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个钱塘,便是杭州,古时也称临安,拥有8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建城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均建都于此,还拥有西湖、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乃享誉中外的古都之一。
从古至今,山明水秀的杭州一直呈现出民熙物阜、钟灵毓秀的景象: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吴越文化、唐风宋韵、江南烟雨,这里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情,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也正因为如此,诸多名人大家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李白、白居易、柳永、苏轼、杨万里以及陆游、辛弃疾、于谦等,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为杭州的美景增添了更加丰富而深厚的意蕴。
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如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杭州赓续千年文脉、聚合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向世界展示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映的新时代盛景。尤其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电商之城”,杭州的互联网经济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随着G20峰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盛会的举办,杭州进一步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尽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美。
如今的杭州56个民族成份齐全,无愧是一座各民族共建共享、美美与共之城。奋力培育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各族群众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杭州正致力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这座被誉为“天堂”的城市到底是何模样?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杭州对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杭州传》作者张国云。
杭州西湖远眺 马立群/摄
记者: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杭州做了精彩的推介:“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您在新作《杭州传》中也说“杭州就是天堂的模样”。那么在您看来,杭州是如何被称之为“天堂”的?
张国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杭州美在哪里?莫不是有湖光山色,有春暖花开,有人间炊烟,有卿云芳菲,有九曲红梅,还有灵隐长安。生活于其中,杭州的秀丽温馨、桃红柳绿,总能千百次地使人陶醉。而时下更多的答案,指的是杭州的大美,所以才有“杭州就是天堂的模样”。
西湖夕照 马立群/摄
坊间很早就流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此话最早应该出自唐朝诗人任华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中:“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此处的“江南”,虽然没有明确是苏杭,但已勾勒出了大致方位。
真正将“苏杭”比拟为天堂的,是北宋初年陶穀的《清异录》:“轻清秀丽,东南为甲;富兼华夷,余杭又为甲。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也。”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仍、民不聊生,而远离中原的苏杭则成为大批流民的首选之地。他们南下来到苏杭,发现这里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平和繁荣景象,恍若人间天堂。
而“人间天堂”这一称号能在苏杭落地生根,则要感谢两位大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没有他们对苏杭的精心耕耘和不离不弃,就没有如今的人间天堂。
1000多年前,白居易被发配到杭州做刺史时,就对此地情有独钟。接下来他到苏州出任刺史,对江南大好河山更是赞赏有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此后,同样是诗人出身的苏东坡到杭州任通判,后又被提拔任太守,给这座城留下了千古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尽管有无数文人骚客对苏杭赞不绝口,但直到元朝文人奥敦周卿的那一曲高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绝句才横空出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记者:无疑,杭州所拥有的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展示了中华文明、传承了浙江文脉、释放了杭州魅力。您认为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征何在?它们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张国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杭州,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无所不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作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三张最闪亮的名片,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西湖是东方文化名湖,其文化景观完美彰显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2003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一文中这样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指导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才得以修复重建180多处人文景点,逐渐恢复了历史上西湖西部水域。同时,还挖掘复原了许多西湖周边的历史文化景观,将其园、亭、寺、塔与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相结合,延展了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2011年,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其最核心的价值是作为中国山水美学的景观典范,承载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移步皆景、处处文化的西湖,无愧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喜爱的文化旅游胜地之一。
钱塘江畔六和塔 李忠/摄
大运河(杭州段)是“城之命脉”,是杭州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数最长、规模最大且开拓和运行时间最久的一条人工运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南北物资、文化大交流历史,密切了全国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加速了内河与海上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中外经济往来、文化融合。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世界对这个大型线性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的认可,也是对中国古代水利事业成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点赞。杭州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总长约110公里,包括拱宸桥等6个遗产点和杭州塘等5段河道。这条历经2000多年时光的大运河,见证了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它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杭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轴线和城市文脉。
杭州运河拱震桥
作为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的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个杰出范例。良渚先民曾在这里饭稻羹鱼、琢玉制陶、祭天礼地、围城建宫,更建成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成熟拦洪水坝系统。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遗存类型丰富、格局齐备,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完整且重要的考古学物证。说到底,良渚古城就是一个水利设施工程,是在数以百年计的时间内,在湖沼湿地环境中不断完善、建造而成的。治水即治国,良渚乃首创首善者也。正因为有了如此伟大的水利工程,才有了呼之欲出的良渚农耕文化。就像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如今,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胜地,更是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重要阵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如今已成为人们游览杭州必定要去“打卡”的文化场馆了。
“三处遗产都与‘水’息息相关,总体上体现出了杭州作为中国南方地区(吴越文化区)典型历史城市所代表的文化气质。”正如文化遗产专家、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所说,它们反映了中华文明与西方不同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不同的自然认知、山水审美和文化意趣。
杭州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从多维度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记者:2021年,浙江省正式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金名片,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请问,宋韵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作为历史上南宋的都城,古临安今杭州是如何大力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
张国云:“韵”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范畴,宋韵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宋代辉煌的文学艺术之风韵,涵盖宋代人格气象之神韵,指向宋代时代精神之气韵。在外延上,宋韵拓展为从宋代传承至今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展现为文学、思想、艺术、礼俗、民情等贴近当代民众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集中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学术思想、建筑风貌、乡贤名宦、礼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领域。
宋韵之耀眼光芒,要从吴越王朝说起。当时,吴越钱王缔造吴越国,定都杭州,筑钱塘、疏西湖、扩杭城,初步成就了“人间天堂”。同时,“纳土归宋”避免了战火,为杭州成为北宋“东南第一州”、南宋都城,“点亮”宋韵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杭州,“吴越文化”与“宋韵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那么,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首先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建设,并由此形成的宝贵精神。无论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养士三百年”的判断,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定位,都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介入政治革新,以国事、天下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其次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南宋“富民”思想、“经世致用”务实精神和“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国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达的南宋经济是开放兼容、创新创造的经济,是士农工商多种成分相互渗透、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多元创业、中原与江南相互融合的经济。
“精致和谐、多元开放”是南宋都城文化的最大特色。其时,临安不但出现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南宋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大融汇,“精致”的人文精神也成为宋韵文化的一部分。多元文化的和谐交融,使南宋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也使杭州呈现出精致精美的特色: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工艺产品精美绝伦,饮食菜肴精雅美味,园林建筑巧夺天工,城市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极盛。
南宋德寿宫遗址
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南宋采取“崇文优士”的国策和“寒门入仕”、网罗人才的做法,制定保护文士措施,以宽松、宽容的态度对待文人士大夫,堪称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环境最为宽松的一个时期。这种宽宏精神、相对自由的政治环境以及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政策,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也成为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
当然还有“体恤民生”的人本精神。继北宋后,南宋继续倡导“儒术治国”,在社会领域里初步形成了农商并重格局,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较以往相对平等;在思想学术领域,士大夫的言论较以往更加自由;在雇佣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雇工与手工业主都较宋代以前相对松弛;在社会保障制度上,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社会福利措施,较宋代以前有了更多的制度保障。
杭州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绿水青山”的低碳精神也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南宋100多年“固江堤、疏西湖、治内河、凿新井”“建宫城、造御街、设瓦子、引百戏”等诸多措施,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极大地厚植了杭州的资源禀赋。
如今走在杭州,仿佛穿行于历史的深处,触摸、感知宋韵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品一杯香气四溢的径山茶,穿一袭宋制汉服漫步西湖……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重点解码了57项宋韵文化基因,整合提升辖区60余家博物馆资源,吸引着八方宾客前来畅游。
2022年刚开馆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凭借古韵“红墙”火爆出圈。它以吴山、西湖、钱塘江等自然景观为依托,结合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打造出一个园林化、生态型的建筑历史博物馆,如今已成为杭州展示宋韵文化的亮丽窗口。
去年8月,杭州新的文化地标——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正式开放,这座随山就势、疏密有致的博物馆“馆园一体”,尽显江南韵味,呈现出宋韵文化的“掩映之美”。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 法鑫/摄
记者:早在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杭州,就将其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都”。如今的杭州,处处释放着一种“生态磁力”,青山碧水“养眼”、蓝天清风“养肺”、净水美食“养胃”、诗意栖居“养心”。请问,杭州是如何进一步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
张国云:三面云山一面城,半城秋色半城湖。生态美是美丽杭州的底色。西湖之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自然环境。早在200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围绕创建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探索绿色城市发展之路。特别是新时代十多年来,杭州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整治。城市建设由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为西湖的综合保护整治创造了大机遇。通过多年持续治理,西湖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
杭州亚运会主场馆 马立群/摄
西溪,与西湖、西泠印社并称“杭州三西”。如今,西溪湿地作为西湖文化的重要部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长达1800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西溪湿地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及至近代更是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虽然风韵尚存,但已风光不再。
西溪湿地一角 李忠/摄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作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西溪湿地用近2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的西溪湿地,约68%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质已经从开园前的劣Ⅴ类提升到总体保持在Ⅲ类以上,核心区域稳定在Ⅱ类以上,形成了“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湿地景致,探索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在杭州,城市融入生态、生态融入城市,别样精彩的西湖与西溪使得江南韵味更悠长。
记者:杭州城历经古今数千载,一直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多元文化融合之地。特别是新时代十多年来,杭州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民族更好地融入杭州城市发展建设。在您看来,杭州是如何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张国云:自改革开放以来,乘着民营经济崛起、信息经济起势的东风,杭州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浙江省民族工作重点城市,杭州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8万余人,外来少数民族人口43万余人。进入新时代,杭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效整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资源,通过培育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杭州中山南路美食街 李忠/摄
如今,杭州已将“之江同心·石榴红”工作品牌定位为市、区(县、市)、镇(街)共同支持,政府、企业、学校、村社等共建共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指导全市120余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结合各自优势特点,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提质扩面,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拱墅区建设全国首个“石榴籽e家”,联合新颜苑石榴红民族家园、杭州同心民族服务中心,共同为丽水市松阳县和湖北省巴东县、四川省青川县等地的农副产品搭建电商平台,并邀请知名主播带货,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开启“互联网+民族团结”新模式。
滨江区建设“最美石榴籽广场”,定期组织花都益剪、爱来家等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开展为民服务、文艺表演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还成立了全省首个民族工作专项基金“红石榴基金”,为各民族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
萧山区潇湘社区成立“石榴红”工作室,开展宣传、咨询、联络、帮扶、文娱等活动,让社区各族居民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获得幸福感,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西湖区转塘街道“转塘·石榴籽家园”借助梅龙茶文化有限公司,以茶为媒、以书会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2022年,“转塘·石榴籽家园”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进一步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
近年来,杭州持续推进“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生活计划”,已有2000多名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获得免费劳动技能培训。2022年夏天成功举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2022年浙江省各族青少年夏令营(杭州营)活动。今年以来,围绕文旅工作重点创建活动不断、反响更佳:3月,举办“浙里石榴红 同心享亚运”对口地区各民族携手迎亚运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落植民族团结石榴林活动,发布《各族群众助力亚运同享亚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议书》;4月,举办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这是展示杭州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的一次盛会,也是培育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的创新之举。以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杭州的探索卓有成效。
总之,杭州正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蓝图,全面推进“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系列变革性实践,走出以钱塘江、西湖为核心的传统“江湖”人文地理框架,迎着钱塘潮走向更广袤的“蓝海”,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2022年“藏浙情”各族青少年交流夏令营(杭州) 王孺杰/摄
记者:“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西湖繁星、钱塘碧水、江南净土,我们高兴地看到,经历积蓄、转型与蝶变后,杭州已然成为新时代更加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感谢您的分享。祝福杭州!
受访者:张国云
受访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杭州传》作者
采访者:本刊记者 王孺杰 实习记者 吴映雪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7期
责编:龙慧蕊 张昀竹 贾天粒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