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圣瓦伦丁节(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还是中国古代的上元节、上巳节,抑或今天依然盛行的中国情人节——七夕,“爱”是这些节日无可争议的主题,“爱”也构成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费尔巴哈说,“生命的生命便是爱”。“爱”到底是什么?是生理的吸引还是心灵的共鸣?是人性之本能还是文明的创造?是理性的纯粹抑或感性的必然?当我们沿着人类思想史的轨迹去找寻爱情的答案,他们都试图告诉我们某些方面的本质,然而这些都还不够。
爱是切切实实的感受,是身心合一的践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个体都可能有着与众不多的爱情体验,由此也带来不一样的爱情表述。文学正是镌刻爱情最好的方式,爱情也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文学母题。
今天,“道中华”想和你分享十首爱情诗。让我们一起领略经典之美,感悟文化异同。愿爱如愿。
其一
爱是蒲苇烟水的迷离,也是伊人一方的执念。《诗经》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起点,作为其中名篇,《蒹葭》所描绘的爱情,纯粹、缥缈、柔情而又感伤。“秋水伊人”,是中华民族早期的爱情印象,也是关于真善美的永恒象征。
其二
关于爱,我们的文化并不只有含蓄的一面。汉代民歌《上邪》中对爱情的宣誓,指天日以自明,明快、炽热、气势蓬勃。的确,爱情的世界从来不只深情绵邈,月移花影风月情浓固然沁人心脾,赌咒发誓直陈心意亦不失清新可爱。这种爱情传统在乡土民间尤其显得生动感人。如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人家那个都说是咱们两个好。你要是有那心思咱就慢慢交,你没有那心思就呀么就拉倒。你说那个拉倒就拉倒,这世上那个好人有多少。谁要是呀有那良心咱就一辈辈地好,谁没有那良心就叫野雀雀掏。
其三
清代胡以梅评李义山此诗,“妙在欲言良宵佳会,独从星辰说起”。星辰之下,人间情事,最美好莫过于桂堂画楼灵犀一点,更何况此夜和风不燥酒暖灯红。然而两情久长的誓愿,又有多少敌得过柴米油盐浮生转蓬的遗憾。而这,也不过是爱情世界的常态。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其辞藻精丽,情思婉转,叙写男女相思之意,声韵和美,心绪万端,别有引人入胜之处。
其四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仕途羁旅的苏东坡梦见了他的亡妻王弗。他们是情深义重的少年夫妻,一起看过很多风景,也经历诸多磨难。无常是常,当年相携相伴的妻子转眼已过世十年。十年,足以湮灭太多无望的感情,却也足以把一个深情的诗人从梦中击穿。一千年过去了,苏轼的这个梦和这首词依然能够超越时空打动你我,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就是文学的力量。
其五
爱情究竟是什么?十六岁的元好问在听说大雁殉情的故事后如此发问。爱情多数时候是私人的情感,即使行诸成文,亦不过为读者增加一时感兴。但元好问词中所记录的故事,却堪称一个爱情“事件”。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是两只大雁,它们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意义的重新思考,甚至把中国人几千年来关于“情”的精神推向极致。
此词首句陡然发问,似有千言万语从胸中喷薄而出,但落于笔端纸面,却仅剩一个“情”字,如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又如一座丰碑静默高耸。除了“情”,这座丰碑似乎再也没有文字更适合。
其六
“凡尝过的人都说,译文是全不可靠。但比起原文来呢,却更加神秘,更加美。”这是余光中此诗的开头。作为翻译家,翻译本身成为诗人观察世界、感受爱情的方式。翻译让不同的语言得以理解,也让封闭的心灵得以沟通。爱情,或许也是这样一个翻译的活动:好的爱人能够相互共情、相互理解,而“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其七
爱是惊喜的发现。吉狄马加在布拖女郎的脸上发现了山川大地,在她的眼里听到了四时更迭,在她的额前看见了皎洁月光,这些都是吉狄马加的发现,是吉狄马加的爱。然而在一个多雨的早晨,一切惊喜都随着雨水流逝,只剩下一个单薄的、叫做“初恋”的名词,和大凉山凛冽的雨水。
其八
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有太多东西让我们彼此区分,容貌、性格、智识、地位、距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各行其是的理由。唯有爱,超越种种界限,让我们走近彼此、拥抱彼此,在此过程中亦成为彼此。聂鲁达与阿尔维蒂娜的“远距离恋爱”,充满热恋的幸福和分离的痛苦,但“爱”穿过语言的阵列从诗的余味里浮现,真诚而又克制,宁静而又绵长。
其九
艾尔莎是法国当代著名诗人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1982)的妻子,也是其文学上的“缪斯”。阿拉贡用大量诗篇来表达自己对于伴侣纯真不渝的爱恋,热烈奔放、直率大胆。在诗人笔下,艾尔莎是神圣的象征,是力量的源泉;艾尔莎的眼睛,更是智慧、理想和光明的隐喻,是被高度意象化、甚至政治化的精神符码,因此必须要反复吟诵,如此方能表达诗人最浓烈、最纯粹的情感。
其十
阿赫玛托娃尤其擅长对女性情感的表现。她的诗歌多从平凡的生活选材,绝少明艳的辞藻。但阿赫玛托娃的卓越之处正在于,她常能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普遍的情感,这些看似平淡的诗句背后,实则隐含着深刻的人类关怀。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有如此多的差别,有如此多的不同,但“爱”一头联系着崇高世界,一头又牵引着平凡你我,无论语言、肤色、国族,将人类仅仅团聚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共同体,属于每一个因爱为爱能爱敢爱的人。
作者简介:
陈海龙,文学人类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中国古代文学。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海龙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