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在3月份已收到十几部报送的新片。宣传推广部的小姑娘提醒我:2014年已是北京民族电影展创办后的第五届了,主席您应当有一个回顾与展望。
回想5年前创办北京民族电影节时,专家们问我最多的是何为“民族电影”?何为“少数民族电影”?那时我曾费尽苦心从三个层面来界定这个概念。一位记者问我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我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认识,我说:大于电影的电影!
2011年北京民族电影展后,组委会与《中国民族》杂志筹划了专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手册》(中英文版)。卷首语“辉煌与梦想”是杂志社约我写的。我曾写到:“回首百年,中国文化曾长期作为被解构的对象。而百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伟大复兴的步伐为中华各族人民塑造了一个多彩斑斓的‘中国梦’。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正在成为这个‘中国梦’的影像记录,并以此影响世界。”这本电影手册出版发行于2012年3月,在当年国际电影节和民族电影展备受欢迎。特别是“中国梦”的提法,引来不少关注。2013年,中央正式把实现“中国梦”作为凝聚全党全国的战略思想和目标。电影圈的朋友问我:当时你们提“中国梦”有什么背景?我说没有背景,要说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价值就是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电影市场迅猛发展,年度票房持续飙升,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大举进入中国电影业,一个被证明过的信贷投放与货币回笼的榜样,催生着蠢蠢欲动的商业野心。少数民族电影的一般生态规则:获得政府投资并争取获得政府奖和奖金,被打破了。先前的辉煌被淹没在关注对传播率和票房负责的冰水之中。而严峻的挑战首先还不是市场课题,而是“战场”的考验,尤其是像新疆、西藏这类题材的影片。如何以升级版的优秀作品维护自己正面的形象,与强势的西方“影像炮舰”抗衡,同时以自身的优势通过国际合作带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安全,是探索发展中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应运而生。今年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重装亮相,将以电影工程2014年的五部新作品,一批投入创作的精品力作,15亿人民币的电影市场签约额,展示了自己在未来中国与世界电影市场中的潜力。
这里我想提一下“引擎”这个概念。电影《成吉思汗宝藏》刚刚立项,一个可观的产业链和受益项目群就显见雏形,可见“引擎”力量之大。广西、云南等地的电影电视剧带动的项目规划,也开始与电影工程接洽。内蒙古电影集团的民族电影院线,已获批准的以电影院为主的城镇文化综合体就有101个建设计划。而文化综合体正可以作为有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形成的核心项目。中国首脑向欧亚各国发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舞台。“大于电影的电影”,正可以在这个大舞台上一展风采。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