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甘肃卷
祁连山:大美青山 生命之源
发布日期:2023-12-28

      前不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再次出现在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据观察,该白唇鹿群大约有160余只。

      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耐高寒的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海拔3000—5000米,因其分布区和种群急剧减少,已被国家重点保护。它们现身于祁连山,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这说明近年来甘肃省切实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包括白唇鹿在内的许多珍稀动物种群数量正在恢复性增长。

      巍巍祁连,绵延千里。远山雪峰浩渺,五彩斑斓的林间流水潺潺,呈现出一幅美妙的祁连风光画卷。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保护,曾经一度被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的祁连山又呈现出了原本该有的样子。

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湿地.jpg

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湿地


哺育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

      祁连山位于甘肃和青海境内,是两省的界山。古时匈奴称“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它东西全长近10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共有冰川3306条,总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其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余脉相连,属褶皱断块山。祁连山系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达5808米。其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从河西走廊南望,陡峭高耸的祁连山直插云霄。其北边遍布戈壁,南边紧邻干旱的柴达木盆地,西边为库木塔格沙漠,东边有黄土高原。祁连山像是一座伸进西部干旱区的湿岛,为河西走廊以及河湟谷地广大地区提供稳定的水源,哺育了这片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在祁连山的庇护下,河西走廊形成一个个绿洲城市,孕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丝绸之路。


共有家园

      祁连山下有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草原。清朝梁份在其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指出,此处牧草的丰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说这里是黄金莲花草原,裕固族和蒙古族也称之为“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

      早在汉代河西四郡设立之前,祁连山区的高山草原就已成为各个游牧民族活跃的舞台。这里四季分明、气候相对湿润,非常适宜畜牧业发展,曾有蒙古、藏、裕固和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冬季,祁连山腹地背风面阳的低山地区雪并不大,不会完全覆盖住牧草,是适合牧民过冬的“冬窝子”。夏季,牧民把畜群赶到地势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山草甸地带,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夏营地,在此度过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

      近年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在祁连山附近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游牧民族遗存,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称之为“火烧沟类型文化”。这种游牧文化生产较为发达,出土器物包括家畜骨骸、骨制的生产工具和红铜、青铜器等日常生活器具,距今约3500—5000年。祁连山的许多山岩上,还刻有史前时期游牧人群遗留下的岩画,内容以动物、狩猎、放牧和祭祀等为主。

      数千年来,生存于此的各民族为沟通南北、方便往来,在祁连山东西绵延数千里的高山谷地间寻找通道,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此地也被称为“大斗拔谷”,自古为河西走廊通往河湟谷地的捷径。扁都口长28公里,垭口海拔高度为3500米,峡谷两边是陡峭的悬崖和群山,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甘州(今甘肃张掖)便经过了这里。

      自古以来,扁都口一直是各民族相互联系和往来甘青的重要通道。匈奴单于的骑兵、汉代戍边将士、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人、13世纪的蒙古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大约400多年前,裕固族从阿尔金山东迁到祁连山;上世纪50年代末期,原先居住在祁连山南麓的裕固族也全部迁到了祁连山北麓。

      从古至今,祁连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系,更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这里早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窗口和通道。

      除了宏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外,祁连山赋予河西走廊的魅力更多隐藏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张骞凿通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隋炀帝西巡、霍去病征战、吐蕃东扩、西夏拓疆、成吉思汗策马……作为连接国家政治中心的自然支撑体、经济文化大动脉,祁连山一直在书写着历史的不朽篇章。


生态文明的美丽蝶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仙”李白笔下的祁连山尽显雄浑和壮美。

      作为黄河和内陆水系的分水岭,祁连山的雪水不仅哺育了河西走廊,也是黄河的重要补充水源之一。祁连山地还夹杂有湖盆、谷地,如大通河、哈拉湖及青海湖等,山间的谷地、河谷宽广,面积约占山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拥有众多水草丰美的牧场。地势较低的大通河谷、湟水谷地,则是青海省的重要农业区。

      从祁连山中向北流出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党河,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以及内蒙古阿拉善旗的大片田野、牧场和村庄、城镇。

      如今生机盎然的祁连山,堪称“生命线”,在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稳定、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促进甘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舍金山、不负青山。近几年间,甘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祁连山生态整治,一切破坏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行为全部被叫停。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通过保护区内矿点关停退出,群众易地移民搬迁,终于把绿色还给了祁连山。截至目前,祁连山346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治。祁连山生态保护这项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工作,终于由完成问题整改转为常态化长效保护监管。

      国家公园建设是新时期生态保护和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大决策。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帷幕。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横跨甘肃、青海两省,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68.5%。按行政区划划分,甘肃省涉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武威市凉州区等7县(区),还包括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马蹄寺省级森林公园、冰沟河省级森林公园等保护地和山丹马场、甘肃农垦集团。这一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游牧文化分布带和民族文化交汇融通带,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厚重。

      2017年,随着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甘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祁连山自然资源管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制度规范,祁连山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提速升级。

      随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祁连山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祁连山保护区22个保护站中,雪豹数量已达到350—500只。一些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被发现,藏野驴、白唇鹿、马麝、马鹿、岩羊、狍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蓝马鸡、血雉、淡腹雪鸡、斑尾榛鸡、雉鹑等珍禽种群数量也在快速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果显著。

      从曾经的“千疮百孔”,到如今的“满山苍绿”,祁连山的美丽蝶变,正是甘肃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见证,也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生动缩影。

WechatIMG811.png

张掖市境内的祁连山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曾经,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周边都是荒河滩,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之后,镇上的树多了,风景也好了,依托附近的冰沟河、布尔智草原,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慕名前往的游客越来越多,成为祁连山下各族群众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突出典型。

      当地不少村民把自家房屋改成了民宿,各式各样的“农家乐”“藏家乐”、蒙古包随处可见。优美的风景、良好的生态,使“绿叶子”逐渐变成了“钱袋子”,帮助各族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与此同时,祁连镇还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积极培育产业支撑,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高原夏菜、食用菌、人参果、藜麦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并开办滑冰场,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当下,祁连镇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端上了“产业碗”,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23年4月,甘肃省召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要求进一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的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守护秀美山川,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折不扣落实祁连山常态长效化保护重点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母亲山”,守牢生态环境“生命线”,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天蓝了,山青了,水绿了。野生动物频频“出镜”,人们在生态文化旅游的各项“红利”中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甘肃省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心,大力推动建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正在进一步把祁连山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2023年7月 甘肃增刊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许鑫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