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及其重要原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为我们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传承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核。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质上也是我们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反映,形塑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文明基础。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形成、发展壮大、不断巩固的历史。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来审视,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推动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升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彰显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国家统一、命运与共是深植历史的文化传统,向内凝聚、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既体现在自身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汇聚,又体现在同文明“他者”的交流互鉴,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和谐共生、外向的文化自信,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形象。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世界形象的同源表达,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美好憧憬,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是对你输我赢、零和博弈、文明优越等西方理论的超越。
“两个结合”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基本路径。
“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既体现于文明扎根的生存土壤,又体现在其所凝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巩固壮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自觉自信。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主体,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民族以文化主体性。由此,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依靠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能彻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个结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在性。对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有着上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共同体而言,同一性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那些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优秀的道德理念、能动的进步意识,无一例外都根植于厚重的中华文化沃土中。“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具备了历史实在性、真理本土化和现代文化底色等多重特征,拓展了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纵深,厚植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指向性。“两个结合”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尤其“第二个结合”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二者的能动与互动,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就必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如果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形态。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满足精神需求、构筑精神家园、凝聚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璀璨辉煌的荣光。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满足各族人民精神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基本取向包括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牢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人,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赋能,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高品质精神产品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宝,由此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华民族具有统一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国土的统一、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文明的赓续,熔铸了中华儿女的坚固信仰,构筑起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价值根基。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青觉(土族)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ZD044。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