才能够着;太低的地方,他只能尽力向下弯腰。右手写字时,为保持平衡,他必须左手抓紧拐杖。一堂课下来,他常常肌肉酸痛。“特别是现在年纪大了,隔几分钟就要坐下休息。”

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不懈的努力让苏呷有史成了学校里教书“最有一套”的老师。同事说,他最大的特点是对待教学非常认真,从备课、写教案开始就下足功夫。对待学生,苏呷有史总是恨不得把全身心都奉献出来。有一次,由于贫困和厌学等原因,到校就学的学生一下子少了20多个。不愿看到学生辍学的苏呷有史马上挨家挨户地家访,最终把他们都找回了学校。

如今,村里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不仅有了新厨房,还有了免费的牛奶和火腿肠等营养午餐,这让苏呷有史感到特别开心。


石寿贵:苗族“巴代”传人



湖南省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60岁的苗族村民石寿贵30多年来痴迷于巴代文化。他撰写和整理的相关资料,共约200多本,1400多万字。

“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自古以来一直受到苗族同胞的尊重和崇拜。大洞冲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也是巴代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原生态村落。全村七个村民小组,187户808人,仅巴代坛班就有9坛,巴代19人。这在湘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都少见。而石寿贵本人,则是其祖传“巴代雄”的第32代传人。

这些年来,除了湘西,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石寿贵还先后深入到贵州、四川、湖北、重庆等省市的100多个乡村,行程10多万公里,拜访了无数巴代坛班。一边奔走一边记录,他汇集了巴代原始文化手迹120多册,文物160多件,图片1400多张。这些资料中,最为人瞩目的是《巴代文化系列丛书》,全书28集、62本、800多万字,同时配有3925张现场照片和1860幅手绘手诀及舞谱图例,对苗族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药、技术等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

2013年,作为吉首大学“巴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曾经默默无闻、孤独而艰难从事研究的石寿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民族娃娃 · 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卡通“新形象”



2013年初春,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笑意盈盈,身着壮、汉、瑶、苗、侗等广西12个世居民族服饰的“民族娃娃”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官方微博一亮相,就备受追捧关注,有网友称“好萌好创意”,有网友要整套收藏。更有网友称“上了一堂生动的广西民族文化科普课”,要把“民族娃娃”带回家。

广西境内居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各民族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形象作为参考设计制作了这组“民族娃娃”。她们全部以女娃娃身份亮相,个头约为30厘米,制作材料是环氧树脂,形象可爱时尚、生动活泼,表情丰富,讨人喜爱。每个“民族娃娃”在衣着、饰品、头型等方面均体现出本民族的明显特征。在动作上,一些“民族娃娃”拿着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器物,载歌载舞,很容易让人辨识出其民族地域特色。如“京族娃娃”张开双臂,身穿飘逸长裙,头戴葵树叶制作的斗笠,宛如一个刚出海归来的京族少女。

这些“民族娃娃”的面世,经过了两年多的筹备讨论、修订研发。这些可爱生动、时尚活泼的卡通形象无疑可以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推广民族产品、展示民族魅力,让人们轻松地认识了解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

同一时间,贵州宣布将推出境内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主人公的动漫形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