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美丽古都 创新名城——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对话
发布日期:2023-11-15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座城,有中国古城的人文第一山——紫金山;有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玄武湖;有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夫子庙;有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中山陵;

      ……

      这座城,叫南京。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500年建城史、近500年建都史的南京,自古就是江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着“天下文枢”的称誉。在古今文人笔下,南京是古都“金陵”,是十里秦淮鎏金岁月,是江南四百八十寺的烟雨,是中国人的江南梦。

      如今,处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个国家战略叠加区的南京,是“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已11次登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正在奋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那么,历史上的南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它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当今的南京又是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助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就此,记者专访了江苏省委统战部的杨应奇。

20230806514103ta.jpg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中新社 泱波/摄


      记者:作家叶兆言在他的新作《南京传》里写道:“在国内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回忆中国的历史。”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杨应奇: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先了解南京的历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国,取吴地时,认为南京有“王气”,于是埋金以镇“王气”并筑金陵邑,南京的金陵之名由此而来。

      1800年前,诸葛亮来到金陵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此后,南京成为东吴的首都,亦有了新名字“建业”,寓意建立帝王之大业。

      “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500多年后,李白再次强调这里“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并上书朝廷称南京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建议迁都金陵。虽然,李白没能说服唐肃宗,却影响了李昪,南唐定都金陵并改称为江宁,希望“江外无事,安宁于此”。

      1949年4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收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当即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雄浑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可以说,古代南京的“王气”承担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愿景,这座城市也因此被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正如叶兆言所说,“中国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经历过南京这样的跌宕起伏,屈辱与荣光如此频繁地交替着;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南京这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沧桑。”

      之所以说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建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距今50万年前,就有“南京人”在今南京东郊汤山活动。南京南部溧水仙人洞留有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溧水人”的遗迹。距今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今南京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就有原始部落。距今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称为“湖熟文化”。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接连在此建都,共324年的“六朝古都”,成为南京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极盛时期。后又有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在此建都,故又统称南京为“十朝都会”。

      南京以其自身扮演的独特角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重要篇章。

202309112908580a.png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中新社 史俊/摄


      记者:南京是长江中下游的历史古都、文化重镇。自古以来,南京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长江哺育了南京,南京文化也是长江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在您看来,南京与长江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杨应奇:南京城市文化的诞生与演变、城市地位的形成和城市气质的成长,都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从源头来看,南京早期的文化类型属于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和吴越文化,皆为典型的长江文化。

      如今,南京市共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明洪武年间,诗人高启登上雨花台远望长江,留下《登金陵凤凰台望大江》一诗。狮子山上的阅江楼始建于明代初年,登楼眺望,奔流向东的江水好似就在脚下流淌。“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宋濂被收入《古文观止》的《阅江楼记》,记录了这座长江名楼的缘起。

      位于南京江边的五马渡,是西晋灭亡之际,琅琊王司马睿与汝南王、南顿王、彭城王、西阳王等五位藩王渡江抵达江南之处。相传他们分乘五匹马踏上江南土地,司马睿的坐骑化龙飞去,这被看作是吉祥的预兆。不久后,司马睿当上皇帝,为晋元帝,他以南京为中心,开创了东晋王朝的百年基业。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奉安大典、渡江战役胜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在长江边的南京留下了重要史迹。

      南京是江苏唯一一座跨江发展的城市。在长江两岸,诸多保存至今的地标、遗址等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岁月沧桑。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隔江对望,下关火车站和浦口火车站遥相呼应,它们彰显了水路和铁路交通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


      记者:秦淮河畔的烟雨中,有才子佳人深情的缱绻,有文人墨客肆意挥洒的时光。长江万里,支流数百,为何最是秦淮河因“文”而负盛名,因“文人”而兴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杨应奇:秦淮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是南京的母亲河。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因此地有“王气”,下令凿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被誉为“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秦淮河边有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瓮城——中华门瓮城;有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的瞻园;有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私家花园——白鹭洲公园;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等。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的江南贡院就位于夫子庙的东侧。自建成到科举废止,这里共走出80多名状元、一万余名进士。

      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两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豪门贵族、文人名家的故居以及乌衣巷、桃叶渡、东水关、西水关、凤凰台遗址等,它们如璀璨明珠般点缀着这条历史文化名河。

      如今的南京,科教文化资源更是丰富,拥有53所高校,其中包括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市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常住人口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202308302886497a.jpg

南京夫子庙举行《汉韵霓裳》《汉服巡游秀》《互动孔子剧》等沉浸式演艺活动   中新社 刘小楚/摄


      记者:从李白、刘禹锡、王安石、杜牧笔下的绝美金陵,到《红楼梦》《儒林外史》中描绘的石头城旧事,可以说,南京这座充满人文气质的古都,不愧为“天下文枢”。那么,您认为文化南京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应奇:千百年来,在一次次移民浪潮的涤荡下,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海派文化与内陆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各民族文化不断在南京汇聚、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南京文化。

      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列入“世界文学之都”。这一殊荣,充分表明南京与文学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

      据考证,李白一生之中至少4次造访金陵。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跌宕起伏的六朝往事给了李白无尽的遐思和灵感——在凤凰台,他发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感慨;在长干里,他描绘“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爱情模样;赏月时,他抒发“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愁绪。就连城中的小酒馆也幸运地得到过诗仙的赞美,“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除了李白的诗,古代金陵还为后世留下了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庾信的宫体诗,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的“金陵怀古”诗,李璟、李煜和冯延巳的南唐词,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王安石、李清照、史可法、纳兰性德、郑板桥的咏怀诗,等等。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文坛巨匠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南京,也一直受到文学的滋养。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阅读分享亦或是传播交流,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上,南京创造了众多的“第一”。比如,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评论著作《诗品》,第一部绘画理论作品《画品》,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第一部刻印人专著《印人传》,第一部集宋词大成之作《全宋词》,第一座国家档案馆(库)——玄武湖黄册库,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还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等。

      南京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白局、秦淮灯会、东坝大马灯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以载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下的南京正不断开创着“天下文枢”的新气象。


      记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古都,南京城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衣食住行来看,这种交往交流交融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杨应奇:南京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长期以来,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荣,这从南京人的衣食住行就可窥见一斑。

      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国古代纺织艺术的明珠”的南京云锦,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东晋时期的建康(今南京)经济发达,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使得南京的服饰呈现出南北兼容的风格。五胡十六国时期,汉和匈奴、羯、鲜卑、羌、氐等民族服饰互鉴互融,云锦又借鉴了胡服织锦技艺。到元代,因朝廷崇尚用真金妆点官服,使得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脱颖而出,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可以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例证,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2009年9月,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京如今的“评事街”,历史上被称为“皮市街”。元朝时期,一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聚集定居,因习惯吃牛羊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皮毛交易市场,即“皮市街”。明代“皮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红火,成为南京“九市”之一。后因地方口音转变,“皮市街”渐渐变成了“评事街”,至今这里的牛羊肉餐饮都非常受欢迎。

      南京七家湾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时期,政府要员、富商巨贾云集南京,韩复兴、马祥兴、安乐园、蒋有记、奇芳阁这些响当当的老字号都在七家湾附近。南京著名的板鸭、琵琶鸭、盐水鸭、桂花鸭、油鸡、烧鸭等特色美食,最早都出自这里。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自孙权在此建都以后,各地能工巧匠聚集南京,大多居住在秦淮河边,因而这里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南北交融的特点,并延续至今。漫步秦淮河畔,这里的传统民居兼具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和徽派建筑风格,同时也包含了西南山区吊脚楼的元素,呈现出既具南方之秀又不乏北方之雄的独特建筑风格。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航海“宝船”的建造地、航海始发地,南京留下了诸多遗迹,包括宝船厂遗址、郑和墓、大报恩寺遗址等。明代初期,郑和在南京龙江港附近所建的宝船厂,即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不仅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样把世界的文明成果带回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记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都有哪些成效显著的创新之举?

      杨应奇:截至2021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达942万多人,56个民族成份齐全,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4万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这些年来,南京市政府曾连续三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南京2017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全市有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个、模范个人6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8个;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1个、模范个人18名。

      在南京,有一条名为“同乡共井”的古老街巷。这里原是一口千年古井,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西。伴随着西晋末年北方数以万计的官民衣冠南渡,东晋开国元勋王导为鞭策各民族风雨同舟在此建井。历经千百年时光,如今的“同乡共井”已成为南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品牌,2022年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扶持项目。

      近年来,南京市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长江文化”“同乡共井”“达浦生纪念馆”等品牌工程建设,将茉莉花、雨花石、秦淮花灯、南京长江大桥等地方文化符号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秦淮游船、民族团结进步号有轨电车、公交车、站台等进行视觉形象系统融入,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街区,推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的品牌效应,组织“共植同心林”“同读一本书”等活动,向世界讲好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文创产品。把民族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奔小康成果长效机制,加大帮促力度。全市先后引进总投资约24.6亿元的33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投入960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28个,创成“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民族镇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8万元。省、市两级民族工作部门共同打造六合区竹镇雨花茶农旅融合项目,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振兴。

      今年6月,南京市出台“红石榴家园建设和管理规范”等文件,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五项重点任务,针对“红石榴家园”的建设要求、人员要求、工作内容和运营管理等设置22项标准、9项运营评价项目和35个评价指标,为进一步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0324970929fa.jpg

航拍南京中山陵   中新社 泱波/摄


      记者: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作为首府城市的南京应如何着力赓续文脉,激扬时代精神,谱写现代化南京的崭新华章?

      杨应奇: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总结历史和把握现在,都是为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见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古都,南京有责任有能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探索新经验、谱写新华章。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要着力建设更有文化厚度的南京,聚力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上的独特地位,以敬畏之心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系统阐释和价值挖掘。持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持续彰显生态文明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时代精神之美。努力从文明遗珍中汲取智慧,开创“天下文枢”新风貌,展现“世界文学之都”新作为。

      要从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现代化城市的战略高度,立足“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全力打造“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国际风范、卓尔不群的美丽印象、独具魅力的人文气质、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五个城市标识。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南京一定会切实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书写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异答卷。南京,必将以更加雍容自信的气度,向世界展现文化底蕴与时代潮流兼备的宏阔气象。


      记者: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带我们走进南京,感受这座古城非同寻常的前世今生。祝福南京!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9期

受访者:江苏省委统战部 杨应奇

采访者:本刊记者 许鑫

责编:张昀竹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