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各民族和谐共生、血脉相连的共有家园。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全面推进中原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高度重视,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2018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党委常委会、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3600多次,对民族工作是“国之大者”的认识不断深化。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课程,系统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各级干部的民族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以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发挥好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委委员制等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把民族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全党动手、共同来做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截至目前,河南省累计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33个。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河南有38个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增进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丰富的活动载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组织300多万人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社区等“七进”活动到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活动,从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展馆、公园35个到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200多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成功举办,56个民族齐聚一堂,激发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共同发展,各族群众同步过上好日子。创新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组织全省8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通过村居改造、发展产业、文明创建、联谊走访等,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全省159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全部出列,7万多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沁阳市汉族村庄邘邰村和博爱县回族村庄大新庄村结成“邘新社亲”,两村情同手足,相互扶持,共同发展。2015年,“邘新社亲”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两村同时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的实际,着力探索散居地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把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发挥中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在文化上“寻根问祖”,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中原文化具有原创性,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认同中华文化,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中原文化具有包容性,其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和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有利于“笑迎天下客”,促进各族群众在中原大地上交往交流交融;中原文化具有开放性,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中原文化“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区域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南篇章。
坚决落实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点任务
大力宣传推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原文化宝库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认真梳理各民族与中原文化互融共进的历程,不断丰富南阳玉雕节、中国仓颉文化节等活动内容,打造一批具有中原文化底蕴、蕴含各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企业和文创产品,树立和突出黄河、太极拳等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引导各族群众涵养爱国情怀,以文化认同培固民族团结之根。
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落实《河南省“十四五”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深化“同心圆·共发展”活动,以中原文化赋能共同发展。鼓励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通过产业链把各族群众联结起来,拉长具有中原特色的中药、食品、工艺品、旅游业等产业的链条,开展“抱团式”生产经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指导产业链龙头企业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中培育和打造若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以中原文化为桥梁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时代十年,河南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原文化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影响日益显著。制定“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主题公园、主题街区,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办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
善用中原文化资源,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充分发挥河南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优势,做好各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服务工作,特别是办好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破除沟通障碍,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许慎文化园的独特作用,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语言文字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和合”思想,为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加积极因素。南阳市镇平县李森工作室弘扬“和合”文化,探索出听心声、调心态、解心结、暖心窝“四心”工作法,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深入挖掘河南各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遗存,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南卷》编纂工作,为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史料支撑和文化滋养。
守护意识形态安全,积极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深沉力量,坚定民族自信之魂,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激发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树立以国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担当,主动维护国家安全,自觉捍卫国家尊严。依托郑州大学等4所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心)建设,加强对中原民族史、中原文化的研究阐释。
作者: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张然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王怡凡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