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由原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组织的柴达木地质队在茫崖境内寻找到了石油构造带,从此拉开了青海石油开发的序幕。同年,根据青海石油普查大队所提供的茫崖石棉矿矿床地质储量普查报告,中共青海省柴达木工作委员会和中共茫崖工作委员会决定对茫崖的石棉资源进行开发。在这片曾经黄沙漫漫、荒原苍茫之地,一代代的茫崖人扎根大漠、奉献青春,锻造出可歌可泣的“两石文化”(即石油文化、石棉文化)。
如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茫崖市坚持把冷湖地中四井、茫崖石棉矿老矿区、冷湖石油工业遗址、狮20井、七个泉解放军事剿匪基地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主阵地,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茫崖红色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宣传教育实效。
青海茫崖石棉矿老矿区
青海茫崖石棉矿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国家建材局直属茫崖石棉矿。2020年,青海茫崖石棉矿老矿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
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国家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号召,五湖四海的各族有志青年奔赴祖国西北边陲。他们克服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科技落后的重重困难,用17把铁锨开采出了石棉矿。2020年8月,为传承弘扬老一辈奋斗精神,茫崖镇党委精心打造“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来时之路”红色教育基地,赓续传承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志存高远;迎风斗沙,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甘做路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创业历程和宝贵精神,成为推进茫崖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地中四井
地中四井喷油,标志着冷湖油田的正式诞生。1960年。冷湖油田成为当时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在当时我国石油产量极端低下、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的情况下,冷湖油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支援边疆、保卫边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也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工业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东风浩荡时,油龙逐浪飞。”2004年3月,地中四井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命名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2017年1月,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授予地中四井“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茫崖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地中四井”
冷湖石油工业遗址
冷湖石油工业遗址位于茫崖市冷湖镇,由老基地、4号和5号三个相距15公里的遗址组成,是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史的历史见证。冷湖油田是“柴达木精神”的发源地,2019年冷湖石油工业遗址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冷湖石油工业遗址吸引着八方游客,人们品着冷风沙碛、望向暗夜星空,缅怀和畅想“油”和“游”的光阴故事。
石油工人心向党
狮20井
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狮子沟、海拔达到3430.09米的狮20井,是狮子沟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它的试采标志着狮子沟构造深层油藏的发现,开辟了柴达木盆地在地下潜伏构造找油的勘探领域。作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且自然条件最艰苦的采油井,它更像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代青海石油人无悔地扎根戈壁高原。
荒原中的石油勘探
七个泉解放军剿匪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打击逃窜至新疆、青海、甘肃交界的匪徒,在距离茫崖花土沟镇西北方向20公里处的七个泉修建了军事基地。整个军事基地主要由窑洞、地窝子、蓄水池、储物房、指挥室、哨兵室、战壕、军马场以及基地范围内的整个山坡构成。现存连、排、班窑洞52处,储存粮食和武器弹药的沙窝子14个,两条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500米的战壕,是全国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战壕之一,被列入青海省红色文化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俯瞰七个泉解放军剿匪基地
责编:张昀竹 龙慧蕊
流程制作:郑雨莲(实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