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系列访谈之二
发布日期:2023-08-29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其中,尤其强调在新时代要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从本质上说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部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由中国各民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书写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历史。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实践,将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经历长久的历史发展,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认同、共同维护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集中反映出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

      在突出的连续性上,纵观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无论是通过文献记载还是考古文物,无不彰显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唯一保持了悠久历史而不曾被中断的文明,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而之所以能够维系这种突出的连续性,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不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均是以中原衣冠文物制度为正统,并将本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主动维系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与根系,使涓涓细流最终汇聚为奔腾江河,致文明源远流长而未曾中断。

      在突出的创新性上,从秦汉统一国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民族共建王朝,从大一统的隋唐到宋元明清各代,中华大地上历朝历代在文化上均采取了相互借鉴吸纳、彼此交流融合的态度。各民族以先进的中原文化作为倾慕和学习的对象,而中原文化也从各民族文化中不断吸收精华,最终凝聚为中华文化。不仅如此,通过丝绸之路等多种交往交流的方式,古老的中华文明还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其为一炉。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在突出的统一性上,“中国”与“天下”相重合,“大一统”观念之下的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想与现实,最终铸就了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由此,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各民族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命运所系。这一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文化保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在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上,中华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历史上各宗教信仰之间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也都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色。在中华文明内部,始终保持着丰富的多样性。在民族关系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上,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和平发展、平等相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霍巍

作者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