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漠北草原各部聚会于斡难河源头,树立起九脚白旄旗纛,将孛儿只斤·铁木真尊为“成吉思汗”,宣告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65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继承了“黄金家族”的正统。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的赫赫武功,这个新兴的蒙古民族不曾像过往的匈奴、突厥、回纥一样成为草原上的匆匆过客,相反成为漠北游牧民族的终结者,并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蒙古高原”之上。
▲《忽必烈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建南 供图)
“黄金家族”的传承
正因如此,“只有成吉思汗家族(黄金家族)才能受到天命护佑以统治天下”,所以也惟有“黄金家族”才有资格称汗的观念长久以来在亚洲内陆游牧民族心中牢不可破。就算那位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成吉思汗之后最伟大的征服者——帖木儿,由于他不属于“黄金家族”,终其一生也仅是采用比“汗”低一级的头衔“埃米尔”,奉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后裔为名义上的君主。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取得合法性,帖木儿还于1397年娶察合台系汗黑的儿火者之女,以此姻亲关系进入成吉思汗大家族中。这也是明朝史籍为什么会有“驸马”帖木儿这个奇怪称呼的由来。
▲元代八思巴文金圣旨牌,意即皇帝的名字是神圣不可犯的,不尊敬服从的人将会被定罪致死。(图片来源: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
▲《元世祖忽必烈出猎图》,元刘贯道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建南 供图)
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子嗣众多,其中尤以正妻孛儿帖所生四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地位最为尊贵。成吉思汗去世后(1227),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庞大的蒙古帝国作为遗产被他的继承者们瓜分。譬如,“海押立(Qayaligh)和花剌子模地区,伸延到撒哈辛(Sapsin)及不里阿耳(Bulghar)的边境,向那个方向尽鞑靼马蹄所及之地,他赐与长子术赤”。这就是说,额尔齐斯河以西的钦察草原直到伏尔加河,包括如今哈萨克斯坦一大部分地方在内的土地,都成了术赤的“兀鲁思(封地)”。术赤在父亲成吉思汗之前去世,而这个“兀鲁思”后来则发展为“钦察(金帐)汗国”。
察合台与窝阔台也分别得到了西辽(在今新疆与中亚)与乃蛮(在今新疆北部及蒙古国西部)的旧地。这也是后来的“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的前身。至于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则得到了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前的蒙古旧地。尽管历史上并不存在什么“拖雷汗国”,但拖雷的儿子忽必烈与旭烈兀后来分别成为元朝与伊利汗国(在西亚)的建立者。
话说回来,成吉思汗诸人各有领地并不意味着蒙古帝国的分裂。14世纪初期成书的《史集》是有关中世纪蒙古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作者拉施特(1247-1318)在书中对成吉思汗四子的头衔称呼颇有讲究:术赤、察合台、拖雷都称为“汗”,唯独窝阔台才称为“合罕”。用国人更为熟悉的术语来解释的话,前三者都是“国王”,而窝阔台才是“皇帝”。这就是说,窝阔台继成吉思汗之后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二代大汗。
▲成吉思汗召开忽里台大会解决继承问题。(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次子窝阔台成为大汗,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结果。但这也是个异乎寻常的决定。不像中原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蒙古草原上自古流行着“幼子守产”的习俗。一个蒙古家庭,正妻所生的儿子中只有最小的儿子能自始至终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并在父母去世之后继承他们的全部家产。而他的兄长们在长大之后则必须到外面去另谋生路,自立家业。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成吉思汗不能不给拖雷一些补偿:成吉思汗去世时,蒙古军共有12.9万,可是作为大汗的窝阔台只分得4000蒙古军,身为臣子的拖雷倒拥有10.1万人。这就是说,拖雷虽然没有继承成吉思汗的大汗之位,却成为大部分蒙古军队的主人。
▲《太宗出猎图》(局部),元赵雍绘,元太宗即孛儿只斤·窝阔台。(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微信公众号)
军事力量在古代政治天平里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拖雷既手握重兵,又有“幼子守产”的传统作为依托,窝阔台虽有成吉思汗的遗命,未免也有些底气不足。《史集》记载:1229年春天,拖雷召集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召开“忽里勒台”(宗王大臣会议)。前三天大家欢饮娱乐,然后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大家一致推举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窝阔台再三谦让不成,终于接受拥戴继承了汗位。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
这次忽里勒台一共开了40天,其中37天都在讨论选大汗的事。要是大家都诚心拥戴窝阔台,怎么可能费这么多天呢?拉施特是伊利汗国的宰相,他的记载明显是在为拖雷美化。
从结果来看,拖雷最终做出了妥协,让出了大汗宝座。但窝阔台及其后人却不能因此高枕无忧。窝阔台死后(1241),其子贵由在1246年的“忽里勒台”上成为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表面上看,场面和谐。“全体宗王们脱帽,解开宽腰带,把贵由扶上金制王座,以汗号称呼他,到会者对新君九拜表示归顺,在帐外的藩王及外国使臣等也同时跪拜称贺。”但实际上贵由心里并不轻松。《史集》里记录了一个重要细节。“他(贵由)说道:‘我同意(即位),但有一个条件:在我之后,(大汗之位)要归于我的家族。’全体一致立下了如下誓书:‘只要你的家族中还留下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会吃的一块肉,我们都不会把(大)汗(之)位给别人。’”
▲来自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的手稿,描绘了朝臣与侍从围绕着忽必烈的情景。(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按照这番誓言,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势必将永远留在窝阔台一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沉溺酒色的贵由只当了不到两年大汗就在43岁壮年暴死,这使得窝阔台系中只剩下一帮孤儿寡妇,没有一个有能力治理国家的新的大汗人选。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蒙古帝国大汗之位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回到了拖雷一系的手中。拖雷之子蒙哥成为大汗之后,对窝阔台系(及盟友察合台系)宗王进行了严厉清算,全然不顾堂兄弟间的情面。尽管蒙哥汗死后又发生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争位事件,但这也只是拖雷系的同室操戈,而与成吉思汗的其他后裔无关了。1264年,忽必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里“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这个“大”不是尊称,是国号固有的,元朝的蒙古文书写就是“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这就宣告元朝正式建立,忽必烈成为元朝皇帝。
元朝之外,还有多少“汗国”
另一方面,在蒙哥汗去世后,奉命西征的旭烈兀也在西亚建立了自己的“兀鲁思”,这就是“伊利汗国”。所谓蒙古“四大汗国”也在此时成形,即(术赤系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后世之所以有这么多地方声称自己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譬如,中亚历史上的哈萨克汗国的统治者就声称自己为术赤的后代,并以此来震慑敌人。
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最后一个成吉思汗后裔,克里米亚汗国(1430-1783)末代汗王沙希恩·格莱(Şahin Giray)的血统也可以追溯到术赤。甚至远在西亚的土耳其也来凑热闹,宣称钦察汗国是本民族历史上建立的15个游牧帝国之一,虽然今天的土耳其并无尺寸土地曾经属于钦察汗国。
▲元前期与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位置关系图。(图片来源:《世界历史地图集》)
这“四大汗国”与元朝又是个什么关系呢?从血缘上看,伊利汗国与元廷的关系最近。旭烈兀拥有的“伊利汗”这个名号,就是忽必烈封的。“伊利”是蒙古语,意思大约等于“从属”,“伊利汗”即“从属的汗”。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了伊利汗国与元朝的隶属关系。伊利汗也一直奉元朝皇帝为宗主。比如旭烈兀去世后,阿八哈早在1265年就继承了伊利汗位,但为了表示对大汗忽必烈的尊重,阿八哈直到忽必烈于1270年遣使传旨命他继承父位时才正式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坐上了伊利汗的宝座——在之前他都是端坐在椅子上治理国家的。直到1324年,伊利汗国的权臣出班还从元泰定帝那里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这个典型的中原官衔。
可以说,伊利汗国从未对元朝皇帝的正统地位提出过质疑。这就与其他三个汗国形成了鲜明对照。1269年,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宗王在中亚塔拉斯召开“忽里勒台”,公然挑战忽必烈的权威。结果,终元世祖忽必烈一世,元军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一直征战不休。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阻断了马可·波罗当年东来时的“陆上丝绸之路”,迫使元朝阔阔真公主出嫁伊利汗国时只能舍近求远,从海路前去了。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折射出元代海运的繁盛。(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直到1303年,察合台、窝阔台两系宗王终于认识到,与元朝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是无益的,“是自伤祖宗之业”,遣使元廷“请命罢兵,通一家之好”。元成宗(1294-1307年在位)又要求伊利汗和钦察汗也依例约和。“黄金家族”之间的战争至此宣告结束。伊利汗完者都(1304-1316年在位)在写给法国国王的信里因此就写道,“今铁穆耳合罕(元成宗)、脱脱(钦察汗国)、察八儿(窝阔台汗国)、都哇(察合台汗国)与吾等其他成吉思汗诸后裔……结束迄今已有四十年之久的纷争,复和好如初”。从元成宗拥有至高无上的“合罕”头衔这一点看,这场连绵几十年的战争停止的条件之一,就是“四大汗国”均尊奉元朝皇帝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也就是“黄金家族”的正统所在。
实际上,当历史进入14世纪之后,甚至这“三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在1309年被察合台汗国吞并)还能不能算是“蒙古”汗国都要打上一个问号,遑论与元朝争夺“正统”地位了。
三者之中,钦察汗国的“蒙古”色彩是最淡的。原因很简单,“真”蒙古人很少——术赤这一系,在成吉思汗身后的分家中,一共只获得了4000蒙古军,加上他们随行的家属至多也不过几万人,要凑齐人数超过十万的西征大军,势必要从其所统治的钦察草原上征兵,而这些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钦察人反而构成了西征军的主体。结果,当金帐汗国建立后,为数寥寥的蒙古统治者与钦察属民互相杂居、通婚,“土地战胜了他们种族与天性的禀赋,他们都成了钦察人”。到15世纪,甚至钦察汗国诸汗的公文敕令也都用突厥语文写成。著名的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亲自到过月即别汗(一译乌兹别克汗)的牙帐,他在那里只听到说突厥语,连“皇后”“父亲”这样的称呼用的都是突厥语里的说法了。
▲元代武士复原图。(图片来源:前线理论圈微信公众号)
与之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察合台汗国。进入到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蒙古部落迅速地与当地人融合。这些被突厥化的蒙古部自称为“察合台人”,中世纪后期中亚的共同书面语也以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之名命名(即“察合台文”)。但这种文字所书写的也已经不再是蒙古语了。至于伊利汗国,旭烈兀统辖的蒙古西征军虽有12万之众,最后也难免“同化”的结局。合赞汗(1295-1304年在位)为了迫使蒙古人接受当地的波斯文明,甚至把建有其父阿鲁浑雕像的庙宇也强行拆掉了。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的蒙古人跳下战马开始定居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伊利汗国的蒙古人和当地人融合到了一起,很难再从形体和文化上来区分他们了。
若是再将视角投向之后历史的话,到1368年,元朝为明朝取代,其残余势力退回草原,是为“北元”。
▲元大都平面布局示意图。(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元室的传国玉玺最后则落入后金大汗皇太极手中。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位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沈阳),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黄金家族”大统的继承者,并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奉戴其为蒙古之主。也是在这一年,皇太极更改国号为“清”,从这时起,大清皇帝就成了“黄金家族”的正统继承人。
因此,历代清帝都有一个蒙古语尊号,比如康熙皇帝就是“恩赫阿木古朗(太平、安宁之意)汗”。因此,无论从何角度来看,“黄金家族”的正统都留在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
▲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局官网)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 郭晔旻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