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用电影讲述民族故事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又一春
发布日期:2016-05-30

筚路蓝缕:北京民族电影展五年成大业

当五年前北京市民委主办北京民族电影展时,大概谁也没有想到民族电影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北京市民委及其属下的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团队顺应时势、筚路蓝缕,以一个纯事业单位的严谨和务实,使北京民族电影展从无到有,孕育成长,最终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机构,北京民族电影展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影响力。在当下中国的各类影展中,唯北京民族电影展在政府、民间的口碑里,出现罕见的“零差评”。

2004年后,随着民营资本的进入,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投身电影创作中。其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时成为国内外各种影展的常客。这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传统有关,也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借助“原生态”文化找寻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关。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在2004年后曾有过一次小井喷。

再看民族电影展的放映现场,可谓盛况空前。观众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喜出望外,并深深陶醉于影片浓郁的文化情怀。但这一批凝聚着艺术家心血的创作在逐渐壮大的商业院线内却几乎不见踪影,正是民族电影展为喜爱此类电影的观众们提供了一次文化盛宴。民族电影展自举办以来,更重要的文化功效是集结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和批评力量,使少数民族文化命题借助电影进行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传播、拓展。民族电影展在举办之初就大力开展电影文化沙龙、高端论坛、优秀剧本遴选、社区放映等文化活动,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事业的发展。

在五届北京民族电影展期间,一些重要的关于民族电影的议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就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一个。“母语电影”的概念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电影在当代中国的创作理念,突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保护多民族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母语对白成为民族电影普遍的特征。在随后的民族电影展上,又推出了“新文化电影”概念,突出那些区别于商业电影的文化特征。民族电影展在议题设置上的锐意进取,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生事物旺盛的创造力。

此后,每年的展映电影中都会出现一些令人难忘的作品。以今年的展映影片为例,表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影片占据多数。其中,《德吉德》以一个寓言般的故事叙述了作者心目中蒙古族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坚守和无奈。《诺日吉玛》则是一个寓言的结构,在反战的主题下勾勒出蒙古族博大的文化情怀。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民族电影展所倡导的文化遗产类影片的艺术气质。这次民族电影展的一部藏族题材电影《德吉的诉讼》也非常值得称道,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当代拉萨的道德故事,展现了拉萨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其中最有突破之处是影片展示了民族地区的现代社会生活。女主人公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业余生活还是乐队鼓手,日常语言在藏语和汉语之间自由穿梭。这样的故事与那种常见的雪域高原上关于纯粹藏族的民族文化大异其趣。

民族电影展更重要的变化,还表现在它的身份转型上。从上届开始,民族电影展已将议题设置扩展到民族电影的创作、投资、发行领域。如果说以往民族电影展主要是推广民族电影的文化观念,采取的方式是锻造民族电影的核心理念,那么,这次的议题无疑更加务实,更加大胆。主办方认识到,民族电影的价值传播还得以创作实绩为前提,并融入到波澜壮阔的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中去。而在商业化的电影体制中,任何电影都难以逃脱投资、发行等环节。北京民族电影展理应在这些环节上为民族电影的发展积聚人气、统合资源。这一点,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主席牛颂身上体现得很充分,他不仅要履行作为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的各类公务,而且要将大量精力,包括业余时间放在民族电影各类项目的投资洽谈、项目策划、国内外交流,甚至电影产业规则的研究之上。几年下来,牛颂主任已经成为一个电影投资、发行、政策等方面的行家。他主持2014年北京民族电影展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统筹下,正在积极开展对不同种类电影项目的扶持,制定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商业电影开发规划。

 

顶层设计: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

2013年10月13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在京正式启动。这是政府层面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又一次大规模的支持。从北京民族电影”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实际上,在中国电影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是“国家工程”。当时的中国电影人以极大的热情加入到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工程中,成果斐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典。但自从中国电影从行政导向朝市场导向过渡之后,商业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要存在形式。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商业体制下的民族电影一方面赢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另一面也迎来了来自市场的冷遇。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能上院线,即便有一些能够进入商业院线,也只是以主旋律电影的身份服务于国家庆典的特殊个例,在商业院线多是“一日游”。这类电影几乎收不回成本。

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政策出台,强化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特殊性”。电影管理部门在社会文化转型后的历史阶段,欲重启国家对某一类电影的政策性扶持,是对电影“唯商业论”的反拨,是中国电影的创新之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一特殊电影类型的进取心态,没有让其淹没在商业电影的汪洋大海里。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将对三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予以关注。

第一类是公益性的。国家民委正在成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基金,电影频道也在考虑设立一个“少数民族序列”,诸如此类的国家政策性扶持有五六项之多。这类电影中,关注文化遗产的小成本电影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尤其是22个目前尚没有影像作品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项目,在这一系列扶持政策中,受支持的力度更大。

第二类是升级版,以国内市场为主,起码以上院线为目标。电影体制改革后还鲜有这类以商业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方式进入院线的民族电影。目前由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执导、并由著名导演陆川任监制的《马头琴传奇》已被广电总局列为重点项目。这部投资一亿元以上、风格绮丽的电影,将使擅长拍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文艺片导演完成一次华丽转身。为适应院线放映的商业电影体制,导演这次启用了青年编剧团队,主创阵容也是跨文化班底。同类的题材还有哈尼族音乐题材影片《八声部》、3D版的《楼兰》等。

第三类是国际版,目前已在北京立项的是《成吉思汗宝藏》。这部具有国际视野的民族电影将采用中外合拍的制作和发行模式,是一部彻底的市场导向电影。来源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资总量在国内电影中将名列前茅。由于题材的优越性,目前影片已经吸引了来自美、日、加拿大等多方面的合作方。这个项目将彻底超越原来民族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方式,其超前性和产业引领作用在中国电影界将成为令人瞩目的大事件。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顶层设计顺应了电影产业化的总方向,同时以大政策和大市场为依托,为正在探索中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一方面利用大众传媒的特点传播多元文化观念,建构多民族国家认同;另一方面,民族电影将扩展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而商业电影中的少数民族元素、少数民族题材商业电影都是值得期待的文化创意。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是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时辰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要有商业大片

2014年初,冬日的北国寒风凛冽。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一行应中国导演麦丽丝的邀请,来到了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消息不胫而走,奥利弗·斯通为何来到中国?

原来,一个宏大的计划正在酝酿,一部名为《成吉思汗宝藏》的电影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威廉·奥利弗·斯通(William Oliver Stone),美国电影导演和编剧,同时还是一名演员。其电影多是政治或战争题材,其中《野战排》、《刺杀肯尼迪》、《天生杀人狂》、《华尔街》等都是公认的佳作。他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三部越战题材的作品被誉为“越战三部曲”。他导演的电影曾多次获得美国电影奥斯卡奖。身为美国人,奥利佛·斯通对于美国的霸权政治和资本主义社会弊端一直抱有清醒的批判态度,而对中国,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感。大概他对美国文化的失望导致他一直希望在现实中寻求替代性的政治力量,并借助电影有所表达。这次来到中国,来到成吉思汗的故乡,唤起了他对世界历史和现实的进一步思考。他睁大眼睛感受着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而中国电影近几年跨越式的体量增长激发了中国导演市场破冰的远大抱负,又苦于缺乏世界电影最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因缘际会,中美双方共同的愿景成就了这次奥利弗·斯通的中国之行。

奥利弗·斯通的到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为国际化的市场闯关也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关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给予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政策优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导演不甘游离于如火如荼的商业电影市场,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与时俱进,抓住机会,力图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自己的创造力。天时地利人和。

可以说,中美双方的相互需要和相互想象,使他们汇聚到成吉思汗的故乡。中方对题材、文化方面的自信产生了“做大做强”的愿望,而中国故事和中国题材让钟情于中国文化的美国导演来到了中国,成就了这历史性的汇聚。尽管在未来的沟通中,双方可能会发现对于对方的想象和期待有错位,但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需要真正的有识之士、文化专家以及产业精英长袖善舞,共同进行该项目的创造性的开发,并熔炼出真正的普世文化价值。

1月22日,麦丽丝、奥利弗·斯通以及各自的团队,连同来自北京的国家民委、广电总局的领导、电影投资团队等,一起来到呼和浩特郊外的哈素海景区。这里曾经是包括麦丽丝执导的《圣地额济纳》在内的多部影视作品的外景地,此时正在酝酿一场中国电影的产业革命。未来这里计划建成以“成吉思汗宝藏”命名的主题公园。中美电影的制作者们在这里畅想着目前中国电影里仍罕见的后产品开发问题。国际的电影产业经验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处女地发生着冲撞,多方精英憧憬着中国电影崭新的未来。

奥利弗·斯通在《成吉思汗宝藏》项目里将担任影片的监制。他本人是精通导演艺术的大导演,而且也是一个出色的编剧,他的介入将会使得这部电影的艺术质量有可靠保证,并将为本项目引入海外发行的先进经验。而在未来电影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双方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复磨合与推敲。

1月23日,全部人马又赶到鄂尔多斯,拜谒成吉思汗陵。正逢成陵一年一度的祭火仪式,奥利弗·斯通饶有兴致地穿上了蒙古族传统服装,在虔诚的祭火仪式人群中亲身体验着古老民族的文化。达尔扈特守陵人的子孙们身着盛装,在陵前跪下,祈望未来和平与幸福。那是仍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激发民族奋进的永恒的生命之根。麦丽丝与奥利弗·斯通来到此处,不仅为了感受蒙古族古老的文化,而且还将为影片选景,为影片除主题公园之外的后产品开发进行考察。关于成吉思汗宝藏的种种神秘传说,完全可以支撑像《哈利·波特》一样的系列电影,相关游戏和动漫产业也在讨论之列。而成陵周边的各种旅游项目,都可以整合到电影的后产品开发中去。

应当说,《成吉思汗宝藏》不啻为中国的民族电影的产业化升级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启蒙。历史仿佛在不经意间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踏步地沿着产业化的路径前行,而中国在新世纪有待提升的文化软实力也自然蕴含其中。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