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第一动力”创佳绩 科研兴校谱新篇——广西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工作略记
发布日期:2024-09-30

建校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族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践行和弘扬时代精神,坚持科研兴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围绕高校职能,着力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科研平台构建工程、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工程、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学术交流拓展工程等五大科学研究工程,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推动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取得丰硕成果。

广西民大重点聚焦科研创新,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设立科学技术处和社会科学处,实现了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差异化管理。2017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科学研究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解决区域发展重大问题能力”。学校科技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更新科研创新观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把创新作为加快提升科研整体水平的中心环节,在国家级科研立项和成果获奖方面成果丰硕,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理念与特色,着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让科研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


聚焦强校之本 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

广西民大的科研工作与国家和地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紧密结合,组织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4年,广西民大在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取得重大突破,至2021年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大专项立项1项。历年来,全区高校获得2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含专项),广西民大占了10项,居自治区首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单列学科、中华学术外译、冷门绝学项目分别实现零的突破。

近10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53项,资助经费4022万元。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专项项目、期刊项目8类项目共149项,单列学科教育学、艺术学2类项目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立项134项,资助经费5579.0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6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其他类别6项。

2022年1月,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了广西民大天体物理研究团队首次探测到活动星系演化进程中恒星形成率的反弹现象的相关研究成果。此项成果,为研究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提供了观测证据。

2022年3月,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考古和人类学科学》刊发了广西民大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冶金考古团队科研成果《从碗式炉到小竖炉:广西六浊岭冶铁遗址的新证据》。该成果对岭南地区古代冶铁遗址——广西平南六浊岭古代冶铁遗址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岭南古代冶金技术发展水平。

脚踏实地,悉心耕耘。近10年来,广西民大共获得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305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77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项,获奖数量在自治区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2项,其中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2022年1月,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与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联合课题组申报的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荣获2021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上零的突破。

近年来,广西民大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9249篇,其中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762篇,被SCI、EI、ISTP、SSCI、A&HCI等国外权威检索机构收录1374篇,出版学术专著386部,译著99部,编著、工具书及文集156部。


聚焦创新协同 搭建科研平台新空间

广西民大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坚持完善科研平台培育和提升机制,构建“平台+团队+项目+成果”的科研平台运行模式,已初步形成“国家级平台-省部级平台-校级平台”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平台框架与智库体系。

2020 年,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学校拥有人文社科类科研平台8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28个。

目前,广西民大拥有自然科学类科研平台47个,其中省部级17个,包括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中国-东盟国际创新平台3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示范及能力提升基地4个、自治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广西科技智库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2个。

以科研促创新创业,打造科研与创新创业互促共融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直是广西民大努力的方向和目标。2017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获评为自治区级众创空间;2019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1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同年,学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国赛金奖,这也是广西高校在高教主赛道取得的唯一金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创刊至今,已成为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报自1995年开辟的“人类学研究”专栏,入选第一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和第二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学校积极拓展学术交流形式与内容,深化提升学术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不断探索与国内外学术界合作交流的新形式,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近10年来,学校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202场,其中国际性会议55场、全国性学术会议117场、区域性学术会议30场;举办学术讲座3251场次,惠及师生10万余人次。


聚焦服务社会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广西民大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坚持需求牵引,聚焦服务区域企业发展,实施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合作,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10年来,广西民大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依托,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发展,进一步落实校市、校地、校企合作协议,继续做好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工作,主动承接委托项目,科研服务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承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委托横向合作项目共618项,合同经费7687.67万元。为服务国家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同期,广西民大共有21个机构成为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其中重点智库3个、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和培育单位各1个、广西科技智库1个。学校的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100强。依托这些智库平台,学校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交300余份咨询和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和政府部门采纳100余份,其中多篇咨政报告获得中央有关领导批示。定期编撰出版内参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时了解情况、科学决策等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3月,在“三月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空中课堂上,学校领导主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在线报告,受到各族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2021年12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广西民大、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展走进校园,成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这几年,广西民大先后在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河池学院挂牌成立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河池学院研习基地,进一步总结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提供“南宁样板”,讲好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新故事。同时,广西民大还分别与自治区民宗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新时代广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

上述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社区。

从2016年开始,广西民大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举办5届交流训练营。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课堂学习、田野调查、撰写科研报告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交流、论坛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进一步提高合作创新水平;2019-2021年间赴广西各地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方立法与法规实施、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等主题进行实地调研。这个中心撰写的多份调研报告荣获2019、2021年全区党委政研系统“大学习大调研”活动调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并获自治区有关领导批示。

2015年以来,广西民大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每年暑假都会开展田野调查,在靖西市安德镇成立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科研基地,对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状况进行普查。同时还承担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项目,致力于探索广西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广西民大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广西边疆治理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多次承接相关研修、研习培训,举办多期“非遗学堂”和“国培”“区培”计划项目培训班,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培育新人。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广西民大也是硕果累累。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近10年来,学校实施科技转移转化110项,收益合同经费1828.77万元,其中承接企业事业单位各类技术开发、服务、咨询和项目研究92项,合同经费1150.47万元;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8项,合同经费678.30万元。

广西高校海洋微生物资源产业化高水平创新团队,紧密围绕热带与亚热带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工业化应用,以微生物在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和健康环保上的应用为重点,先后主导建立广西六堡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广西分中心、广西海洋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农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研发中心和田园生化企业创新中心,同时与多家公司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团队,围绕广西喀斯特地区饮用水安全的现实和问题导向需求,开展大石山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科技扶贫,通过长期对喀斯特地区水质调研分析,创新了“特征污染物识别 - 选择性吸附 -消毒”为核心的饮用水净化解决方案,近两年来,在革命老区东兰县建立饮用水净化示范工程,无偿为该地区群众的饮水净化提供服务,并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搭建互联网水质监测平台等方式为东兰县农村地区的分散式供水安全提供技术保障。2022年与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水科学与技术创新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科创平台。

材料与环境学院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摩擦材料的科学研究。2019年,学校与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将两项专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如今,3个创新产品已经在青岛、安庆、西安建成生产线并使用投产。

“国际性”,一直是广西民大治校办学的亮丽名片。学校充分发挥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作用,依托东盟学学科群,重点围绕东盟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成果为国家、自治区提供政策参考和咨询,积极搭建东盟各国信息数据库并持续推动信息平台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面向东盟的对外友好合作及广西面向东盟的开放发展战略,已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广西民大充分利用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围绕广西及东盟国家技术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科学家合作交流、人才联合培养、科研联合攻关等活动,已立项建设3个自治区科技厅中国—东盟国际创新平台。2017年至今,引进6名外籍杰出青年科学家到校开展科研工作。

迈步新征程,广西民大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重大项目的培育力度,强化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学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责编;王怡凡 刘雅

流程 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