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岭哨所所长陆兰军
边陲明珠防城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她的美,美在北部湾海港的宁静与富饶,美在十万大山的青翠与绵延,更美在当地层出不穷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漫漫护边路 谆谆爱国心
从防城港市区向着边境线驱车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尖峰岭——这里有著名的尖峰岭边防哨所,有一群英姿飒爽的边防哨兵和他们的所长陆兰军。身材偏瘦、皮肤黝黑的陆兰军,已和父亲、兄长在此坚守了32年。
寸土不让、固若金汤。这是“戍边守疆人”陆兰军一家三代共同的人生信条。尖峰岭哨所建立于1979年,陆兰军的父亲陆之芳临危受命担任所长。长期在大山里执勤,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抬动手脚都非常困难。无法继续任职的陆之芳将重任交给了刚从部队转业的次子陆兰廷。14年后,深受父兄影响的陆兰军,在哥哥调离尖峰岭哨所之际,主动接过了戍边守疆的接力棒。
陆兰军说自己要做祖国边境线上“有血有肉的界碑”,他说到做到!24.5公里的边境线、26块界碑,他时常徒步穿梭在崎岖的巡逻路上,磨破的解放鞋不计其数。每月4次巡逻一次不落,每次往返近50公里,一年下来要走2352公里。“我热爱这座大山,熟悉每一条溪流、每一块界碑。只要国家需要,我会一直走下去,无怨无悔。”57岁的陆兰军仍然干劲十足。
守边护边,责任重于泰山。2012年3月,邻国边民修建便道时试图越过我国边界。此时,陆兰军第一时间带着哨兵赶到现场,责令对方后退,及时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32载巡边守边,期间种种困难可想而知。正是对祖国“清澈的爱”,成为陆家三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使命——陆兰军的两个侄子、1个外甥先后当上哨兵,家乡尚义村的400户村民中有350人自发加入巡边守边队伍。户户有哨兵、村村是哨所,保家卫国、驻守边疆早已成为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不渝的信念。
那良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廖志洪带领小学生擦拭界碑
群众贴心人 致富引路者
如果你去广西防城港边境那良镇各村寨转转、和村民们聊聊天,就会高频率地听到一个名字——廖志洪。他是那良边境派出所副所长,负责的辖区内聚居着汉、壮、瑶、侗等多个民族。这些年来,他用心用力用情守护边疆的和谐稳定,服务边境各族群众。2019年,廖志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派出所辖区内的五联村老冯坪村民小组位于群山深处,聚居着近400名各族群众。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很多群众结婚不登记,也不给新生儿做出生登记,久而久之就成了无出生证明、无户口的“两无”人员。在2016年的一次走访中,廖志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帮助群众解决这个难题。
“两无”人员多、时间跨度大,必须要经过DNA鉴定来确认血缘关系。考虑到群众经济上的困难,廖志洪多次奔波往返于村寨和县城之间,积极与当地公安机关协商,争取减免困难群众的鉴定费用,还和同事们一起逐户上门采集血样。几年来,他共为边境困难群众解决“黑户”、非婚生子入户、无出生证明等户口问题近200个,协调有关部门减免DNA鉴定费20余万元。
户口问题解决了,廖志洪又琢磨起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老冯坪组山高路陡,坑洼不平的盘山土道让村民们出行艰难。他向群众许下承诺,要带领他们修路致富、改变现状。
说干就干,廖志洪迅速联系有关部门,与派出所民警集思广益,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2016年底,一条平整、通畅的水泥路终于修进老冯坪。路修好,建筑材料运进来了,村民们纷纷盖起新房,年轻人也走出大山务工挣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新生活。
肩挑教练责 托举冠军梦
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业余体校在自治区内外名气不小,已累计为国家和广西举重队输送了46名优秀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共取得337块金牌、257块银牌、256块铜牌的好成绩。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深埋功与名”的教练——刘海东。
田径队教练去教举重,听起来有点滑稽,但这却是刘海东的真实经历。1999年,由于工作需要,长期从事田径训练工作的刘海东被任命为刚组建的防城港市青少年举重队教练。田径变举重,刘海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先是向书本求教,他把能找到的关于举重方面的书全都买回家反复研读。仅仅看书当然不够。当得知世界举重冠军、自治区体校举重队女队教练张祥森要到县里调研,他当即登门拜师学艺。就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干劲,刘海东逐渐掌握了举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摸到了举重项目的门道。
为了发掘举重的好苗子,刘海东经常四处奔波,耐心反复劝说家长,消除其后顾之忧。训练中,为了让小队员练好基本功,他又会展现出严厉的一面,化身“魔鬼教练”。从举的姿势、挺的角度、发力的技巧、短跑摆臂和摆腿,不厌其烦地“抠动作”。经过多年努力,刘海东终于培养出了全区冠军黄纯、全国冠军吴春兰、亚洲杯举重锦标赛冠军李燕艳等优秀举重运动员。
训练场上,刘海东是严师;生活中,他却像慈父。他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学员的训练情况和家庭状况。有一次,一名年仅11岁的学员训练受伤,送到医院动手术时需要家长签字,刘海东二话不说就代替家长签了字,并垫付了费用。20多年来,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训练和照顾队员上,还常常拿出工资贴补他们的伙食。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个人……作为教练,刘海东从未站上过职业运动员的领奖台。但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成为了他人生的奖牌,激励着他坚定前行。
刘海东(三排右)和体校师生赛场合影
那梭镇“十姐妹”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在蔗园劳作
守十任初心 与姐妹同行
提及防城区那梭镇平木村,有一群姐妹的故事不得不说。她们有着不同的姓氏、不同的身份。她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因同一份初心聚在一起,胜似亲姐妹。时至今日,她们同行已有40年之久,成员更替,不变的是当年“成团”的初心。
1982年,致力于为乡亲献爱心的平木村“十姐妹”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旨在秉持发扬雷锋精神、为民办好事的原则服务乡里乡亲、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平木村年近80岁的颜训兰老人一直和身患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十姐妹”这些年来坚持轮流到她家里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这样的事,在“十姐妹”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不胜枚举。如今,从最简单的照料家务到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特困学生,再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经济增收致富,“十姐妹”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更加全面多样。
为了盘活平木村的集体经济,“十姐妹”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联合第三方公司在村里种植甘蔗。队员们和村支两委一同开荒除草、开植蔗沟、培土育苗,在甘蔗园里忙得热火朝天。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种植的60亩甘蔗苗长成了蔗林,村集体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壮大。蔗园所获得的部分收益也作为“十姐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帮助着更多的乡亲们。
坚守初心、助人为乐,“十姐妹”志愿服务队在当地留下了令人交口称赞的感人事迹,鼓舞着一批批村民加入这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把“十姐妹”品牌做大做强,让志愿服务成为防城港人的日常行动,帮助和影响更多人,以良好社会风尚扮靓家乡,姐妹们的美好愿望已然成为现实。
海风吹拂过北部湾,边陲明珠向世人展示着更加夺目的光彩。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陆兰军、廖志洪、刘海东、“十姐妹”志愿服务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故事在不断续写,防城港的精彩亦未完待续。(责编/龙慧蕊 实习生杨卓)
文:徐玉梅 黄元武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8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