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族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赓续精神血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不断续写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被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图新图强的探索。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数千年来,“大一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心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以和为贵”“世界大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这五大突出特性,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一个民族要站得稳,立得住,走得远,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是深刻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产物。文化创新离不开主体性姿态,离不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当前,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我们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才能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只有根深干壮方能枝繁叶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始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文:本刊记者 牛志男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