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黄土之上
红寺堡
发布日期:2016-06-01

1 鸟瞰红寺堡区——荒丘起新城.jpg
鸟瞰红寺堡区——荒丘起新城    (资料图)


  火点燃木,水点燃土,红寺堡就是一块被水点燃的土地。

  这里曾是一块荒滩,多大的一块荒滩呢,有2700多平方公里。由于干旱少雨,这里自古人烟稀少,多做屯兵牧马之地。解放后,行政区划归我老家同心县,却又被划为军队的靶场。经历了数十年的炮火洗礼,更成为一块不毛之地。

  20年前,黄河水提扬到这里,荒原被唤醒,厚土被点燃,同时被唤醒、被点燃的还有宁夏南部脱贫致富的希望。红寺堡被确定为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搬迁西海固贫困人口近20万。


2 远眺红寺堡区移民旧址掠影.jpg
远眺红寺堡区移民旧址掠影    (资料图)

  

  因为大部分土地是从我们县划出去的,大部分人也是从我们县移出去的,就像弟兄分家,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了,但骨肉亲情还在。所以,红寺堡开发过程中,我一直都非常关注。 

  最初,水的光焰很快被沙土吸干,人的热情也很快被风沙扑灭。最早搬迁过去的人,住在低矮的移民房里,还有些人甚至住在地窨子里。一株一株地育苗,一棵一棵地栽树,进展非常缓慢。开发好几年了,坐车路过,还看不到多少人烟,也看不到多少生机,最多的还是沙尘。遇到风天,黄沙翻滚,步行的人眯着眼睛,斜着身子,趔趔趄趄地走着。坐在车上,连路都看不清。对红寺堡发展的路,很多人也是看不清。有些准备搬迁的人,不敢来了;有些已经搬迁来的人,又跑回去了;还有些坚守下来,平田整地、种草种树,与风沙搏斗。我好多次路过,都看见田里的庄稼被黄沙埋住了,路边的树木被大风刮倒了。我看着都有些揪心,付出辛苦和汗水的人们,不知是怎样的失望和沮丧。

  失望和沮丧并没有压垮红寺堡人。倒下的树苗被扶起来了,毁坏的庄稼又重新播种,地慢慢变绿了,风沙被压住了,还盖起了一些房子,铺设了新的道路。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也开始建设了。农村有了农村的模样,城镇也有了城镇的气象。每次路过,我都能看到一种变化,感受到一种生长。亘古荒原上,生长起树木庄稼,生长起城镇乡村,生长起十几万人的梦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样的奇迹震撼人,也吸引人。曾经观望的人,搬迁来了;曾经回去的人,又回来了。这期间,我的几个朋友先后调到红寺堡工作。我的妹妹也在红寺堡买了房子,搬过去了。

  妹妹居住的地方,我更多了一层惦念。前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协组织到红寺堡采风,我欣然前往。几天时间,我们看了一些葡萄园、葡萄酒庄,看到了种植、养殖基地,还看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深加工企业,到处都是一种勃勃生长的气象。看到最多的,印象最深的还是人。在红寺堡,搬迁来的大对数是年轻人,还有在这里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代人。每个人身上都似乎有着蓬勃向上的力量,还有移民区人特有的拓荒精神。


3 宁夏移民博物馆.jpg
宁夏移民博物馆    (资料图)

  

  在移民区,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社会关系重建比生态环境的改变还要困难,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但在红寺堡,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团结和谐,一种包容认同。各种方言、各种口音,很顺畅地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说着同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在红寺堡的大街小巷,都张挂着这八个字的标语。这句朴素的标语,道出红寺堡人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感恩。

  红寺堡的改变,因为水;红寺堡的发展,依靠水。但仅仅有水是不够的,一个地方要长久发展,最需要的是文化。

  作为一个作家,我最关注的也是文化。移民搬迁往往会破坏文化生态,割裂文化传承。在几天的采风中,我感受到,红寺堡人不仅续接起传统文化血脉,还催生出新的文化精品。在文化馆、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但有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和泥土的香气。我也见到了许多当地文学艺术人才,这些人才还刚刚崭露头角,但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最叫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农民书法家,住在农村,当地政府专门铺设了一条红砖道路,直通到他家。那不光是对一位农民艺术家的礼遇,而是对文化的尊重。一个热爱文化的地方,人心是亮堂的;一个尊重文化的地方,前途是亮堂的。我相信,红寺堡这块地方,将会被文化再次点燃。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