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十三届全国政协召开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发布日期:2022-11-29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举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形有感有效抓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项工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坚实思想文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基础。


9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120余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大家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影响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因素仍然存在,政策落实上还有不少难点堵点。


委员们建议,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学习参观、工作生活,支持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民族地区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志愿帮扶。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帮助民族地区补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要提高城市民族工作质量,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鼓励流出地和流入地构建顺畅的工作机制,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强探索,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要整合资源力量,加强考核评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要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从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记忆、新中国辉煌发展历程等元素中提炼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充分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用鲜活的感人故事、励志故事、好人好事打动人、激励人、凝聚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马飚、李斌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陈倩雯、多杰热旦、杨洋、蒋建国、阿拉坦仓、陈旗、杨远艳和专家学者严庆、熊远明发言。中央统战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负责人作了协商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主题发言摘录


围绕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全国政协民宗委与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同志进行座谈研讨,同时商请12个省区市政协民宗委开展协同调研,联系57位委员和专家提供书面材料。7月底,我带领全国政协调研组到西藏,进一步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研讨。


调研座谈中,我们深深感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政策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调研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影响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有关地方、部门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大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夯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史等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根据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特点,面向重点群体,建立分众化宣传教育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持续宣传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故事,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感人故事、边疆群众到内地学有所得、成功就业创业的励志故事、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不断激发各民族互嵌互融、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依法加强管理和引导,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二、坚持慎重稳进、守正创新,构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适当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合作,推动民族地区更深度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完善流动人员流出地流入地两头对接等工作机制,支持民族地区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安居定居,鼓励引导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投资兴业、工作生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推动各民族心灵相通。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一起做工作。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文:本刊综合报道

来源:新华社、国家民委官微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