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匠心之作 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馆藏精品掠影
发布日期:2024-10-01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目前共展出300多件我国各民族工艺文物精品,本刊从中撷取一二,以飨读者。通过对这些经典馆藏文物的简要介绍,让大家在“云”观展中,感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苗族彩绘木雕龙船头

这是贵州凯里地区苗族龙船的彩绘木雕船头。每年农历五月,当地的苗族人都会欢度龙船节。

1.JPG

苗族彩绘木雕龙头船


龙是我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也是苗族人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苗族的龙船非常别致,一般用一株大杉树或梧桐树挖成,分为母船和两侧子船。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放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的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站立划桨之处。船身总长20米左右,船头翘起水面很高,安装着一个大龙头,而苗族龙船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有漂亮的龙头,但没有龙尾。

馆藏的这个龙船头用柳树精心雕琢而成,高大且色彩斑斓,有龙眼、耳、鼻、舌、齿,嘴含珠、腮挂须。龙颈背部刻有鳞,装饰着红、黄、绿、白、青等多色彩绘,龙头顶部两角之间还有一只小八哥,龙角则是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结合典型的稻耕文化特征,左右龙角上分别写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

清水江流域的划龙船习俗,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九保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在其发展过程中,早已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其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在少数民族工艺馆,虽难见龙舟全貌,但进门即见的威武木雕龙船头,也会让观众联想起我国各民族江河竞渡、祈愿国泰民安的场景。


土家族傩公傩婆头像面具

这是土家族傩坛的主神头像。傩公、傩婆也被称作“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流行于贵州乌江流域的德江县。造型为圆雕偶像,配以头冠、耳翅,形象端庄稳重、慈祥和蔼。按照当地传说,二者象征着华夏始祖——伏羲与女娲。

3.75532-0-1-土家族傩戏傩婆面具.jpg

土家族傩戏傩婆头像面具

4.75531-0-1-土家族傩戏傩公面具.jpg

土家族傩戏傩公头像面具


傩公、傩婆的头像在制作时,多用木质密度好的白杨或柳木,不易开裂,且有避邪、除魔纳祥之意。制作工艺和一般傩戏头像面具相仿,8道基本工序为:选材、取样、画形、雕刻、挖瓢(即将头像的内部掏空)、打磨、油炸生漆、开光。雕刻手法上,平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等工艺缺一不可。

在我国西南各民族普遍流行的傩戏中,傩公、傩婆的地位和意义都十分重要。它们虽不参与具体的傩仪和傩戏表演,但在演出过程中需始终在场。通常,从傩堂老师开坛击锣敲鼓迎接圣驾,傩公、傩婆便被安放在神坛正中的米碗中,一直等到冲傩结束送神、安神之后,才用红布分别将二者包裹存放。在人们心中,傩公、傩婆与社会及个体家庭的关联,远远超过傩坛供奉的“三清图”上的众多神祇。

本馆“土家族傩戏”展区陈列的傩戏头像面具,同样以傩公、傩婆引领众多傩戏人物。按照傩戏表演的程序,一共衍生24出“正戏”,如《关圣帝君》《周仓猛将》《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等。通过这些表演,傩公、傩婆与观众一道,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古代神灵世界,将著名的三国故事与古老的先民智慧融为一体。

傩戏诞生于远古华夏,可追溯到周代“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驱疫的方相氏,大约在唐代传入西南地区。傩公、傩婆的出现,体现了我国西南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性与共通性。


畲族竹编斗笠

这顶竹编斗笠来自福建霞浦县。竹编工艺是当地畲族的传统手工工艺,以做工精美著称。霞浦所在的闽北地区与浙南山地接壤,畲、汉等各族同胞携手开发了这片土地,因地制宜地创造发展了竹编工艺。技术上的交流互鉴,使畲族竹编斗笠与该地区其他竹编工艺有着共同的起源。

2.24744-0-1-畲族竹笠.jpg

土家族傩戏傩婆头像面具


馆藏的这顶斗笠即以彩色九重篾编织而成,竹篾细若发丝,从取材到成品共30多道工序,手工艺人制作一顶需耗时7天。手工艺人编制时加入当地特有的桐油防漏,使斗笠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堪称畲族竹编一绝。

按照霞浦当地传说,竹编斗笠起源于畲族三公主与盘瓠的传说,亦称“花笠”,过去主要作为妇女外出劳作、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遮阳避雨的用具,后来则多用作装饰品和陪嫁品。竹编斗笠因其独具特色的编织手法和实用价值,受到浙南、闽北等地区各族群众的喜爱。


保安族腰刀

这把保安腰刀来自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因其刀柄上钢材与牛角交错层叠、镶嵌成形的独特造型,得名“什样锦”。

6.83677-0-1-保安族腰刀.jpg

保安族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一张文化名片,保安族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由于生产生活需要,保安族冶铁、打铁、制刀技艺逐渐在众多生计方式中脱颖而出。后来,保安族从青海迁徙到甘肃积石山大河家镇,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用品,使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馆藏的这把“什样锦”与传统保安族腰刀一样,经80道工序制成,刚韧相济、吹毛即断。制作它的刀柄时,需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等材料分别进行加工,再叠合胶铆,并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最后抛光打磨而成。腰刀的刀鞘为铜鞘外包7道银箍,由民国时银元敲制而成,不但增加了刀鞘样式的美观度,还为其凭添一份历史厚重感。

除“什样锦”外,保安腰刀还有“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样式,皆外形美观、工艺精湛。保安腰刀记录了我国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往事,如今又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馈赠外宾的国礼,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传递中华文化的精彩。


水族马尾绣背带

这件水族马尾绣背带来自贵州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流传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因其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顾名思义,这种绣法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绣品多为背带、胸牌、鞋帽、新娘服饰等,图案以花、鸟、鱼、虫为主,其制作工艺繁杂,马尾绣背带最能体现这一古老工艺的精湛水平。

5.25815-0-1-水族马尾绣花揹带.png

水族马尾绣花背带


馆藏马尾绣背带采用“花中花”构图,背带中心绣一朵巨大的蝴蝶花,背带尾部则是“太阳花”图案,四周围绕8只蝴蝶和“寿”字纹,并缀以小圆银片(表示星星),缘以黄边突出纹样,表示对孩童的浓浓爱心。

水族文化中,马是象征着健康、长寿的动物。因此,马尾毛和“寿”字纹饰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背带包裹着的子嗣的深厚感情,而且以一种文化融合的方式加深了背带的意涵。这件马尾绣背带既是研究水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和艺术标本,也让我们对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白族扎染石榴绣球纹围巾

这是一块云南大理周城白族制作的扎染布围巾,中间为一绣球图案,似花朵正待开放;四角装饰为石榴图案,两旁连有枝叶,它似乎并非秋果,而是仍有夏姿。作品整体用蓝靛染料染成,图案晕染自然,题材寓意吉祥,是一件实用又美观的工艺美术品。

8.67803-0-1-白族紥染石榴绣球围巾.png

白族扎染石榴绣球围巾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起源于黄河流域,与蜡染(蜡缬)、夹染(夹缬)合称“三缬”,后随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在苍山洱海之畔的白族聚居区传承发展至今。目前所见最早的绞缬,是出土于新疆和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的北朝红色绞缬绢。

白族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采用植物板兰草制备的靛蓝。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针缝线扎、反复浸染、晒干、拆线、漂洗等,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缝扎花纹(扎花)的手法和染色工艺。

扎花蓝染工艺源自中原、扎根祖国西南,一件具有白族风格的工艺品其本身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明证。如同这件扎染围巾所包含的寓意一样,以绣球花为中心,变幻出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台湾少数民族贝衣

这件对襟麻布贝珠衣是我国台湾少数民族的珍贵服饰。以贝珠为衣饰是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服饰工艺,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作礼服穿用。这是一种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穿在身上以显示其所有者独特的地位。

7.JPG

台湾少数民族贝衣


贝珠在台湾少数民族及整个“南岛语族文化”中都具有重要价值,甚至在许多地方具有流通货币的功能,也可作为订婚时的重要聘礼。除贝珠衣外,珠裙、珠帽、绑腿、披肩亦可以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于订婚或女子生产后男方送给女方家长的答谢礼。

制作贝衣首先要将砗磲贝切成细片,打孔后用麻线穿起,再将贝壳小串在硬质材料上反复摩擦、滚搓,制成大小均等的贝珠串,最后把珠串缝饰在麻布衣服上。这件展出的贝珠衣,由近10万颗精心打磨过的细小贝珠串缀而成,价值连城。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由此推测贝衣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而贝衣如今在台湾少数民族中仍得以留存,更是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同宗同源。



作者:顾雯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