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疆吐鲁番,大家都会想起吐鲁番的瓜果甜,其实,在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有一座“大地上雕刻出来的城市”,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交河故城。“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交河城曾是“西域36国”之一车师国的都城,也是大名鼎鼎的安西都护府的府治所在……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内,交河故城都是我国古代西域地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屯田活动中心,见证东西方文明的相遇与融合。
唐代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提到交河。来源/纪录片《史话新疆》截图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遗址,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城市建筑群遗迹。
↓请横屏观看↓
交河故城位置示意图(箭头处)。底图/百度地图
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内,交河故城都是我国古代西域地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屯田活动中心。迄今古城区保留了高台城址以及护卫城市的雅尔乃孜沟(东)和伊什郭勒沟(西)、高台墓地、石窟及寺院、盐山、旧石器遗址等珍贵遗存。
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交河故城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现今,交河故城的规模大体为唐代遗存。
交河故城遗址。来源/纪录片《史话新疆》截图
01
实证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百米宽的河道从台地北面分流而下,又在南面合二为一,成为城址的天然屏障。台地高出周围河床约30米,四周如刀劈斧削,临高据险。伫立台地之上的城址长约1650米、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约37公顷,从空中俯瞰形似一片柳叶。
俯瞰交河故城(绿化带围绕处)
汉宣帝时期的将军郑吉在车师屯田。来源/纪录片《丝路故事》截图
交河故城车师墓地出土的金项圈。来源/《西域文物图考》
↓请横屏观看↓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交河城都与中原地区息息相通,具有一体性,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证。
唐代交河城的布局与长安十分相似。来源/纪录片《史话新疆》截图
作为治理西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前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唐朝治理西域时期,中央政府将主管西域的第一个军府建置——安西都护府设在交河城,开辟了西域治理的新纪元。安西都护府在交河城的设置,体现了唐王朝继承汉代“大一统”思想,既善于归纳前期中华文化的成果,又善于在大一统的新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在西域继续贯彻中央王朝政令、维护西域各地安定和丝绸之路畅通的政治追求。
安西都护符牒。来源/纪录片《丝路故事》截图
这一时期的交河城,呈现出四方商贾云集、国际贸易繁盛、各民族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景象。当时,不少西域人还在唐朝政府中任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如在交河沟西墓地出土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墓中,“领兵胡将”康延愿的墓志铭文记载:“(唐)龙朔三年(662)康延愿铭,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表明他完全视自己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作为丝绸之路遗珍——衰落。14世纪,黑的儿火者对吐鲁番发动大规模战争,攻陷了交河、高昌,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并最终成为废墟。明代永乐年间,西域使者陈诚重开丝绸之路,他所见的交河、高昌已经是荒城。
交河故城的发展变迁史清晰地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固有领土,行使着统辖权,维护着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02
彰显中华文化独特价值
近代以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在交河故城陆续做过调查或试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俄、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瑞典等国的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先后在交河故城开展考察发掘。1928年至1930年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考察交河故城,主持沟西古墓区发掘,之后整理发表《高昌砖集》《高昌陶集》《吐鲁番考古记》等著作。1956年,新疆首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师生对交河故城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寺院等房址25间,出土墓志、陶器、佛像、服饰、钱币等文物700多件,同时全面测绘了交河故城平面图。1994年至199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两次合作在交河沟西台地上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早期墓葬和高昌回鹘时期的墓葬数十座。
交河故城东门遗址。供图/贺云翱
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交河故城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交河故城现今的规模大体为唐代遗存。唐朝时期,交河城逐渐由东向西发展,形成了两条纵向干道、一条横向干道的城区格局,双轴线的城市格局特征展现了中原与中亚文明的交流互动。建筑形制也与唐代长安城相仿,迄今保存的众多建筑遗存按功能、性质分为崖壁、城门、街道、官署、民居、防卫设施、佛教建筑、墓葬等,反映了古代交河城是一座融政治性、生活性、宗教性和军事性于一体的城市。
交河故城城区。供图/贺云翱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的建筑方法极为独特,主要有“夯土筑法”“压地起凸法”“土坯法”“减地留墙法”和“剁泥法”。其中,“减地留墙法”多用于修筑房屋,“剁泥法”多用于修筑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筑,“剁泥法”至今还在新疆地区使用,“压地起凸法”与陕甘宁等地传统的窑洞开凿方式有一定的关联,这些丰富的建筑技法展现了西域与中原地区建筑技艺和城市文化的交流。
交河故城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来源/纪录片《史话新疆》截图
交河故城的墓葬形制多样,包括车师人的竖穴土坑墓、汉人的斜坡墓道洞室墓等,城址和墓葬中的回鹘文、汉文,体现了汉族、回鹘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城址与墓地的选址地点表明,当时人们善于利用自然天险作为城市的防御系统及生存空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纪录片《史话新疆》截图
(原文于2022年8月5日刊发在《中国民族报》,内容有删减。作者贺云翱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马涛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贺云翱、马涛
编辑·流程·制作:刘雅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