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针对搬迁规模大、发展条件受限、集中安置难度大的县情,确立了“进城安置为主攻,集镇安置为示范,其他安置为补充”的工作思路,总投入资金20亿元,将全县10400户4.2万人搬出大山,易地扶贫搬迁率达18.3%。
多样普惠政策暖心,送上搬迁“定心丸”
宁蒗县实施多样化的惠民政策,保障搬迁群众各项权益,调动群众搬迁积极性。
一是坚持按照靠近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村的“四个靠近”原则选择安置地,确保安置社区地理位置优越,方便搬迁群众生活。宁蒗县政府在就业就学就医购物近、基础设施完善地段,规划330亩土地分3期打造小康家园、河滨家园和幸福家园3个社区,安置搬迁群众2708户11772人;在乡镇选择交通、就学、就医便利区域,建设7个集镇安置点,安置396户1540人,并为其中254户困难群众每户配置3亩生产生活用地。
二是严守住房面积“标线”、搬迁举债“底线”、项目管理“红线”,保障搬迁群众的住房质量。集中安置点实行统规统建,从严抓好质量监管,把搬迁安置房建成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
三是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问题,充分考虑水、电、路、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最好的设施配套给群众。宁蒗县在县城集中安置社区周边配建了小凉山一贯制学校、安置社区医务室,新建了体育馆、河滨走廊、公园、农贸市场、残疾人托养中心、敬老院、宁蒗二中、第三幼儿园,改扩建泸沽湖大道,搬迁并扩建宁蒗县中医院,大幅提升了安置社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利搬迁群众生活。
保障权益维护贴心,稳住搬迁“全盘局”
宁蒗县积极落实搬迁安置权益保障,稳定民心,让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现代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更加坚定,干劲更加充足。一方面,保障搬迁群众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原则上维持不变,鼓励搬迁群众对其相关权属依法进行流转。搬迁群众也可以入股形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资产转变为资本,其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所获得的惠农补贴可依法继续享有。没有发展生产条件的搬迁群众,鼓励“三地”(承包地、林地、宅基地)流转,流转不了的落实人均至少1亩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收入稳定。
另一方面,加快户籍迁移,做好医疗保障等相关工作。成立户籍迁移工作专班,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将易地搬迁群众的户籍迁至迁入地街道社区,使得搬迁群众较好地融入到城市新生活中,推动“农民”变“市民”。符合条件的进城安置搬迁户,合理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搬迁群众100%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大病患者全部纳入安置地医疗救助范围。此外,宁蒗县政府为搬迁群众免费办理不动产权证,目前已经完成2708户进城安置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并全部发放到户。
产业发展谋划精心,按下发展“快捷键”
宁蒗县因村因点因户施策开展产业扶持,做到带贫减贫机制全覆盖搬迁群众,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劳动致富。一是政府发放小额信贷,鼓励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开展自主创业,扶持群众发展“2700蜂蜜”苹果、丽川花椒、宁蒗黑绵羊、黑头山羊、高原鸡、高原红米等特色农业。目前累计发放产业扶贫小额信贷1.9亿元,扶持2205名搬迁群众创业兴业。二是扶持壮大县内1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搬迁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三是进一步加强帮扶车间建设,在原有“2700蜂蜜”苹果、同心烤烟合作社帮扶车间的基础上,建成350亩的温棚蔬菜及营养餐配送基地、3000亩的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44亩的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金开生物服装厂和丽江荣益环境清洁服务有限公司5个帮扶车间,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及附近农户就近务工716人。此外,基地运营公司每年向政府缴纳租金500万元,租金用于建立以奖代补帮扶机制;设立进城安置搬迁户滚动发展基金。
就业帮扶服务用心,装好搬迁“稳压器”
宁蒗县着力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坚持“需求导向”和“就业导向”,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提升搬迁群众转移就业质量,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由县人社局牵头,对有意愿并符合培训条件的搬迁群众进行培训,培训覆盖率100%,力争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做到培训1人,转移1人,就业1人,致富1户。培训内容涵盖电焊、筑砌、电器维修、糕点制作和家政服务等领域。
此外,宁蒗县积极组织培养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采取外出务工奖补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就业,积极开展劳力有序输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针对搬迁群众中的大病重症户等困难情况的家庭,宁蒗县开放城市保安、保洁、小区管理等一批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搬迁户上岗。截至2022年4月30日,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免费培训推荐就业10003人,其中省外务工3232人、省内县外1029人、县内5742人,户均实现就业2.1人,劳动就业率达90.16%。
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