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中国的汉文字 非常了不起
发布日期:2022-12-25

1、展厅全景.jpg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陈展“甲骨纪事”单元


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汉文字之所以“非常了不起”,首先在于它所具有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玛雅文字等早已消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汉字自诞生以来经受住了重重困境和考验,不断发展、变革,成为古典文字中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教授在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曾指出,汉文字不是指“汉代”使用的文字或“汉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所通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中国古代并没有“汉字”这个名称。先秦时代称作“文”“字”“书”“名”“书契”等,秦代将“文字”连称,近代还被称作“中国文字”,到了现代“汉字”这个名称才流传开来。汉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最伟大的创造发明,世上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穿越悠久岁月而历久弥新,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行。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文明出现断层甚至“死亡”,意味着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永久泯灭。闻名世界的古埃及圣书文字虽然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在其消亡后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被学者破译重新解读,古埃及传统文化记忆才得以被重新挖掘。


汉文字是从中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体系,从殷商甲骨文传承至今,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的、本质的变化。从甲骨、金文、六国文字、小篆的古文字阶段到隶书、楷书的今文字阶段,汉字历经3000多年的演进,形体不断简化,与中华民族一路同行,始终承载着、书写着中华文明,最终成为我们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文字。


汉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与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尚在使用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即通过使用少量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比如英语。而汉字则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形体结构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发音、含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性举世无双,因此也独具魅力。


文字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所有的古文字都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象形字就是最早的文字。汉字也是如此,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象形字。《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称其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但是,象形字只能表现有形可象的物体,对于抽象事物和比较复杂的事物,用象形的办法就不足以表现了。于是,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如“上、下”,或者是利用已有的象形字加上提示符号,如“曰、本、末、刃”,这类造字法生成的汉字后来被称为“指事字”;对于那些更抽象复杂的事物,则采取了组合象形字的办法来体现,比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双木成“林”,等等,这类字被称为“会意字”。


用上述办法造出的汉字都是表意字,即用字形表现词的意义。这样的造字方法虽然直观有效,但毕竟能造的字数量有限,与完整记录一门语言尚有相当的距离。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明的古人想到了用读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字替代的办法。许慎所谓“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说的就是这类字。


然而,假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字记录中如果假借字使用太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表意不明确并引起歧义的情况。古人在长期使用假借字的经验中发现了造字还可以从词音入手,即用字形表示词的声音。有了这种认知,又有避免表意不清晰的硬需求,形声字便应运而生。


形声字在今天的汉字中极为常见,它的出现无限地增强了汉字的表现力和精确性,是了不起的创举,也是汉字最终没有演变为纯粹的表音文字的关键所在。


形声字解决了同类事物的象形字如何明显区别的问题。例如甲骨文的“鳳(凤)”和“鷄(鸡)”字,古人就给它们分别加了“凡”“奚”的声符。此外,形声字也为如何体现属性相似的概念提供了新的方案。如甲骨文中有记录“雄牛”和“雌牛”义项的“牡”和“牝”字,前者为会意字,后者则是形声字,由义符“牛”和声符“匕”组成。这两个字如今仍在使用,用来表示动物或植物的雌雄。


既然词有音、义,理论上用形声的办法就可以给所有的词造字。事实也是如此,由于形声造字法用起来非常便利,到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主要的造字法。春秋战国时代语言文字快速发展,新增字96%以上来源于形声造字法。形声字的出现,使得汉字数量迅速增加,能成功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终于成形了。


这种义音并举的独特文字体系不仅能记录古代汉语,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创造新字,成功记录现代汉语,使汉文字得以永葆青春,成为世界文字之林里的常青树。


汉文字的生命力如此绵长而旺盛,还在于其与汉语的特质高度适配。汉字的主要职能是记录汉语形成文献信息,汉语的语素基本是单音节的,汉字正好与之匹配;汉字还能弥补汉语的不足,在书面上区别同音词,在时空上超越语音的变化。所以负载着丰富内容的古文字文献后代也基本上能解读,起到“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文化传承作用。


汉字还有包容各种方言的功能。汉字中形声字的声符采取直音法,而不采取精确的拼音法。与其他表音文字相比,这种记音功能似乎显得原始,不够准确;但正是基于这项优势,使汉字获得了超越方言的能力,使汉字在各方言区都可以流传而不引起误解。即使“千里不同音”,人们也可以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因此,汉字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交流思想的最方便最高效的工具,在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汉文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更是自古以来中华“大一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产物。数千年来,汉字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我国自秦朝统一并以小篆作为通行文字推行全国以来,历朝历代直至今日都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交流工具,这已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而不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只有国家统一,文字才能畅行无阻地传播,跨越时空;从另一面来说,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增强团结、走向强盛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中华文明的载体

汉文字之所以“非常了不起”,还在于它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是音频、视频存储技术出现之前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得以长期、完整延续下去的唯一手段。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媒介,汉文字在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数千年来,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出土的与汉文字起源关系密切的刻画符号,再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汉字的形体一路演进,但本质从未改变,忠实记录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历程。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历史记录中的各代正史、编年、传记,再到文学典籍中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不是用汉字写就,无不是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能如星河般绚烂、恒久,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主要靠的就是汉文字的记录与传承。可以说,没有汉文字,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文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由于其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性,自身也是折射我国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和“密码”。我们可以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中明悟先民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习俗、思维、审美等多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


比如在甲骨文中,“并(並)”字写作“1671947712536563.jpg”,这是用“两个人站在同一平行线”会“并行、并列”之意。这也是并字的本义,后来并又引申出“合并、兼并”的义项。甲骨文中又有一个“1671947751126388.jpg”,与“并”结构相仿却又有所区别。同样是正面站着的两个人,这次却没站在一条线上,所处位置一高一低。何解?“1671947751126388.jpg”实际上是在表现不同平面的两个人,即两个人一前一后,有先来后到的关系。好比轮流做某事,前面的人做完了再轮替到后面的,所以,“1671947751126388.jpg”正是“接替、更替”的“替”字。“并”与“替”的相似与区别,正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甲骨文还反映了当时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比如甲骨文“车”字可以写作“1671947809387673.png”或者“1671947825140554.jpg”等数种形体,生动地描绘了商代马车的样子:两轮,轮轴上有车厢;车厢和马之间通过一纵一横的辕、衡连接,精巧简练。甲骨文“车”字不仅体现了殷商时期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也体现出当时的审美思维。仔细观察甲骨文“车”字的两个车轮,他们是在平面上平铺展开的。古人在造字时没有说要画出马车的立体效果、符合透视原理,而是把重点放在达意上。这种轻形重意的审美观,与我国传统绘画重意境的追求一脉相承。


人类社会的演进中,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由渔猎、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状况,在甲骨文中也都有生动体现。只要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汉文字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传承,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千年积淀孕育出的汉字文化,影响远播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包含30多种文字的汉字文化圈。其范围大致包括东亚大陆及周边半岛和岛屿,即当今的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历史上都曾以汉字为通行文字,他们尊崇儒家文化,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乃至政治制度等颇多类似,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特征。因此,汉字作为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古老悠久的华夏文明,也为这一文化圈中各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这些国家的语言与汉语不是同一个语系,但借用作为意音文字的汉字去记录他们的语言竟然都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汉文字及其在书写与传播进程中的各项发明创造,帮助并启迪了世界上一些民族的文明发展,直接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各民族能够以通用的汉语言文字进行不断深化的交流交融。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数千年前已经出现了“雅言”。“雅言”是古代华夏各民族的通用语。“雅”通“夏”,“夏”泛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与“楚”“越”等中原周边地区相对。“雅言”相当于如今的普通话,代表官方,是中央王朝权威的象征。“雅”又有“规范的”“标准的”意思,《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先秦时代的“书同文”,是国家对文字的规范与统一,代表着中央王朝礼仪、制度教化的秩序与统一,也体现了各民族的交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周天子在制定国家的礼乐大典时,就包含了以考文为内容的文字规范制度。周王朝有专人负责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周宣王时期还编纂了识字课本《史籀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统一文字。秦国文字上承商周,以小篆作为标准字形,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说话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汉代以隶书作为通用文字,继承前代的文字学传统,编纂了一大批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字典辞书,把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推广上升到法律高度。在疆域辽阔、交通相对改善的汉代,汉文字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范围直达中原周边地区,对我国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西北、西南、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充分体现了汉文字在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时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还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汉文字的丰功伟绩无疑是中华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文字的传承与中华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辩证发展关系。语言文字互通,有利于实现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统一。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各民族语同音、书同文,彼此的心更近,才能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相通、认同相一、民心相聚,从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要继续伟大下去,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汉文字基础上形成的不朽文化早已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民族和语言,成为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特征,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


我国的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不懈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


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文化基础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1、物以载文单元.jpg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陈展“物以载文”单元


6、殷墟卜骨.jpg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纪事”单元展览的卜甲


2、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jpg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陈展“文字一统”单元



作者:纪献(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 刘浩(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1期

编辑:刘雅 张昀竹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