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1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防城港市举办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防城港市是一方文化热土,特色文化资源绚丽多姿。在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防城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集“边、山、海、民(俗)”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书写了生动篇章。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也构成了防城港市发展的基本底色,形成了开放、开明、开拓的精神特质,并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城港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开发保护并举 文化“活”起来
扶杆、拨弦,一曲曲海风浓郁、优美动听的京族独弦琴乐奏响。仅依靠一根琴弦和一个摇杆,变换着弹、挑、揉、推、拉等诸多手法,行云流水、悠长抒情的旋律就从演奏者指尖跃然升起,与海风明月共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防城港的京族独弦琴艺术是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然而,几十年前,独弦琴也曾处于几乎失传的境地。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怀揣着为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微薄之力的心愿,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苏春发弃商从教,免费培养独弦琴爱好者。他说:“我常常带着学生参加各类乐器比赛,寻找机会登台表演,想用这种方式让观众听到并记住独弦琴的声音,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持续投入资金用于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保护。防城港市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开展对独弦琴艺术现状的全面系统摸底排查,建立数据库,鼓励和支持市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创作。悠悠琴声中,一首首体现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主题的歌曲传唱开来。
苏春发将自己的家改为传承示范基地,用于传习、展示、体验、研究京族独弦琴艺术。“我教了几百名学生,各民族的都有,如今独弦琴艺术还纳入了课堂教学,再也不用担心民族文化后继无人了。”苏春发欣慰地说。
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防城港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71项,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56人。对于濒临消失、传承困难的传统文化项目,相关部门及时制定方案实施了抢救性保护。
近年来,根据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防城港市还以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为支撑,在国境线20公里的范围内建设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长廊,培养了大批非遗传承人,使中越边境非遗惠民富民示范带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实现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京族三岛群众共庆传统哈节
搭建特色平台 文化“聚”起来
漫步防城港市区,京琴路、瑶绣路、玉桂大道等道路名称饱含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防城港市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贯穿于道路命名实践中。”市民政局地名办负责人表示。
一砖一瓦皆故事。把特色文化街区道路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阵地,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理念浸润于老百姓日常生活,助推形成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市档案馆依托多民族档案文化史料,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吸引各族群众与史料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作为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5月,市档案馆又增设了一批多民族服饰特色展品,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文化展厅“民族团结”展览模块,润物无声地引导观众进一步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夕阳西下,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鼓掌叫好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不断,原来是一群年轻人正在非遗展示中心打陀螺。
目前,防城港市共建有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29个,高林村便是其中之一。村里设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大板瑶服饰、瑶族刺绣展览馆和培训基地,有砧板陀螺展演培训基地、国门大舞台等。自2020年建成以来,这个非遗展示中心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政府推动和民间助力有机结合,防城港市建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基地、展演平台。比如,京族独弦琴艺术培训基地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培训,有固定授课老师、专家顾问提供“一对一”教学,定期组织考级、组织汇报演出等活动,真正实现了培训、展演常态化发展。
防城港市区颇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新路名
构筑地域品牌 文化“靓”起来
习琴30多年,独弦琴演奏者、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对独弦琴的材质、外形、拾音器等进行了数十次改装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新款多功能独弦琴,无论外形、音质还是功能都得到了改进。因在独弦琴艺术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苏海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随着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防城港市的传统节庆活动也重焕生机,京族哈节、阿宝节等大放光彩,塑造着亮丽的地域文化品牌。
每年的京族哈节,都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与。这也是防城港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越边境文化活动品牌的成功案例。
为推动传统民族服饰传承发展,防城港市打造了“樊大姐”等服饰品牌,加入了时尚元素的京族、瑶族服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鱼露、米粉、风吹饼等地方传统美食小吃被纳入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同时,也被开发成旅游特色食品,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高跷捕鱼、耙螺、围箔、拉大网等耕海技艺,化身文旅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金滩草根艺术团、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等表演团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广受欢迎,艺术家们创作的剧目开始从防城港走向世界,动人的旋律响彻国内外舞台。(责编/张伟 实习生郭贝贝)
文:傅贤杰 黄元武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8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