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在你的脚下挖地三尺——长篇小说《花开如海》创作有感
发布日期:2022-11-21



1668151050107583.jpg


(一)


第一次认得“地平线”几个字时,年少的我并不清楚它的意思,但对天边起起伏伏的山脊线很是纳闷:为什么我们这儿的“地平线”是弯弯曲曲的呢?


如今,疑惑早已变成了牵挂。晚霞满天的黄昏,在城中仰望四周披着金边的山峦剪影雄姿,心里总会被一些暖意塞满。不消说,我早已知道弯曲地平线背后绵延悠长的模样,知道它绿水青山的韵味,更知道那一道道飘曳在大山深处人间烟火的美丽。


家乡有个好听的名字:恩施。一座典型的山城,如明珠镶嵌在鄂西南大巴山与武陵山脉交汇处的逶迤群山间,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恩施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交融的多民族聚居之地。


那些老家在乡下的朋友总认为,从小生活在恩施城的我理应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却不知我个人对山的依恋有时候甚至到了狭隘地步。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上海外滩,欣赏着繁华的大都市盛景,心里却生出隐隐的不安与孤单;相反,每次投入大山怀抱,随便找个坡坡坐坐,随意在哪道梁上走走,就顿生安稳与温暖。留心过几位从山里走出去的作家,包括我自己,无论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一定少不了关于山的记忆与情怀,那是沁入骨髓的元素,怎么抹都抹不去。我新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花开如海》,讲述的便是大山里年轻人成长的故事,曾经的书名就叫《每一座高山》。


(二)


2017年深秋的一天,恩施州委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交给州文联一个任务:组织作家创作一套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当时领导看着我说:“把它们写成《平凡的世界》那样的吧。”轻描淡写一句话能把人“吓死”!


2018年春节前,恩施州20268名干部组成2438个脱贫攻坚“尖刀班”即工作队进村入户决战贫困。几个月后,我也开始全身心投入《花开如海》的创作中。


夏末,我带着大行李箱出发了。体验生活的第一站在巴东县野三关镇葛藤山村,它是全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近50平方公里的山村由两条峡谷三座高山构成,沟壑纵横,道路崎岖,600多户村民散居于海拔800米到1700米的大山中。


尖刀班驻地在村委会背后的半坡旧楼,那里蚊虫尤其活跃,每天早晨在走廊里一扫就是一堆。队员们都是来自州交通局运管处的年轻人,特别可爱、充满热情。入户走访、参加碰头会、解决邻里纠纷,还有月下散步、雾中晨跑,让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大集体的一员。队员小高用一辆大吉普载着我跑遍全村,一路上男女老幼热情相邀喝茶、歇脚,没遇到过不熟的。


继葛藤山村之后,我又走访了10多个村。几个月下来,认识了自称“国家宝贝儿”的单身贫困户、质朴幽默的退伍军人村支书、拼命干活不惜力的高山创业女青年,还有留恋好日子舍不得死的老爷爷……


尽管花了很大功夫体验生活,但要写好新时代的乡村社会特别是脱贫攻坚这个史无前例的壮举,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先天不足”。构思过程中,我也看了很多扶贫题材的作品。央视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总导演是我的弟妹潘敏,每次交流探讨,她总是强调大时代大背景、小人物小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


除了潘敏,对我创作影响很大的还有儿子斗斗。我们是母子更是朋友,一直以来这位理科男对于我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帮助很大。有一天,他谈到了“小镇做题家”。他把自己也归于这个类型:生活在小城小镇,没有眼界没有背景,只有埋头做题苦学,从小地方走向外面的大世界,一路坎坷一路成长……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不知不觉两个字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成长!


后来,《花开如海》还真写成了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它讲述了彭晓阳、田子嫣、马一龙三位生活环境不同、性格各异、价值取向有别的年轻人在春树坪村扶贫“尖刀班”磨炼、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塑造了苏明儿这样一位不甘贫困、不向命运低头的乡村创业者形象。短短几年,成就了这些年轻生命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他们随着脱贫攻坚最后的决战而成长,随着乡村振兴的开拓而进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赢。对于他们来说,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更是他们 “被扶贫、被成长”的过程。


1668151076114068.jpg

《花开如海》入选2022年7月中国好书榜单

(三)


如今回想起来,《花开如海》的写作过程有些捉摸不定,时而文思泉涌直往外淌,不忌章法;时而脑子里满满当当搅成一团,无法下笔。还有个问题:之前构思时为了提高小说的可读性,从人物关系到故事线索、大小悬念,尽量借用影视剧手法,轮到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要解决语言问题实在太不容易了,为此我费了很大功夫。


如此写了整整一年,总算完成近30万字的初稿。反反复复读,一遍又一遍地改,有时候多少有点儿自信,有时候又觉得拿不出手。似乎是有人知道我的困境,我突然接到通知去云南大理参加“中华民族一家亲”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那真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培训班有两位老师给了我最直接的帮助。一位是云南作协的胡性能老师,他在讲到现代小说的叙事时,主张借用影视剧镜头视角,形象生动不说,更可以加快叙事节奏,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为我解了大疑惑,顿时信心大增。另一位便是后来给《花开如海》作序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老师,他在培训讲座中大篇幅论述“扶贫文学”,可想而知我听得多么认真仔细,尤其是关于这类题材作品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我恨不得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课后,同学都笑说贺老师的课是专为我讲的。


从大理回到恩施后我继续修改小说,当时州委领导布置的另外几部脱贫主题作品已完稿,只有我不紧不慢越改越有劲儿,光书名就换了五次:《扑面而来》《荒村晴雪》《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最后才定下《花开如海》。


第二年春节前总算基本定稿,编辑老师提醒说最好请名家写个序,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贺老师,并通过微信联系上他。没想到很快收到老师答复,让我将电子版书稿发给他。20多天后,我就收到了贺老师撰写的序言。他在文中肯定了《花开如海》的成功,称之为扶贫文学风景里“一个格外耀眼的景点”“为我们的主旋律文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文本”。“田苹始终是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写这部小说的,这无疑也是《花开如海》耀眼的重要原因。小说写到了乡村的落后与艰难,写到了人心的龌龊,写到了死亡和挫折,但这一切并没有变成阴霾遮蔽住田苹的眼睛……她的叙述是明快的,也洋溢着一种生活的热情,传递出积极、阳光的心态……”


我明白,这些褒奖是对我的鼓励,我会把它当作今后创作的努力方向!


(四)


杨先生是位爱读书的人,排版过程中偶然看到《花开如海》书稿,便一边读一边将技术差错作了标记,正式出版后又读了一遍。某天,他发给我一份名单,说是想看这本书的朋友。不久,又收到第二份、第三份名单,差不多近百名读者都是在他的推荐下阅读这本小说的。因为《花开如海》,他们还在网上把我以往担任编剧的电影和电视剧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还有一位先生读完小说后专门找到我家,跟我讨论向松儿的悲剧,问我为什么不多写写彭晓阳和田子嫣的爱情……


其实从小说出版至今,我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他们不是评论家也非作家、学者,纯粹是有感而发,不成文不成章地写几段读后感发给我,也实在让人感动。


何先生是我过去的同事,一字一句用10天读完,急急发给我一段话:“说实话,这类作品很容易成为空洞的说教,口号多,但《花开如海》没有这些毛病,人物性格鲜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特别接地气,让人恨不得一口气看完,真的很好!”


福建的郑先生说:书已看完,被尖刀班4个队员震撼了。整部书画面感很强、人物形象生动,让人身临其境。


有位江先生读完这本书后,3次发来读后感:人性的改变原本只是理想,而作者却“欺骗”我这个读者把它看成真的……


当然,读者反映中也有不同意见的。


我想,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作品有人读、喜欢读、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能给读者带来一份温暖,又或者有批评指正,都是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五)


有读者说我像小说中的田子嫣,斯文规矩。是,也不是。我其实更像那个高山妹娃苏明儿,我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也拥有她身上那种“拼命干活不惜力”的精神。小说中有一句话,我自己也很喜欢:简单和单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1986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曾担任过州文体局党组成员、州文联专职副主席。2018年主动申请提前退休,为的就是能静心写作。有朋友笑我是自己给自己封了个“专业作家”,专业不专业无所谓,我只管全身心投入,每天的作息时间跟上班没有什么两样,还将双休改为单休。偶尔遇到困境,儿子就会提醒我,别忘了初心:妈妈不是退休,而是接续完成自己喜欢的事业。


多年前一位老师送给我一幅字,上面写着:在你的脚下挖地三尺。当时我理解老师是告诉我关于写作的真谛——扎扎实实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优秀作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慢慢读懂这句话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一种格局和境界,是一种生活与创作态度,它更是一份厚爱——爱才能找到爱,爱才能走近爱,爱才能获得爱。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投入大山宽厚的怀抱,扎扎实实踩着脚下的土地,一步一步稳稳地前行,吮吸故乡和岁月的乳汁,体味生命的艰辛,在人世间留下一个平凡生命爱的足迹,幸福而又满足。


不久前我参加湖北省作协委员会全体会议,对报告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坚守我们平静而质朴的书桌。”对身为创作者的我而言,一份骨子里的热爱,一种风轻云淡的宁静,拥有了它们就拥有了坚守!


(作者为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恩施州文联名誉主席 责编/张昀竹)



文:田苹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8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