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老家”河南 石榴正红—— 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掠影
发布日期:2022-11-21


中原沃土,黄河哺育。


河南,56个民族成份齐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揽全省民族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同胞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湛蓝的天空、奔流的黄河,鲜红的石榴、动人的笑脸……7月,本刊记者走进郑州、开封、南阳、平顶山、焦作、漯河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企业医院……亲眼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真切感受到这片热土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和无限希望。


一路上,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各民族同胞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九曲蜿蜒的黄河母亲一样,长久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我们欣喜地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深深植入这片土地,烙印在中原儿女的心里。


同心打造新“团圆” 共谱“邘新”新篇章


“邘邰村的村民和大新庄村的村民走到一起,每个人都会给你讲讲‘邘新社亲’的故事。那是因为,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面。”大新庄村村民黄下凡告诉记者。


“邘新社亲”的故事相传源自500多年前,在机缘巧合下让两个不相邻的村庄,结为世代社亲。“邘”指的是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村民以汉族为主;而“新”指的是焦作市博爱县大新庄村,村民以回族为主。两地虽然地处丹河两岸,风俗习惯各异,但自明代结为“社亲”以来,情同手足,历经500多年风雨依旧世代友好。


“千人走亲戚,摆宴席,文艺节目更是丰富多彩!”每逢重大节日,邘新两村都会组织大型活动,“你到我村去,我到你村来”。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村民们走亲戚“越走越亲”。去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邘新两村积极组织救灾,两位村党支部书记还一同到新乡灾区去慰问。在脱贫奔小康路上,两村围绕“邘新社亲”展开多项合作,将扶贫帮困融入“社亲”内涵,携手走上了致富路。


这些年来,以“同心圆·共发展”为主题的多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的结对子互助活动,在河南各地积极展开。邘新两村作为世代社亲,在此活动中一直走在前列,展现出了新时代回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新风貌。


“‘与日俱进 与时俱进’是我们‘邘新社亲’的口号。”河南省“邘新社亲”非遗项目传承人、大新庄村原党支部书记赵长礼这样说道。


如今,大新庄村以“同心圆·共发展”活动为载体,不断赋予“社亲”新的内涵。通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大新庄村广结社亲,进一步强化了“邘新社亲”的品牌效应,先后与两省三市(县)的62个村街、企业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友好联谊单位。


“邘新社亲”品牌能够经久不衰,离不开结对子的合作与优势互补。近年来,邘邰村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与周边村庄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带动村民乡邻就业创业。“我们大新庄村过去有十几家贫困户,在邘邰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这些贫困户在邘邰村开饭店、做小吃,现在都脱贫致富了。”赵长礼介绍说。


目前,大新庄村以“邘新社亲”为引领,建起了互嵌式小区,还成立了邘新坊食品公司,生产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爱丸子等。“邘新坊”通过对两个村的村民进行贷款等帮扶,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在谈到“邘新社亲”的影响时,赵长礼总结了三句话:“感觉到民族团结的力量无穷无尽!”“我们真真正正尝到了民族团结的甜头!”“各族群众更加坚定了走民族团结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传承创新“邘新社亲”品牌,通过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河南全省共有8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签订友好互助协议,另有55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社区)、20家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与周边村(社区)结对,共建结对1454个。通过友好结对、定向帮扶、宣传教育、文体活动、评先创优、节庆互动等方式,进一步增进了各族群众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情感上相互亲近。


古老的“邘新社亲”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愈发熠熠生辉。


40621660978033_.pic_hd.jpg

“邘新社亲”民族团结进步联谊会举办活动


热阿衣兰.阿不来提一家人.jpg

在镇平县安居乐业的热阿衣兰·阿不来提一家人


阿卜杜拉麦提卡斯木(中)和王大哥(右)在玉石店铺.jpg

阿卜杜拉麦提卡斯木(中)和王大哥(右)在玉石店铺


八千里路情和爱 汝州和田一家亲


正午的阳光洒进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二楼的运动治疗室,给正在里面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贝丽克孜心头增添加了几分暖意。


前来查房的宋兆普院长,一边鼓励患儿康复训练,一边指导医护人员规范操作。


贝丽克孜站在一旁,不时按照医生的要求,帮助正在做针灸的儿子左右翻动,缓解孩子长时间俯卧引起的身体不适。


贝丽克孜来自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带着患有脑瘫的儿子在汝州治疗已经有4年多了。最初来的时候,孩子连翻身都不会。现在孩子不仅能够自主翻身,还可以支着身体看手机屏幕,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宋院长给予我和孩子希望,更给予无私的帮助。医院减免了治疗费用,这帮了我们一家大忙了。”这位淳朴的妇女眼中噙着感激的泪花。


宋兆普倾力救治新疆脑瘫患儿的事还得从2015年说起。当年6月,受新疆河南商会副会长樊永根邀请,宋兆普到相隔4000多公里的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进行义诊。两天时间里,宋兆普和团队接诊了470多名患儿。看到当地还有一些脑瘫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医者仁心的宋兆普作出决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多治疗一个是一个。


经过协商,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与和田地区残联达成合作协议,开展“维汉一家亲 援疆救治脑瘫儿童”活动,筛选几名脑瘫患儿送到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免费接受治疗。2015年10月13日,宋兆普将和田地区的13名脑瘫患儿带回汝州。


来自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博斯坦库勒村的村民吾妮且木的孩子阿卜杜拉·肉孜买买提,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治疗,阿卜杜拉3个月后就能独立坐起,7个月后会走路,8个月后竟然完全康复了。看着如今四肢活动自如、各项功能都正常的孩子,吾妮且木很是欣慰。


“刚来时有些担心,但医院照顾治疗得很好。”吾妮且木告诉记者,医院不仅为他们提供住宿,还免费为患儿提供奶粉、尿不湿等物品。接受治疗期间,康复医生还教会了她按摩和氧舱治疗技术。回到和田后,吾妮且木除了给自家孩子做康复治疗外,又入职墨玉县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成为一名康复治疗师,月工资近3000元,这也让她的家庭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自2015年至今,宋兆普已18次赴新疆调研巡诊,共接收3批墨玉、洛浦等地的52名脑瘫患儿来汝免费治疗,并以送医、送药、送技术的形式,为和田、喀什4家康复机构培训少数民族康复技师230名、护士96名、医生140多名,共救治脑瘫患儿6280余名。其中,已有760多名治愈的孩子背上书包走进学校,还有2830多名孩子基本康复,更有许多患儿家长在金庚医院专家的培训下获得一技之长,实现了就业。


“目前,我们与和田的罗科曼医院合作组建了3家脑瘫康复医院,并通过派驻专家组和培训指导等方式,建立了长效机制。我们也正和伊犁、哈密等地的医院洽谈,将尽快建立合作,让当地的脑瘫患儿能够就近进行康复治疗。”谈起这些年对新疆乃至全国各地脑瘫儿童的救治,宋兆普欣慰地说。


从新冠肺炎疫情到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人间大爱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宋兆普和汝州金庚康复医院的故事,亦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生动注脚。


因玉结缘豫疆情 第二故乡在镇平


大清早,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的干部热阿衣兰·阿不来提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从新疆回镇平的社区居民阿迪江请她帮忙订购机票,打算去江苏销售玉石的居民需要在社区提前进行疫情防控报备,还有县里民族团结进步培训班的文件需要翻译……


今年30岁的热阿衣兰,是天下玉源社区的“名人”。2016年,她带着6个月大的女儿来到镇平县,与在这里已经工作生活了8年的丈夫团聚。由此,开启人生新篇章。


热阿衣兰的丈夫如则麦麦提·努尔艾合买提是做和田玉籽料生意的,刚来镇平的时候,普通话说得不好,只能在街边摆个小摊,生意也一般。如今,一家三口住着社区60平米的公租房,购置了小汽车,还在老家乌鲁木齐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2020年,热阿衣兰被聘为天下玉源社区干部,每月工资2600元。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无微不至地为社区群众做好服务。


谈起如今的生活,热阿衣兰笑得合不拢嘴。“过去在老家年收入大概五六万元左右。到了镇平之后,翻了好几倍,如今有三四十万元。”让她更满意的,是女儿开日麦·如则麦麦提享受到的教育环境。前不久,女儿刚从镇平玉都国学幼儿园毕业,幼儿园为孩子们举办了温馨的毕业典礼。热阿衣兰一边指着电视柜上摆放的女儿穿着小博士服的毕业照,一边向记者介绍:“镇平的教育质量真是好,孩子从小就学会汉语拼音、了解中华文化,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最近,夫妻俩正计划在镇平购置一套学区房,“生活富裕了,更要重视孩子未来的发展。”


热阿衣兰一家的幸福故事,只是镇平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典型缩影。从2004年开始,就有少数民族生意人从新疆来到镇平做玉石买卖。十几年间,这座小小的乡镇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玉雕生产销售集散地,常住维吾尔族人口最多时达到3000余人。为帮助维吾尔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镇平县创新开展“三不愁”(即上学不愁、出行不愁、合法的宗教活动不愁)和“六同”(即同班学习、同院就医、同区居住、同市经营、同享小康、同吃同乐)模式,投资4100多万元建起容纳408套公租房的天下玉源社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来镇经商务工的各族群众。县里专门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聘请专业老师授课,越来越多的各族同胞在这里扎下了根。


真情,总是双向奔赴的。去年河南“7·20”特大暴雨期间,天下玉源社区居民自发捐款8万多元,并购置了方便面、水果等物资,反哺中原大地第二故乡受灾的乡亲们。


在镇平,经商务工人员阿卜杜拉·麦提卡斯木和他的汉族大哥王更子的故事,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2003年,同在北京潘家园市场销售玉石的两人成为朋友,王大哥借给阿卜杜拉3万元启动资金,鼓励他到自己的老家镇平做玉石生意。就这样,阿卜杜拉来到这个中原小镇,很快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如今,他投资3000多万元,在新疆开办4家工厂,带动了500余人实现就业。此外,乐善好施的阿卜杜拉10多年来捐赠超过100万元,为镇平的贫困户盖起羊肚菌大棚,为上不起大学的贫困学子交纳学费和生活费……


王大哥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阿卜杜拉就让他给自己看店铺,每月工资5000多元。闲暇之余,两家人经常串门。阿卜杜拉最爱吃王大哥做的河南烩面,王大哥的孙子也爱吃阿卜杜拉做的新疆手抓饭。


“我从心里感激党的好政策,感激王大哥这样善良的河南老乡。如今的生活,是以前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中华民族是一家,不分哪个民族,谁有困难,我都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给予帮助。”


中国人常说,吾心安处是故乡。对乐业安居的朴素向往,就像一条永不断流的河,流淌在每一个同胞的心中。在镇平,操着一口流利河南普通话的阿卜杜拉和他的邻居们,早已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河南人把外地人来河南,称做“回老家”。是的,千百年来,黄河母亲养育了中原大地上淳朴、善良的各族儿女。如今,“老家”河南仍然以其热情、包容和厚道,温暖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同胞,同心协力、踔厉奋发,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老家”河南,欢迎回家!


(责编/金向德 实习生罗翌桐)


文:本刊记者 许鑫 实习记者 翟梦迪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8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